【每點新防務(1515期)12月20日】:從軍事交易角度看俄烏衝突對我們有好處嗎?現在俄烏兩國可以說已經處於“劍拔弩張”的危險階段,未來形勢如何發展我們也無法揣測。但如果烏克蘭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激怒俄羅斯,從而導致自身遭受毀滅性打擊,那麼烏克蘭國內大量積澱深厚的軍工科研企業勢必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其慘烈後果絕對會超過蘇聯解體時的狀況。而考慮到烏克蘭與我們幾十年來簽訂了許多重要的武器銷售協議,所以其未來局勢變化以及軍事工業的前途咱們勢必關注要多一些。那麼如果烏克蘭軍事工業再次遭受重創的話,對我們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們知道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的“分家”過程中,繼承了龐大的“蘇軍遺產”,其常規武裝力量僅次於俄羅斯,總兵力高達72萬之眾。武器裝備方面則擁有6500輛主戰坦克、7150輛裝甲車輛、3400門火炮、1430架戰鬥飛機和285架戰鬥直升機,就規模而言烏軍機械化程度甚至超過了當時的俄軍。並且烏克蘭的軍事工業體系也十分完備,蘇聯在烏設立了大量科研院所和陸海空裝備製造單位,在其中工作的各種領域的高技術人才數不勝數,因此在蘇聯解體後不久,我國就立即針對獨聯體國家的人才展開了“雙引工程”,重點從這些國家引進技術和人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該工程自1991年啟動後至2002年的階段性成果十分璀璨,我們已經透過各種渠道引進了上萬名專家和2000多個技術專案——而烏克蘭就是我國“雙引工程”的重點地區,每年都有大批、學者應邀赴華講學或從事科研。中國駐烏克蘭使館一秘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說:僅2006年,國內邀請烏克蘭科技界專家學者赴華約150批次,2000多人次。當然,我們的軍工領域也受益頗多,不但從烏克蘭獲得了技術和人才,而且還直接引進了不少我們急需的重點武器裝備,比如“青海湖”號綜合補給艦、“遼寧”號、野牛氣墊船、伊爾-76運輸機等成品裝備;此外還有大量的空空導彈、航空發動機、坦克發動機等彈藥和零部件。兩國間的這些深入合作,不但救活了烏克蘭大量瀕臨倒閉的軍事工業院所、企業,並且同時還獲得了我國對其承諾的“核保護傘”!
在烏克蘭與我國軍工交易歷史上,曾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案例。在1991年我國開始從俄羅斯採購蘇-27SK戰鬥機時,按照合同我們必須同期採購蘇-27SK執行任務標配的R-27空空導彈。但這種導彈當時的生產和設計單位卻是烏克蘭的阿爾喬姆公司,該公司在蘇聯解體後繼承和大幅改進了R-27空空導彈的效能,使其戰鬥力遠超蘇聯設計的原版。但蘇霍伊公司在向我國出售蘇-27SK時一面向我們報出R-27空空導彈的高價;另一方面卻向烏克蘭阿爾喬姆公司下單採購R-27空空導彈向我們交付。當時因為資訊被蘇霍伊公司壟斷,因此我們與阿爾喬姆公司多年都互不相識,甚至直到2006年我國再次採購蘇-30MKK時,這種情況依舊沒有扭轉。直到後來阿爾喬姆公司主動找上門,雙方才甩開“吃兩頭”的蘇霍伊公司開始直接交流,據說我們後來研製出的先進PL-12中距空空導彈,其中就有與阿爾喬姆公司的交流成果。
但烏克蘭軍事工業體系的好日子才過了沒幾年,就因為烏克蘭政府全面倒向西方而面臨毀滅性打擊。自2014年開始的烏東部衝突一直持續到現在,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間原本互為依存的國防工業體系也徹底斷絕了來往。這導致不少對俄軍戰鬥力影響很大的軍工產品或零部件遭受烏克蘭供應商“斷供”,其中就包括高達51%的俄軍戰略彈道導彈關鍵零部件和海陸空各種裝備的發動機和底盤等。但作為“雙刃劍”,斷絕交往雖然令俄羅斯軍隊和軍工體系會遭受“陣痛”,可是規模與國際市場遠比俄羅斯小得多的烏克蘭軍事工業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原本烏克蘭可以依靠向我國等外部尋求鉅額訂單來“自救”,以降低與俄羅斯“解綁”後的不良影響。但由於其領導人鐵了心地跟著美國等西方國家跑,對我們的態度持續惡化,不但降低和減少了與我國的軍工交流,甚至還惡意動用國家力量撕毀我國民營企業的正常商業收購案,令我們遭受了巨大損失。
從這方面來看,俄烏衝突如果繼續惡化下去,從而出現烏克蘭“被抹去”、或者“變天”的結果後,雖然對烏克蘭的軍事工業來說又將是一場不亞於蘇聯解體的噩夢,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卻可能反而是件好事。畢竟上次蘇聯解體就曾導致烏克蘭大量軍工人才的流失,也促使我國“雙引工程”的問世。而這一次如果烏克蘭處理不好的話,烏克蘭的軍事工業極有可能就此消失,並再次出現大規模軍工人才的流失。作為與烏克蘭有著較多軍貿交流的我國,對這種情況應該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這將再次促使我國相關領域出現快速增長,畢竟任何領域都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而這些人才的到來,將大大促進這個過程的縮短,使我們再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