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張學良經商的侄女張閭蘅從臺灣來到北京洽談商務。
出生於1940年的張閭蘅,是張學良將軍同父異母的弟弟張學森的女兒,作為親屬,她見證了張學良夫婦離開大陸後在臺灣全部的生活。
此番前來北京,她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帶著張學良的囑託,特地來看望已經離休的呂正操老將軍。
呂正操祖籍河北,1904年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海城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呂正超。
抗戰時期,呂正操率隊加入革命隊伍,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後新中國的鐵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我軍歷史上一位從舊軍隊裡成長起來的將軍,1955年人民解放軍授勳時,戰功卓著的呂正操被授予開國上將。
見到了呂正操之後,張閭蘅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她緊緊地握住老將軍的手錶明自己的身份,說明了來意,也重點介紹了張學良現在的身體狀況,包括他目前仍處於被監視居住的生活現狀。
介紹完張學良夫婦如今的情況後,張閭蘅說:“我大爺(指張學良)在和我們家人的閒聊中,經常說起他當年在東北軍的兩個下屬……其中一個是您。他很思念你們,希望今後能夠有機會大家見一面。”
接著,張閭蘅告訴呂正操,她因為生意上的需要,在臺灣與大陸之間每年都要往返幾次,所以張學良讓她方便的時候代表他前來看望昔日的老部下。
張閭蘅的突然探訪,讓老將軍心裡很是高興。撫今追昔,倆人談了很多很多,也談了很長的時間。
呂正操詳細詢問了張學良晚年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得知他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讀書寫字、運動健身、聽唱京戲,喝茶養蘭等諸多的習慣與愛好。
縱觀張學良的一生,能夠長壽,離不開他養成的這些健康的生活習慣。
會面結束後,在張閭蘅離開北京返回臺灣前夕,呂正操特地準備了茶葉類的禮品,委託她帶給張學良,同時也託她捎帶一句話:
“我也時時刻刻掛念少帥您吶”!
從此之後,呂正操與中斷多年聯絡的老上級張學良再次接上了關係,張閭蘅也成為了中國大陸與張學良唯一的溝通紐帶。
當時,臺灣與大陸之間還沒有開通直航,從臺灣過來必須轉道香港,大陸返回臺灣亦然。
呂正操與張學良結下的深厚情誼,可以追溯到上世紀的二十年代。
1922年,年僅十八歲的呂正操在遠房親戚的推薦下,加入東北軍張學良的衛隊,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學良發現呂正操雖然只讀了幾年的小學,但一手漂亮的正楷寫的很不錯,又留意到他和自己同為海城的老鄉,是軍隊中少有的文化人,急需培植自己勢力的年輕少帥便有心培養呂正操,推薦他報考了當時的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呂正操直接被分派到張學良身邊擔任少校副官和秘書,在以後的軍旅生涯中,呂正操的職務得到逐步提升,先後擔任過東北軍旅參謀處處長、團長等職。
1936年十二月,無心和紅軍交戰的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了正在西安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擔負保衛張學良公館的呂正操參與了此次的行動。
在各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下,經過多方調解,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令人遺憾的是,事後被國民黨認定為“大逆不道”的張學良當時不聽勸說,執意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結果被耿耿於懷的蔣介石強行扣押並軟禁起來。
這一扣押與軟禁,時間竟然長達半個多世紀。
多年來,包括中共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一直呼籲當局釋放張學良。但睚眥必報的蔣介石向來就不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張學良挑戰了他這個領袖的權威、讓他威嚴掃地,加上死不悔罪認錯的倔強態度,使蔣介石在臉面上很是過不去,直到抗戰結束也不肯恢復張學良的人身自由。
當年的西太后有句名言:誰若不讓我痛快一時,我就不讓他痛快一世。這句話的意思蔣介石當然不會說出來,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你當初讓我受委屈,直至現在還不肯認錯,那我死也不會讓你好過。
蔣介石的背信棄義,使失去主帥的東北軍陷入了四分五裂、一蹶不振的境地,呂正操透過多次接觸共產黨人,贊同革命理想,1937年5月,經過中共北方局的批准,呂正操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得知東北軍的編制全部被蔣介石拆散分化,僅有呂正操帶領一個團的部隊走上了抗日之路時,被軟禁的張學良特地託人轉告他:你這條路,走對了。
這條路指的是呂正操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率部加入共產黨。張學良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未能親自上戰場殺敵,欣慰的是自己的老部下呂正操替他完成了這個願望。
直到臺灣的蔣氏父子相繼過世,被軟禁50多年的張學良,終於重新獲得了人身自由,不久,張學良獲准赴美探親。
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偕夫人趙一荻悄然飛赴美國。他們刻意低調地避開媒體和民眾,不願此次的行程被曝光。
張學良獲釋後不久,曾向外界公開表示過要回祖國大陸探親的意向。
中共中央獲悉張學良九十大壽即將到來,立即與張閭蘅以及外交部駐美使館取得了聯絡,委派呂正操專程赴美看望張學良。
對於張學良這位曾經改寫了中國近代史的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來都沒有忘記,而希望重逢少帥也是呂正操萌生多年的夙願。
5月23日,帶著特殊使命的呂正操一行飛向了遙遠大洋彼岸。
飛赴美的前一天,鄧穎超女士與呂正操進行了詳談,並以私人名義寫下了一封親筆信,託呂正操帶給張學良。
在中國駐美大使館的積極配合下,幾天後的一個上午,已經抵達美國的呂正操來到了張學良住地,當年的副官和秘書將拜見曾經的老上級。
自1936年西安匆匆一別,相隔了半個多世紀後,兩個飽經滄桑的耄耋老人終於在遠離祖國的異國他鄉再次相見了。
用不著介紹,他們第一眼就彼此認出了對方,倆人老遠就伸出了手,然後雙手緊握,四目相對。
熱情的寒暄過後,呂正操首先向張學良轉達了中共中央領導人對他的親切問候,並鄭重地遞上了鄧穎超的信,同時附上精心挑選的生日賀禮。
聽說是鄧穎超寫給他的親筆信,張學良拿出放大鏡,發花的眼睛貼近信箋紙反反覆覆地看了兩遍,一時之間感慨萬分。
他對呂正操動情地說:“周恩來我熟悉,這個人很好,請替我問候鄧女士。”
吃飯的時候,兩位老人回憶起了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彼此有說不完的話。
張學良感嘆自己最遺憾的是沒能直接參加抗戰,他說:“你帶的部隊堅持打日本,對我也是個慰藉。”
張學良的父親是被日本人謀殺的,對於日本軍國主義,呂正操知道少帥集國仇家恨於一身,他沉思了片刻,安慰少帥說:
“打鬼子的事,我替您做了。”
張學良還不是很清楚,在那些腥風血雨的歲月,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呂正操,活躍在冀中平原一帶的敵後,神出鬼沒的抗擊日軍,馳騁沙場屢建奇功。擔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後,受黨的指示大力發展和建設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了一名讓日寇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連毛澤東主席都對他讚賞有加。
呂正操安慰張學良,雖然他沒有直接上戰場指揮戰鬥,但他和楊虎城共同發動的“西安事變”,基本上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國共內戰,撮合了兩黨的合作,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對最後打敗日本法西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壯舉也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您這一生,做西安事變一件事就足夠了,打日本人別人替你打了”。
“其實你是有大功於國家的”。呂正操繼續說到,“您幾乎是以個人生死扭轉乾坤,那一次的事情發生後,外界再也沒有人敢質疑您不抵抗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充分肯定了您並感謝您建立的歷史功勳”。
5月30日下午,倆人第二次見面。
呂正操介紹大陸方面包括東三省的建設情況,邀請張學良回大陸走一走、看一看,回海城老家祭祖。
認真聽了呂正操的介紹和回鄉邀請後,張學良眼眸中充滿了渴望,他沉思了一會說:“我很想回去,但現在時候不到……”。
“我一動,就會牽涉到大陸、臺灣兩個方面……我不願意為個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複雜。”
張學良表示如果有幸回到大陸,一定會去拜訪“中樞諸公”(中央各領導人)。他還引用一句古詩,表達了他一種很想以低調的方式回老家看看的願望。
6月4日下午,八十七歲的呂正操和九十歲的張學良第三次會面,會面的地點位於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李道豫大使的官邸。
這一次的交談,張學良關心的重點是兩岸如今的狀況和國家未來統一的問題。
他談論了對時局的看法:我看大陸和臺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能長期這樣分裂隔絕下去。臺灣和大陸總有一天會統一的,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罷了。
呂正操給他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構想的“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政策,即在同屬一箇中國的框架內實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張學良聽完後表示,我願意儲存我這個身份,到那一天會派上用場。作為一箇中國人,我雖然90多歲了,天假之年,只要還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很願意為中國的統一大業出力。
這是呂正操與張學良的最後一次見面,兩位世紀老人的情誼打動了世人。
分別時,倆人還相約著下次在東北的黑土地上見面,只可惜倆人都再也等不到這一天了。
呂正操的這一趟美國之行,獲得了豐碩成果:於公,不辱使命圓滿地完成了中央交給他的這一項特殊任務,於私,實現了自己多年來與張學良重逢的夙願。
後來的日子,鄧穎超又接連寫了3封信,代表中共中央誠懇地邀請張學良返回大陸探親,看到每次鄧穎超的來信,張學良都非常激動,但由於種種未知的原因,他一直未能成行。
縱觀張學良的一生,無疑是對祖國和故鄉具有很深的情結的,但為什麼直到離世也沒有返回大陸探親?在許多人猜測中,無非是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英雄遲暮。
張學良晚年患上了多種疾病,在美國度過了他人生最後的歲月。確實,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需要漂洋過海。作為高齡老人,行動上存在諸多的不便。
二是妻子趙一荻地婉拒。
趙一荻多次表示不希望張學良回到中國大陸,她說他(張學良)現在連走路都要坐輪椅,還能經受飛機的長途顛簸嗎?主要原因還是擔心張學良的身體吃不消。
三是政治陰影的籠罩,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
當時主政臺灣的是頑固的臺獨分子李登輝,為了實施去中國化,當局製造了很多障礙兩岸的交流,這樣一來也阻擾張學良返回大陸探親的願望。
2001年10月14日,隨著101歲的張學良病逝於美國檀香山,當年叱吒風雲的少帥人生就此謝幕,令人唏噓。這對於很多關注他、盼望他有生之年返回祖國大陸來探親的人來說,成為了一個留存在歷史滄桑中永遠的遺憾。
張學良在美國過世後,呂正操在唁電中寫下了:“張學良將軍生則功蓋祖國,逝則重於泰山,無愧於祖國人民稱之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偉大稱號。”
2009年,呂正操老將軍也以106歲的高齡在北京逝世,至此,新中國成立時的開國上將們全部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江山依舊,物是人非事事休。
也許,在另一個世界的冥冥之中,曾經的少帥魂歸故里,兩位整整走過一個世紀的百歲老人,得以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