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的一天,入秋後的延安已經能感受到一絲絲的涼意了。在這天晚上,夜色很美,夜光灑在了一座座窯洞上,灑在了寶塔山,灑在了延河。
突然間,一聲軍號響了起來,這是在催促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儘快休息。
可在毛主席的窯洞裡,這裡卻很熱鬧。兩對新人在這裡舉行婚禮,一對是鄧小平和卓琳,一對是解放後任過海關總署署長、中央調查部部長的孔原和周恩來秘書許明。
關於鄧小平和卓琳的相遇、相愛,其實有一番故事,比較曲折,而且卓琳一開始是不同意和鄧小平結婚的。
那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呢?
(一)窯洞婚禮
在1939年的7月,鄧小平從抗日前線回到了延安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戰友和朋友的熱心幫助下,他認識了正在延安工作的卓琳。
一見到卓琳後,鄧小平對她印象很好,立即就展開了追求。
當時鄧小平回到延安後,和保衛局局長鄧發住在一起。此時,鄧小平是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在太行山抗日前線工作。
鄧發勸他回到延安後,找一個合適的。當時卓琳在公安部門工作,因為那裡女同志比較多,不少的男同志喜歡去那裡聊聊天,相互認識一下。
而鄧小平也是在那裡才認識了卓琳,見到卓琳後,鄧小平對她很有好感。而他們二人之間的月老,就是曾希聖。
有一次,卓琳去了曾希聖住處,曾希聖問她:“卓琳同志,有人想和你結婚,你現在有沒有這個想法呢?”
卓琳當即表示:“我還沒這個想法,我還年輕,還想再工作幾年。”
卓琳的確是有這個考慮,但是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因為當時的長征指揮員大部分都是工農幹部,卓琳擔心和他們結婚,他們沒有知識,兩個人結婚後聊不到一起。
當時延安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工農幹部和一個知識分子結婚了,兩個人晚上在一起看月亮。女同志說那個月亮真好看,男同志卻說哪裡漂亮了?我怎麼看不出來?
雖然是一個笑話,但也能說明一些事實。所以卓琳想著,自己要找也要找一個知識分子。
在曾希聖和她聊了兩次後,卓琳都沒有同意。這讓鄧小平有些沮喪,但他並沒有灰心。他讓人給卓琳捎話,問她能不能當面談一次,卓琳同意了。
見面的地點在曾希聖家裡,鄧小平見面後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對卓琳說道:“我這個人比你年紀大一點,我在前方作戰很辛苦,想和你結婚。曾希聖同志和你談了兩次,你不同意。我這個人不怎麼會說話,希望你好好考慮一下,年紀這個事改變不了,我會在別的地方補償你。”
卓琳還是沒有答應鄧小平,也沒有當面拒絕。回到宿舍後,要好的女同志問他對鄧小平的印象如何,卓琳說道:“其他都挺好的,有點遺憾的是,個子不高。”
旁邊的女同志都笑了,對她說道:“城裡馬路邊上的電線杆高,可抬回家也就只能當柴燒。”
之後,兩個人又見面聊了一次。經過這兩次的聊天,卓琳感覺還是不錯的。畢竟鄧小平不是那種大字不識的人,而是很有學識的人。她又想到,自己也二十多歲了,反正早晚要結婚。
再說了,鄧小平親自找來,說話的態度很誠懇,於是也就同意了。
不久後,他們就在毛主席的窯洞裡結婚了。毛主席、劉少奇都來了,還有張聞天和夫人劉英,李富春和夫人蔡暢……總之,在延安的高階幹部基本上都來了,唯一有點遺憾的是,周恩來沒能出席。
當時周恩來因為騎馬摔傷了,此時已經前往蘇聯養傷了。負責為他們置辦酒席的是鄧發,他曾經當過廚師,可惜的是此時延安沒有什麼好的條件,雞鴨魚肉都很少,但是大家還是很開心。
在結婚的下午,鄧小平和卓琳特地拍了一張照片,兩個人穿著普通的軍裝,沒有婚紗,沒有化妝。卓琳笑得很開心,鄧小平也難得露出了笑容。
這一頓喜酒雖然沒有什麼美味佳餚,但是大家都很開心,木桌子拼湊成的飯桌上,大家一杯接一杯地給新郎灌酒。
在場的這些人目標都很明確,對準了新郎鄧小平和孔原二人。幾番下來,孔原早已醉了,趴在了桌子上。讓大家奇怪的是,今天鄧小平的酒量特別大,敬酒來之不拒,一一喝了下去。
大家都誇讚小平同志酒量大,後來,張聞天將謎底揭開。原來,是李富春和鄧發幫了鄧小平,他們二人待在鄧小平左右,兩個人都拿著一壺酒,一瓶是真酒,一瓶是白開水。
兩個人就這樣配合起來,為鄧小平躲過了一劫,而鄧小平也和他們配合得非常好。
在結婚幾天後,鄧小平牽掛前方戰事,擔心前方日軍的掃蕩,也牽掛著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還有戰士們,於是就帶著卓琳踏上了前往太行山的路途。
在到達太行山後,他們見到了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彭德懷還是初見卓琳,當他看見兩人站在一起後,笑著說道:“小平同志,你可真會找老婆呀!兩個人就跟兄妹一樣。”
因為兩個人站在一起,卓琳比他稍微矮一點,臉都圓圓的,看起來是有些像,所以彭德懷才這樣說。
(二)參加革命
鄧小平和卓琳從認識到結婚,中間相隔的時間並不長,瞭解得也不夠仔細,在兩人結婚後,鄧小平對卓琳的瞭解就越來越多了。
原來卓琳本名並不叫這個,這是在參加革命後改的。她原名叫浦瓊英,1916年出生在雲南宣威。父親是一個開明的實業家,有八個孩子,而卓琳是最小的那個。
卓琳小的時候受到了父親和家中長輩的疼愛,生活上也沒什麼煩惱。她的父親首先將宣威火腿製成火腿罐頭,然後銷往國內外,因此被譽為“火腿大王”。
不僅如此,他還是孫中山的朋友,曾經支援過孫中山革命。她的父親還是開明的,將他們兄妹幾個送到了昆明上學,學習新知識。
卓琳在昆明上學後,得以接觸到一些進步書籍,還能瞭解到很多國內外的大事,也慢慢了解到了一些革命的宣傳。而且,她的哥哥從日本留學回來後,帶回了不少的革命書籍,其中還有一些共產主義的冊子。
卓琳在昆明求學時,中學裡有一位音樂老師,名叫趙琴先。她在課堂上曾經小聲地給大家唱過《國際歌》,還跟同學們講過平等自由等民主思想,這對卓琳的影響很大。
但是有一天,她發現這位音樂老師被捕了,不久後城裡貼出了告示,說趙琴先是共產黨,不久後要將她槍斃。
卓琳等人非常難過,但又無計可施。在執行槍決那天,她目睹了趙琴先英勇就義的場面:她拖著沉重的腳鐐,渾身是血,但是眼神裡沒有一絲恐懼,高昂著頭顱。
在就義前,她高唱著《國際歌》,歌聲傳進了卓琳的耳朵,她早已泣不成聲,隨後,趙琴先就倒在了血泊中……卓琳後來才知道,這位敬愛的音樂老師,是當時雲南的共青團書記。
1931年,15歲的卓琳被選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50米短跑選手,去北平參加全國運動會。可是,他們一行人才剛剛到達香港,九一八事變就發生了,日本人隨後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戰爭爆發了,運動會自然辦不成了,他們也就只好返回雲南。卓琳心裡很不甘心,沒想到才走到香港,就要回去,於是她寫信給家裡,表示自己要去北平求學。
她的請求得到了父親的同意,隨後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輾轉上海,到達了北平。在北平,她在一家補習班學習了幾個月,在1932年,她考進了北平第一女子中學。
這所中學在北平比較著名,學校的風氣很淳樸,思想也很開放,卓琳來到這裡後彷彿魚兒入了海,新的環境讓她很是愉快。
在這座“象牙塔”裡,卓琳得以接受各種知識的灌溉,成長得很快。加上又擺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一個人在北平上學,家裡條件又比較好,她生活上沒什麼困難。可以說,那段時間,卓琳過得非常快樂。
但是,學校畢竟不是藏身之地,東北三省已經淪陷了,國家有難,誰又能獨善其身?一種民族危機感時刻存在每一個國人的心裡,卓琳自然也不例外。
1935年,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卓琳也走上街頭,參加了抗日救國遊行示威活動。這一場運動對她的影響非常大,此時,她的心裡不僅是要擺脫封建主義,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雖然她出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但是家裡還是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她看到了一些親朋好友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而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在這次運動後,她有了更多的思考,從追求婚姻自由、個性解放,到更高的政治和思想層面。而這次運動,也讓她的革命思想更加堅定、更加成熟。
當時的社會上,實業救國的思想比較盛行,卓琳同樣懷著這種思想,希望透過學習科學技術來改變國家。1936年,卓琳以非常優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實現了她科技興國的理想。
在北大,她接觸到了更多的革命思想,深深地明白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野心越來越大,她也因此加入了學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
在北大求學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了,事變就發生在北京附近,卓琳深感這次事變對中國的影響巨大,日軍必將展開新一輪的侵略行動。於是,她喬裝成百姓,躲過了日軍的搜查,逃出了北平。
學業中斷,國家有難,她該何去何從?當時,革命聖地延安就像是一座燈塔,吸引了很多的有志青年、抗日青年前往。
逃出北平後,她毅然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途,經過多次輾轉和幾天的步行,她終於到達了延安,並考上了陝北公學。
在延安,她可以毫無顧忌地討論革命形勢,可以放心大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婦女解放和群眾工作的理論。在延安的學習讓她成長得很快,她逐漸從一名追求進步的有志青年,變成了一名有堅定信仰的共產主義戰士。
上級領導對卓琳的印象很好,覺得她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還機靈有頭腦,應變能力強,決定將她調到保安處去參加培訓,以便從事地下工作。1938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由於工作需要改名為卓琳。
卓琳在延安工作了一年後,在1939年認識了鄧小平,兩個人因此也就結婚了。
(三)你砍我的頭我都得跟著你
兩個人結婚後,就一起回到了太行山。由於工作不同,鄧小平自然要前往一二九師師部,而卓琳留在八路軍總部,擔任婦女訓練班的隊長。
兩個人就這樣分隔開來了,對於一對新婚夫婦來說,自然很難受、很不捨。更何況兩個人的瞭解並不多,分隔開來後,交流的機會就更少了。往往鄧小平來總部開會的時候,才會見上一面,不開會,就見不到。
卓琳明白,這是革命鬥爭的需要,她多次向組織上申請前往一二九師,想和鄧小平待在一起工作。
可是那是在前線,經常會有戰鬥,部隊又要輾轉各地作戰,對於卓琳來說很危險。但卓琳不懼怕這些危險,一年後,組織上將她調到了一二九師。
兩個人待在一起後,卓琳發現,鄧小平平時很少說話,比較沉默,而她很活潑開朗,喜歡說話,也很愛笑。她也慢慢習慣了鄧小平的性格,理解了他。
她對鄧小平說道:“我知道,你這個人的性格不太愛說話,而我比較愛說話,可是我現在又不能和別人說。要是說錯了什麼,對你的影響不好,所以也就只好對你說了。我說出我的想法,你要聽下去,說錯了,你指出來,我改。”
鄧小平回道:“我的性格就是這樣,不太愛說話,你願意說,你就隨便說,我都會聽著,有意見我會說,沒有就算了。”
卓琳想,丈夫是一個老幹部,你讓他經常說話也不現實,他也說不出什麼,想想還是以後慢慢相處吧。
在往後平凡的歲月中,兩個人的瞭解慢慢增多了,一旦有什麼事,卓琳就對鄧小平說。
在兩個人相處的日子裡,慢慢習慣了這種獨特的交流方式,感情也變得越來越深,對彼此的理解也更多了。
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卓琳一直在默默地支援著丈夫,她跟隨鄧小平一起經歷了戰火。在這些革命歲月裡,她也從一個富家小姐,變成了一位徹底的革命者。
同樣,她也成了一位賢妻良母,學會了開荒種地、紡線、織毛衣等技術活。一旦戰鬥結束,閒下來了,鄧小平也會燒上一壺水,給卓琳洗洗頭髮,又或者約上其他人,一起打打牌。
兩個人的日子就是過得這麼平淡而又溫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保留這一份愛情,多麼珍貴啊!
以往遇到打仗的時候,都是鄧小平在前線指揮,卓琳留在後方。等到戰鬥結束,部隊開始休整了,再把卓琳接過去。
在後來解放戰爭中,鄧小平率領部隊進軍西南,卓琳這次卻一定要跟著一起去,她說道:“我也是共產黨員,這次我要跟著你去,你砍我的頭我都得跟著你。”
無奈之下,鄧小平只好帶著卓琳一同進軍。可是為了保護軍隊家屬的安全,先由偵察兵在前面開路,家屬再帶著孩子跟上。
後來鄧小平又調到上海,但是上海剛解放,要處理的事情一大堆。在一段時間裡,鄧小平非常忙,要和人談話,瞭解上海各方面的情況。瞭解了情況後,還要開會,討論怎麼處理出現的問題。
在高負荷的工作下,鄧小平自然很辛苦、很累,累到了什麼程度呢?飯都吃不下,吃了也會吐出來。當時卓琳懷孕了,他們在上海找了房子後,卓琳吃什麼,鄧小平也吃什麼,但是鄧小平總是吃不進去,他太累了。
(四)相濡以沫
卓琳曾說:“我的任務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管好,不讓他操心,讓他專心致志地幹好工作。”
在家裡面,卓琳活潑開朗的性格讓這個家裡營造出了歡樂的氛圍。每天的晚餐時間,幾代人聚在一起吃飯,在飯桌上,誰都可以說話。
而鄧小平每天處理日常繁忙的工作外,回到家處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對他也有好處,讓他保持著一種充沛的精力,不用為家裡事操心。
而卓琳對鄧小平的照顧也非常細微,每天吃什麼,一年四季穿什麼衣服,蓋什麼被子,每天晚上吃幾粒安眠藥,她都會安排好。
卓琳對鄧小平如此細微體貼,鄧小平同樣也是如此。有一次,卓琳患了重感冒,鄧小平不顧身邊人的勸阻,也不去想會不會被傳染,堅持進入病房看望卓琳,詢問她的病情,囑咐她一些事項。兩個人的感情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卓琳除了照顧鄧小平的生活起居,還要負責教育孩子。鄧小平工作那麼忙,自然沒有什麼時間管這個,而卓琳本身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教育孩子也得心應手。
卓琳不是每天督促孩子們的功課,也不是讓他們死讀書,而是注意培養他們的興趣,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興趣。當時孩子們平常是在學校住的,週末才回家。
回到家後,卓琳就把他們聚在一起,把自己最近在報紙、雜誌上看到的知識和他們分享,然後一起討論。有的時候,卓琳還特意準備一個題目,大家一起查資料、討論,增加孩子們的知識。
而後來他們的子女都強調,家裡氛圍這麼好,都和這樣一位睿智慈愛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
可以說,卓琳就是這個家裡的“後勤部長”,操心著大大小小的事情。其實遠遠不僅如此,她不僅是“後勤部長”,還是鄧小平的秘書。
1952年,鄧小平調到了中央,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負責國家的經濟發展。他對卓琳要求道:“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
卓琳想到鄧小平的工作任務太重,又只有一個秘書,也不夠用,就給他當起了秘書。但是鄧小平要看的檔案是很多的,所以存檔也有專人負責,而卓琳就要將這些文件登記,然後用三輪車送到中央辦公廳。
卓琳一直陪在鄧小平的身邊,充當了多個角色。而他們也一直陪伴著彼此,相濡以沫。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舉國都處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而最悲痛的莫過於卓琳。
卓琳此時對子女們提出了一個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決定為準,你們不能提出高於中央標準的要求。
卓琳還說道:“老爺子去世,我們全家人都很悲哀,但這是自然規律,沒有辦法。”
鄧小平生前有一個心願,就是想等到香港迴歸的時候,親自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可是隻差了幾個月,同年7月香港迴歸了。
卓琳向中央提出了鄧小平的願望,希望自己代他到香港去看看,中央批准了,在香港迴歸的那天,卓琳出席了。後來澳門迴歸的時候,她同樣出席了。
卓琳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丈夫一直以來的心願。
2009年7月29日,卓琳也離開了,她和鄧小平一樣,選擇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不僅如此,她還將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都捐獻了出來。
卓琳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平凡到深沉,平凡到博大,最終用這樣的平凡詮釋了不平凡的涵義。
有一種相守,在時光的長河中浸透了人世繁華,而無懼風雨,這平凡漸漸地就變成了偉大。
謹以此文獻給鄧小平和卓琳夫婦,向他們偉大的愛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