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太子胤礽被廢,諸王子有了上位的希望,隨即而來的是九王奪謫。其結局的成敗存亡,考究起來,詮釋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人生哲理,彰顯的是“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滄桑正道。
雖說是九王奪謫,但實際參與奪嫡始終的只有八爺胤穓和四爺胤禛。其他的王子,或是奪謫伊始,即遭圈禁,或是權衡利害得失,選擇退出,或是黨附他人,為人作嫁。
胤穓人稱八賢王。他搜刮江南鹽商銀兩,用於收買人心;他掌管戶部,放任朝臣借貨,藉此籠絡官員。在朝臣中形成一個人數眾多的“八爺黨”。他有奪謫野心,且有陰謀手段。他利用江湖術士散播他乃天命太子,蠱惑人心;更是借朝廷公推新太子之機,由佟國維出面,居中聯絡幾乎所有三品以上的朝臣,聯名上公折舉薦他為新太子,企圖逼康熙就範。
康熙最忌朝臣結黨,擾亂朝局。結黨坐大,甚者架空皇權,釀成逼宮。對於廣交朝臣,不擇手段搏上位的胤穓,康熙存有戒心,不會立其為太子,給自己埋下隱患。
胤穓奪謫之“爭”,不為康熙所待見,其結局“爭是不爭”。與新太子之位徹底無緣。
康熙晚年,吏治敗壞,國庫空虛,社會矛盾凸顯,積弊重重。昔日的盛世已是百孔千瘡。此時的康熙已經沒有精力匡時救弊,只好寄希望於後人。
挽救時局之人選,胤穓也不為康熙所選。他平日怠忽職守。在籌款賑災,追比官員欠款,這幾樁關乎朝廷大局的大事面前,他置身事外,畏難躲避。康熙不會江山社稷託付空有虛名,不幹實事的他。
反觀胤禛,素以“孤臣”自居。他抱定苟利國家生死以的宗旨,但凡辦差,必定盡心盡責,於上不辱使命,於事務求實效,於己不邀功請賞。江南募捐賑災,追繳官員欠銀,心勁用在實心辦差,挽救時局之上,不忌得罪朝廷文武,不憚被貶“冷麵王”。無差遣之日,他是閒人一枚。或是參憚悟道,或是吟詩作詞。他有奪謫之心,但無爭搶之舉,憑恃自己的忠心、才幹和業績爭取皇上的認同,對皇位不構成任何挑戰和威脅。
胤禛“不爭是爭”。就當時的朝局和諸皇子的表現而言,他最為符合康熙心意所屬之皇位傳承人選。最終“夫唯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終於皇袍加身。
由史觀今,現如今社會上種種的人事成敗,不也是遵循“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同樣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