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和家長的教育焦慮,保護學生的自尊和信心,近幾年我國對平時的考試製度進行了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較少考試次數和難度,使考試變得更加簡單;二是學校和老師不再公佈考試分數和排名,減少攀比。
期中考試全班63人63個A,教師:教了個寂寞
為了淡化分數概念,部分地區實行等級賦分制根據學生成績排名劃分為ABCDE等檔次,原始分數不對外公佈,家長只能看到學生屬於哪一檔。
近日,一位實行等級賦分制學校的中學教師看到自己班級“奇葩”的期中考試成績單,忍不住吐槽起來。因為這次“雙減”以來的第一次期中考試中,他們班級發揮“出色”,全班63個人全部學生都有一個科目獲得了A,59個同學獲得5A。這樣的成績連學生都覺得水分太大,打趣說自己的班級是“5A動物園”。
該教師對此表示擔憂,以學生這樣的成績,中考完估計藍翔和新東方廚師爆滿,並認為一個學生連分數都不能面對,還有何用?
從該教師的吐槽內容來看,他所在地區對考試製度的改革是比較徹底的。不僅看不到分數和排名了,家長只能從成績檔次中猜測出大概的分數段和排名區位,並且考試題目的難度也不高,否則也不會產生全班都是A的“全員學霸”的情況,但是連一個A+都沒有,從側面可以說明他所教的班級學生學習水平的區分度不高,沒有特別優秀的學生。難怪他擔心以後自己的學生以後只能去技校或者職高呢。
當然有這樣的成績單,老師也好向家長交差,因為A只代表考得還不錯“優秀”,並不沒有顯示具體考了多少分,而且你的孩子考了A我的孩子也考了A,所有人的孩子都考了A,大家都是一個樣,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樣棒,自然不焦慮了,反而還會暗戳戳在想一定是自己孩子考的分數更高,而學生來自家長的壓力也自然會笑起來,可謂是“皆大歡喜”。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樣的成績單水分很大,根本沒辦法知道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結果是老師教了個寂寞、學生考了個寂寞、家長看了個寂寞。平時每個人都“學霸附體”,自我感覺是毫無破綻的“六邊形戰士”,到了中考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個菜得不能再菜的“青銅”,被虐得鼻青臉腫。這樣掩耳盜鈴的考試,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考試的分數和排名沒有你們那麼複雜,它只是體現了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對知識的掌握水平,給老師最佳化下階段教學提供依據,同時學生也可以從考試中發現自己的短板和差距,然後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查漏補缺,向考得好的同學看齊,力求迎接下一次考試更優秀的自己。如果所有學生都能夠以這樣的平常心看待考試結果的話,是不存在心理受挫、打擊自信心的問題的。
之所以會產生學生因考試成績分數和排名感到痛苦,做出自殘甚至自身行為,主要是家長和老師對分數和排名加了太大的附加屬性,一旦哪次考得不好或者分數下滑了就巴拉巴拉給孩子定“標籤”,使孩子增加心理負擔,才會發生那麼多事情。
考試分數和排名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平時的考試也沒有中考、高考那樣“一考定終身”的作用,假如大家在看待成績和排名是,拋去攀比、功利心理,將關注的重點聚焦在從分數和排名中找出問題、找出差距上面來,幫助孩子明確下階段的學習目標和方向,鼓勵孩子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自律性,這樣孩子就會對分數和排名脫敏,就會有更充分的動機透過學習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如果留意那些每年中高考發揮出色的學生,無論是一直名列前茅的還是後來居上的,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並沒有過分糾結於分數和排名,將精力用在了從試卷中找出自己的短板,從排名中認識自己的差距,明確了之後就爭取改正過來,就這麼簡單。相反,無論是學霸還是後進生,一旦過度糾結於分數排名,往往等於給自己戴上了鐐銬和枷鎖,阻礙自己實現突破。
結語:考試分數和排名並不是洪水猛獸,對孩子有那麼大的殺傷力。真正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是家長和老師對分數和排名的功利心理。放下這種執念,讓分數和排名迴歸到作為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發現差距、查漏補缺等根本上來,就不會有那麼多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