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53篇原創
作者:楊 磊
繼續品讀系列,今天是第二篇。
乒乓球,我們能看得見,但並一定能看的懂。
比如,“業餘選手和職業運動員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打好乒乓球,要追求一招鮮還是追求全面?”、“不同時代,技術特點的變遷”,等等。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我們特別急迫地想搞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也收集到了各式五花八門的答案。
但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期盼“更好答案”的出現。
非常難得,現在我們有機會聆聽“初代大魔王”、中國乒乓球大滿貫第一人、18次世界冠軍得主、連續八年世界排名第一的傳奇選手鄧亞萍,給出的答案。
鄧亞萍的職業高度,決定了她對乒乓球的理解,必然高於常人、價值非凡!
當然,我們也要避免陷入“迷信”,鄧亞萍的答案也不是標準答案,只是眾多答案中極其精彩的一種。
01預判“殺死”懸念
“網友的一個經典問題是‘業餘選手和職業運動員之間,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我得老實說,這個差距,遠遠大於省隊淘汰選手和世界冠軍之間的距離。很多職業選手退役10年、20年後,和年輕的業餘高手比賽,照樣是砍瓜切菜。比如我自己,就有這個信心。
為什麼?
因為我們已經是靠預判打球,對方的每一個發球、回球,基本上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我完全不用去和你比拼體力。”
老瓦比同時代選手強大的一個顯著標志是:老瓦極少大範圍交叉步,幾乎都是意料之中的“閒庭信步”。
為何?
交叉步是已經落入下風的拼命挽救,良好的預判則可以讓老瓦永遠料敵在先。
專業、業餘,皆同理。
02先有“根據地”才有“全中國”
“我兒子已經和乒乓球這項運動之間有了不解的緣分。有人好奇這緣分從何而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簡單。
每個人都有好勝心,尤其是體育比賽,贏球了才會來勁。但是以他一開始的水平肯定贏不了人,也不能讓對方放水,那怎麼辦呢?
我只給他練一招:發球。
對初學者來說,乒乓球得分最快的招數就是發球得分。我就明白一點,想讓他喜歡上乒乓球,就得讓他體驗到‘勝利’的快感。
那天其他的什麼都沒練,他就練發一個球,發了兩個半小時。
以前他每次和別人比賽,每場總會發兩三個‘自殺球’。但就是那天訓練之後,第二天他和別人比賽,一個‘自殺球’都沒有了,而且他還贏了。
大家經常會面對一個選擇:是要一招鮮,還是全面發展?我的建議是,戰略上你得均衡、全面發展,但第一步,你先要做好一招鮮。”
中國乒乓球一直強調要做到“技術全面、特長突出、無明顯漏洞”,但是我們知道,那是頂級選手的標準。
業餘選手壓根不可能實現。
所以,我們經常面臨的抉擇是——追求一招鮮?還是追求儘可能的全面?
鄧亞萍給出的答案是:戰略上你得均衡、全面發展,但第一步,你先要做好一招鮮。
我很同意此觀點。
這有點像毛主席的“根據地”思想,先建立零零散散根據地,慢慢把根據地連成片,最後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火,紅遍全中國。
一招鮮就是你的“根據地”,是讓你在賽場上活下去的命門所在。技術全面是你的未來,只有在一招鮮基礎之上的不斷完善,你才有可能更上一層樓,取得更多勝利,贏得“全中國”!
0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當年巔峰狀態的我,跟現在中國女乒最好的球員過招,沒法放到一起比較。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打法,包括新技術的退出。但是我覺得乒乓球永遠不變的是以快制勝,唯快不破。只要夠快,你就把握住了主動權。旋轉,是建立在快之上。我頂著你,總讓你拔不出手,你製造不了那麼強的旋轉,沒有那麼強的旋轉,不就等於沒用”?”
真理的光芒不僅不會隨著時間流失而黯淡,反而會愈發光彩奪目。
比如鄧亞萍的“速度論”。
鄧亞萍的時代,是38毫米小球、有機膠水、遮擋發球、21分制的時代,加之自身反面顆粒的特殊打法,以快制勝,以快制轉,是真理也是捷徑!
巨大的成功,讓鄧亞萍發出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由衷感嘆!
二十多年過去了,真理的光芒再次照進乒乓球運動。
男子的張本智和、林昀儒,女子的伊藤美誠,我們猛然發現,40+新材料時代,能對國乒造成威脅的選手,又集體“復古”,“迴歸”了速度流!
這,就是真理的歷久彌新。
04旋轉和控制是精髓
“我們專業運動員跟業餘選手打,有時候不需要可以進攻就能得分,因為乒乓球一是有旋轉,二是靠控制。
業餘選手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步法,因為步法要從小練,而且是很苦的,需要一板一眼積累、熟練。你沒有步法是搶不到位,也搶不了攻的。即使你有了步法,如果我控制球非常嚴密,你還是上不了手,那你怎麼得分呢?”
這段話,至少要有兩大核心點:一是乒乓球的精髓是旋轉和控制;二是步法重要性和艱苦性。
乒乓球運動之所以區別於所有其他球類,一個根本原因是它的旋轉,能將旋轉玩弄於股掌之上的選手,必須擁有出色的控制力。
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無論專業還是業餘,沒有步法沒有未來。
步法又超難練,需要從小練、一板一眼練、很苦地練、積累地練,吃功夫,耗時間。這是步法的難點,也是步法的金貴之處。
05悖論背後的玄妙
“業餘選手跟我打,能得幾分,取決於我的手有多緊多松。
當時我在奧組委工作,有一批愛好者非要邀請我去跟他們打一打。我上來‘啪啪啪’練幾個球后,就基本知道他們的水平,知道可以控制松一點還是緊一點。
水平高的人得分反而更少,你知道為什麼嗎?
打得不太好的人,我放他一馬,開開心心就行了。打得不錯的,我手會稍微緊一點,我稍微一緊,他就打不著,沒得打了。”
打得好的人,反而得分更少;不太會打的人,反而拿分更多。
聽起來,像不像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論?
聽完鄧亞萍的解釋,豁然開朗,原來得分的關鍵不在自己,而在鄧亞萍的手拿把攥。
這段事例對我的啟發是多元的,至少告訴我這些東西:
1.真正的高手,通過幾個球,就可以看透對手;
2.真正的高手,勝負盡在掌握之中;
3.做不到上述兩點,說明自己距離真正高手差距還很遠很遠,需要多多修煉。
4.最後一點,你看不懂又客觀存在的事實背後,肯定隱藏著超出你認知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