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選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我們繼續來讀儒家經典,四書裡的《論語》。
01.
你在為誰學習?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十四》
孔子說,以前學習的人是為了自己學,如今學習的是為別人學。
朱熹註解說,“古之學者為己,欲得之於己也;今之學者為人,欲見之於人也”,
古之學者為己,是為了自己能學到東西,自己能夠用得上;今之學者為人,是為了講給別人聽,多一些談資,顯得自己懂得很多,有“文化素養”。
孔子此言一出,如雷貫耳,深到了骨髓裡,一下子把90%的人都打醒了。
現如今這個社會,為了別人學習的人可太多了 ——
在公司裡為老闆學,在下班後為客戶學,在家為父母為伴侶為孩子,學習都是為了別人,別人要你什麼,你自己就學什麼。
那麼,你自己呢?
作為學習的主體,你自己又在哪裡呢?你所學的內容有哪些是你自己喜歡,哪怕廢寢忘食,也要完成的呢?
也許早就沒有了吧。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不快樂的原因吧?
02.
付出努力,接受結果
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論語·憲問十四》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我一件都沒有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子貢說,這些都是夫子的寫照啊。
且不論孔子究竟有沒有做到,我們先來看下“君子之道”的第一條。
“仁者不憂”,張居正解,“仁則心德渾全,而私慾淨盡,反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兩點,一是無我,二是接受。
無我,就是關心他人,多過關心自己。這既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格局,是一種為人處世大智慧。
當一個人他格局越大的時候,他所能夠看到的世界也就越廣大,也就越不容易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所影響。
這個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還有人不理解,認為這是漂亮話。這個我們不強求。繼續說第二點,接受。
接受,分三條,一是接受結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接受第一法則,便是接受現實,或者說接受失敗,成功我們人人都能接受,但失敗就沒那麼接受了,因為我們總想贏。
接受失敗,這一點很重要。“反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一個人對得失越是放不下,越是會為之所憂,一旦接受,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一個人放不下的時候,往往會被情緒操控,是難有智慧和勇氣;因此,仁的裡面其實是包含了智和勇的,
做到了不憂,後面的不惑、不懼會隨之發生。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下一篇裡,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論語·憲問十四》的共讀。
敬請期待吧~
注:圖片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