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12月17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190餘件文物與藝術品,展示了絲路文明的傑出創造,是觀賞和研究絲路文明的極好資料,也為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參考。
古絲綢之路以連線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千百年來,不同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大月氏的首次西行,中國史書稱之為“鑿空”,從此,有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從黃河中游西向,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西亞到達地中海,進而連線歐洲、北非,成為亞歐大陸的交通大動脈。
山西是絲路文明的重要驛站。山西地處古代絲綢之路東端,北朝至隋唐,平城和晉陽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明清時期,晉商沿著絲路行商天下。展覽展出的190餘件文物,涵蓋了環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和伊朗地區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等地。有希臘的彩陶與浮雕、羅馬與波斯的玻璃器、波斯金銀器、絲路金銀幣、中亞織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跨地域、跨時代、跨文化,匯聚一堂,異彩紛呈,再現了古代絲路上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展覽分為4個單元。“環地中海地區”單元,地中海地理位置獨特,被亞、非、歐三大洲環繞,是多元文明交匯、共融的地域。希臘與羅馬就是這一地域中最為核心的文明體系。東地中海地區的玻璃器大理石紋長頸瓶、敘利亞的陶製人物像注口壺、敘利亞的陶製女性人像等展品,展示了環地中海地區複雜多樣的文明。
兩河流域,希臘語稱其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最早的誕生地之一。兩河文明影響所及從愛琴海、埃及到東部的伊朗高原。燦爛的波斯文明,沿著發達的絲綢之路,連線東西方文化與貿易,深刻地影響了遙遠的東方。“兩河流域和伊朗地區”單元,牛形來通、銅器翼獸紋馬銜鑣等展品,都能從中國文物上找到類似元素。
“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單元,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林河交匯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以及今阿富汗東北部地區是被人熟知的古犍陀羅地區。犍陀羅處於歐亞大陸心臟地帶,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之一。山西雲岡石窟是犍陀羅佛教藝術的代表之一,展品中古犍陀羅的佛陀立像、佛陀頭像等,混合了希臘、羅馬、波斯以及印度多元藝術表現技巧,極具立體感和寫實性,與雲岡石窟展板呼應,直觀表現藝術的交融。
“夢迴敦煌”單元,展示了平山鬱夫在敦煌沿線的美術寫生畫作。敦煌是中國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門戶,中西文明在此交匯融合。平山鬱夫是當代日本著名畫家,對敦煌有深厚情誼,1979年,平山鬱夫首次到敦煌,此後多次考察敦煌,創作了大量敦煌題材作品,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表示,此次展覽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展事,將持續至2022年3月3日,是一個跨年大展,觀眾觀展同時,可以結合院內《晉魂》基本陳列,領略和體味中西文化交流。
記者 陳辛華 文/攝 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