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山位於騰衝縣城南側,相傳從前曾有鳳凰來此棲息而得名。據地質部門考證,該山系由數十萬年前的新生代火山噴發而形成。山頂座標:北緯25°01′04.25″、東經98°28′42.82″(測點位於文筆塔西側國家座標點),海拔高程1926米。整個山形猶如一頭俯臥的大象,魏然屹立於騰衝縣中部的騰衝壩子和和順壩子兩個盆地之間。山樑由主峰文筆坡和西北的營盤坡、東南的象鼻子等大小山頭組成,整體走勢為西北——東南向,站在山頂,可對整個騰衝縣城及周邊的和順、洞山、綺羅實施全天候監控,自古以來就是騰衝縣城的主要戰略依託和軍事屏障。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騰衝後,為了切實加強控制,達到永久佔領的目的,曾利用該山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沿山頂的文筆坡(主峰)、營盤坡、象鼻子(上下臺)及北面山腰的來鳳寺修建了櫻、白塔、梅、松四大陣地,構成一個既可獨立作戰,又可相互聯絡和支援的完整防禦體系,並派駐守騰衝的148聯隊直屬炮兵中隊成合盛部及步兵第9中隊、第2機槍中隊各一部共400餘人長期駐守,作為固守騰衝縣城的主要作戰依託和掩護屏障。1944年6月下旬,負責反攻騰衝的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渡江攻克高黎貢山後,分左、中、右三路合圍騰衝壩子。為了打破日軍的強大防禦體系,先是於 7月上旬派預備2師第4、第5兩個團對來鳳山敵陣發動攻擊,但由於兵力不足、天氣惡劣,加之日軍不斷從城內派兵增援等因素,幾番激戰,均難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後,乃調整部署,以預備2師第4、5、6三個團從西、南兩面的和順和下綺羅方向主攻山頂,同時以第116師346團從上綺羅方向對山腰的來鳳寺敵陣實施橫向攻擊,切斷來鳳山日軍與騰衝城本部之間的聯絡。7月25日,隨著天氣逐漸放晴,在美國盟軍飛機和地面炮兵對敵山頂主陣地——文筆坡和營盤坡進行反覆轟炸炮擊的基礎上,兩師部隊利用最新投入使用的美式火焰噴射器開路,透過分頭圍攻,各個擊破,於7月28日將據守四大據點的日軍400餘人大部殲滅,奪得了來鳳山制高點的控制權,為日後大部隊四面合圍騰衝城,全殲日軍148聯隊主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鳳山抗日戰場遺址,廣泛分佈於來鳳山頂及周邊的大小山頭上,主要包括:主峰文筆坡上的日軍“白塔陣地”、山頂西北側營盤坡上的日軍“櫻陣地”、山頂東南側象鼻子(上下臺)山樑上的日軍“梅陣地”及山腰來鳳寺一帶的日軍“松陣地”等四大區域,分佈範圍約1平方公里。可見遺蹟包括當年日軍修建的各類駐守防禦設施及中國遠征軍反攻作戰遺蹟等,是目前所知騰衝縣境內作戰規模最大、各種遺蹟分佈最為密集且儲存完整的抗日戰場遺址。
按照原定的工作計劃,本次抗戰遺蹟的調查清理工作,主要以位於來鳳山山樑上的日軍文筆坡“白塔陣地”、營盤山“櫻陣地”和象鼻子(上下臺)“梅陣地”三大主陣地為著眼點來開展工作。對位於山腰的來鳳寺日軍“松陣地”,則只是作一般性的調查,沒有進行清理揭示。調查清理工作從2014年11月中旬開始,至2015年2月上旬結束,歷時兩個半月,共計清理遺址面積109600平方米,揭露展示各類戰場遺存361處(項)。其中,屬於駐山日軍防守方面的有:戰地交通壕11條(段)、各型地下堡壘21座、作戰塹壕7條、射擊掩體51個、前沿散兵坑20個、大小地下掩蔽部20座、各型地下兵舍13座、藏兵洞26個、倉庫3座、崗亭2座;屬於中美盟軍攻擊方面的有:美軍飛機大中型炸彈坑11個、遠征軍仰攻端末作業坑172個、端末作業壕3條。具體可劃分為以下三大區域共五組遺蹟:
(一)文筆坡戰場遺址。位於來鳳山頂的文筆坡及北下側的大偏坡山樑上,因山頂建有清代文筆塔而得名。日軍稱“白塔高地”,遠征軍稱5300高地。山樑東臨騰衝縣城,西俯和順壩子,北、南兩面分別有營盤坡和象鼻子兩山拱衛,素為整個來鳳山的腹心地帶和制高點。1942年5月日軍佔領來鳳山後,在這裡修建了山頂文筆塔主陣地和北側大偏坡左側翼陣地,作為防守來鳳山的主要據點。1944年7月中國遠征軍預備2師奉命反攻來鳳山,指定所部第4團兩個營同時承擔文筆坡和北側營盤坡兩山的攻擊任務。因兵力有限,受敵多方側射,幾經攻擊,都未能突破日軍的外圍防線。後經調整部署,改由第6團單獨承擔該山的攻擊任務。7月27日,第6團在美軍飛機連日轟炸和第4團攻奪側翼營盤坡的基礎上,從西南面挖掘大量端末作業坑,利用最新得到的美式火焰噴射器對該山發起全面攻擊,在南北兩翼友軍的支援配合下,經晝夜激戰,反覆爭奪,終於7月28日上午將守敵徹底擊潰,奪回了文筆坡山樑的控制權。實地調查清理,該戰場現存遺蹟主要包括以下兩組:
1、文筆塔主戰場遺址。位於山頂的文筆塔周圍一帶山樑上,屬全山制高點。地理座標:北緯25°01′04.25″、東經98°28′42.82″,海拔高程1926米。山樑為長圓形,西—東走向,戰地範圍35900平方米。現存遺蹟主要有:(1)位於山樑周邊稜線上的日軍環形主戰壕2條;(2)位於山樑中段連線南北主戰壕及西、北兩側連線營盤坡、大偏坡陣地的日軍交通壕3條;(3)位於南北主戰壕上的日軍機步槍射擊掩體3組共22個;(4)位於山樑南側主戰壕內的日軍藏兵洞1個;(5)位於山樑北側主戰壕內的日軍大中型地下掩蔽部3座;(6)位於山樑中段北側高地上的日軍崗亭1座;(7)位於山樑東南端高地上的日軍環形工事1座及相關射擊掩體4個;(8)位於山頂東南側山樑中段的美機飛機大型炸彈坑1個;(9)位於山樑南側偏坡,自下而上突破日軍工事的遠征軍端末作業坑3組共27個。
2、大偏坡山樑日軍陣地。位於文筆坡北側的大偏坡山樑上。地理座標:東經98°28′42.66″、北緯25°01′08.07″,海拔高程1895米。山樑為西南—東北走向,西南連文筆坡山樑,東北下延至來鳳寺後山窪,東臨文筆塔下側山窪,西北臨來鳳寺西上文筆坡山路,為日軍文筆坡主陣地的北翼外圍陣地,主要控制從騰衝城西南經來鳳寺上山的通道。陣地範圍14400平方米,現存遺蹟主要有:(1)位於大偏坡山樑中段山頭上的日軍交通壕1條;(2)位於山樑下段北側邊坡上的日軍半環形前沿戰壕1條及高射機槍、步槍射擊掩體各1個;(3)分佈於山樑主脊及兩側邊坡稜線上的日軍中小型地堡7座;(4)位於山樑中下段山脊上的日軍中小型掩蔽部2座;(5)位於山樑南側與文筆塔3號交通壕相接的日軍大型地下兵舍1座;(6)位於山樑中段緩坡上的日軍複合式地下兵舍5座;(7)位於山樑南側文筆塔腳斜坡上的日軍倉庫2座;(8)分佈於山樑中下段邊坡上的日軍散兵坑5個;(9)位於山樑中段西側坡地上的美軍飛機大中型炸彈坑2個;(10)位於山樑上段西側偏坡上的遠征軍仰攻端末作業坑1個。
營盤坡遠征軍端末作業坑群之一
(二)營盤坡戰場遺址。位於來鳳山頂西北300米處的營盤坡山樑上,日軍稱為“櫻陣地”。地理座標:東經98°28′37.90″、北緯25°01′10.22″,海拔高程1917米。山樑平面呈長圓形饅頭狀,總面積32000餘平方米。據瞭解,營盤坡系因清末回漢戰爭期間曾有軍隊在此築營駐紮而得名,地理上屬來鳳山後段主脈。山樑為南—北走勢,南接主峰文筆坡、北臨山下疊水河下游深谷、西俯和順壩子、東隔山窪可控騰衝城經來鳳寺上山通道。1942年5月日軍佔領來鳳山後,沿山樑修建了大量地堡、戰壕、掩體及相應的掩蔽部、藏兵洞、彈藥庫、兵舍等設施,派第148聯隊聯隊炮中隊一部百餘人常駐該地,作為來鳳山主峰北翼主陣地。1944年7月上旬遠征軍預備2師奉命反攻來鳳山,指定第4團2個營承擔該地及文筆坡主峰北面敵陣的攻擊任務。因兵力不足,受敵多方側射,幾經攻擊,均未突破日軍的外圍防線。1944年7月25日,經調整部署,由第4團單獨承擔營盤坡的攻擊任務,在美軍飛機和地面炮火大面積轟炸摧毀日軍工事的基礎上,該團從西、北兩面對該山發起全面攻擊,透過大量挖掘端末作業坑和端末作業壕,利用新式火焰噴射器開路,於7月26日下午將守敵徹底擊潰,奪回了營盤坡山樑的控制權,為下一步與第6團合力收復文筆坡敵陣地創造了條件。山上現存遺蹟主要有:(1)分別位於山頂及南北兩端的美軍飛機大型炸彈坑3組共8個;(2)位於山樑周邊山腰上的日軍環形主戰壕1條;(3)位於山樑北下端的日軍前沿戰壕1條及步槍射擊掩體2個;(4)位於山頂東側及北下端邊坡上的日軍小型地堡2座;(5)位於山樑後端入口處的日軍地下掩蔽部大小各1座;(6)位於山樑東側主戰壕內側的日軍地下兵舍大小共4座;(7)位於山樑東側主戰壕內坎下的日軍地下倉庫1座;(8)位於山樑南端主戰壕出口處的日軍崗亭1座;(9)位於主戰壕外埂上的日軍機步槍射擊掩體兩組共14個;(10)位於主戰壕內側土坎上的日軍藏兵洞2組共15個;(11)位於山樑西、北兩側偏坡上的日軍散兵坑2組共7個;(12)分佈於山樑西、北兩面,自下而上突破日軍防禦工事的遠征軍端末作業坑2區共96個;(13)位於山樑西、北兩面,突破日軍防禦工事的遠征軍端末作業壕3條。
營盤坡戰場出土的遠征軍衝鋒槍彈殼
(三)象鼻子(上下臺)戰場遺址。位於來鳳山頂東南側的象鼻子山樑上。因地形遠看如曲折延伸的大象鼻子而得名。屬來鳳山主峰東南的自然延伸臺地。具體分上下兩臺,當地也稱一臺坡和二臺坡。1942年5月日軍佔領騰衝後,曾沿山樑修建上下兩組防禦工事,作為來鳳山主峰南翼外圍陣地。1944年7月上旬遠征軍預備2師奉命反攻來鳳山,指定第5團兩個營承擔該地上下兩臺及文筆坡山樑南面敵陣的攻擊任務。因兵力不足,受敵多方側射,幾經攻擊,均未突破日軍的外圍防線。後經調整部署,改由第6團主攻文筆坡,第5團單獨承擔象鼻子上下兩臺的攻擊任務。7月27日,第5團在炮兵大面積轟擊摧毀日軍工事的基礎上,從西、南兩面挖掘大量端末作業坑,利用新式火焰噴射器開路,對該山發起全面攻擊,經多次激戰,反覆爭奪,於7月27日下午將守敵擊潰,奪回了象鼻子山樑的控制權。現存遺蹟主要包括上下兩組。
1、象鼻子上臺坡戰場。位於來鳳山主峰東南約200米的象鼻子上臺坡山樑上。地理座標:東經98°28′51.01″、北緯25°00′57.73″,海拔高程1901米。地形為西北—東南走向,上接文筆坡山麓,下通象鼻子一臺坡,為日軍侵騰期間在來鳳山上設定的“梅陣地”的上半部分,分別對東北面的騰衝南門街、東南面的象鼻子一臺坡、西南面的和順水碓一帶實施俯射控制。戰場範圍約15300平方米。現存遺蹟主要有:(1)貫通山樑上下兩面,連線山上各類工事的日軍主交通壕2條;(2)位於山頂制高點上的日軍大型地下主堡一座;(3)位於山頂稜線及山樑下段的日軍外圍中小型地堡6座;(4)位於山頂及山樑上下兩端的日軍地下掩蔽部大小共5座;(5)位於山頂主堡周圍的日軍環形戰壕2條;(6)位於山頂主環壕和前端交通壕上的日軍機步槍射擊掩體共5個;(7)位於山頂主環壕和前端交通壕內側的日軍大小藏兵洞共10個;(8)位於山頂南側邊坡上的日軍散兵坑4個;(9)位於山樑下段的日軍小型複合式地下兵舍2座;(10)位於山頂西南側自下而上突破日軍防禦工事的遠征軍端末作業坑1區共22個。
2、象鼻子下臺坡戰場:位於來鳳山主峰東南約400米的象鼻子下臺山樑上,當地也稱一臺坡。地理座標:東經98°28′57.08″、北緯25°00′50.76″,海拔高程1861米。山樑平面呈長圓形,北—南走向。北接二臺坡山腳,南臨洞山中綺羅,東臨騰衝城,西臨下綺羅與和順水碓之間的金銀堆緩坡,屬來鳳山主峰南翼日軍外圍前沿陣地之一。主要對周圍的騰衝南門街、中綺羅、下綺羅等地形成俯射控制。戰場範圍約12000平方米,現存遺蹟主要有:(1)位於山樑後段鞍部上的日軍大型複合式地下兵舍1座;(2)位於山樑中前段高地上的日軍大型地堡2座;(3)位於山樑中前段主堡外側的日軍大小掩蔽部2座;(4)位於山樑中前段邊坡稜線外的日軍中小型地堡6座及連線壕3段;(5)位於山樑東西兩側稜線上的日軍環形交通壕2條:(6)位於山樑中段主堡外壕上的日軍射擊掩體3個;(7)位於山樑中段東環壕上的日軍人員隱蔽崖口(小型掩蔽部)5個;(8)位於山樑西側偏坡上的日軍散兵坑4個;(9)位於山樑西側自下而上突破日軍防禦工事的遠征軍端末作業坑1區共26個。
象鼻子下臺日軍一號主堡
中國遠征軍反攻騰衝之戰,是我國八年抗戰史上最早打響且取得完勝的城市攻堅戰,也是整個滇西抗戰中空地協同,合圍全殲頑敵的輝煌戰例。遠征軍預備2師、116師等部對來鳳山戰略屏障的攻擊,拉開了這場敵我雙方攻防大戰的序幕,開啟了勝利的先聲。目前,經清理揭示出來的來鳳山抗戰遺址,以其宏大的規模氣勢、密集的遺蹟分佈和慘烈的激戰現場,為人們探尋這場戰爭的歷史蹤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證據。它的存在,與現存的國殤墓園和近期新建的滇西抗戰紀念館一起,從不同的側面和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騰衝抗戰的曲折經歷和輝煌成就。認真做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對於全面挖掘展示騰衝抗戰的輝煌歷史,激發後人的愛國愛鄉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