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柏隴臥子】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並註明出處,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創文章,全網刪帖保護;抄襲侵權,必將追究責任。
1952年是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之年,解決曠日持久、耗資巨大的朝鮮戰爭問題,成了總統競選中爭論的中心,更是美國普通民眾強烈反對的焦點。
當時民主黨的領袖和總統候選人安蒂文森遇到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的強烈抗爭,艾森豪威爾在二戰中曾任歐洲盟軍最高統帥,享有一定的名氣。
他在競選演說中宣稱,如果他當選,他將親自訪問朝鮮使戰爭迅速停止。
在這種政治形勢下,美國總統杜魯門迫切希望扭轉朝鮮戰爭中的被動局面,企圖在前線打一個勝仗,給執政的民主黨製造點競選的聲勢,緩和一下國內外的不滿情緒,爭取民眾的支援。
1952年8月,美國政府指示“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朝鮮戰場扭轉被動局面,打個勝仗鼓舞軍心,以改變美軍和南朝鮮軍戰鬥精神上處於委靡的狀態。
克拉克接到命令後,揩高階軍官到朝鮮前線中部戰線視察,與美軍前線司令官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南朝鮮總統李承晚進行磋商和謀劃,決定集中兵力和火力向上甘嶺地區發動進攻。
克拉克(前排簽字者)
範佛里特將此次進攻稱為“扭轉當前戰局”的“金化攻勢”,又稱為“攤牌作戰”,要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最後的“攤牌”。
克拉克於1952年10月8日悍然宣佈和談無限期休會,並在同一天批准了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的“金化攻勢”計劃。
此次攻勢的目標是範佛里特親自勘察選定的,即位於上甘嶺的兩個山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他直接指揮這次戰役。
範佛里特視察美軍(左一)
上甘嶺是朝鮮中部的一個山村,位於金化以北的五聖山南麓。
五聖山海拔1000多米,南瞰金化,西瞰鐵原、平康地區,東扼金城通往通川至東海岸公路,是我方中部戰線戰略要地,也是朝鮮中部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
五聖山以南上甘嶺地區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五聖山主陣地的前沿連的防禦要點。這兩個山地陣地態勢突出,楔入敵方,地形複雜,山高坡陡,可瞰制金化,直接威脅敵軍金化防線。
敵軍要奪取五聖山,必須首先奪取這兩個高地。而敵軍如果奪取了五聖山,就從中部突破了志願軍防線,在我方戰線中央打開了一個缺口,就可以進一步進到平康平原,敵軍的坦克就可以發揮優勢了。
因此,敵軍企圖佔領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改善其防禦態勢,以便伺機奪取五聖山,以軍事壓力增強其在停戰談判桌上的地位。
1952年10月14日3時,敵軍先以眾多的航空兵、炮兵火力向上甘嶺的兩個高地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猛烈轟炸和炮擊,隨後於凌晨5時以美7師、南朝鮮軍2師共7個營的兵力,在300餘門火炮、30餘輛坦克、4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山頭髮起了連續不斷的猛烈攻擊。
與此同時,美軍7師、南朝鮮軍9師4個營還向志願軍15軍29師和44師陣地進行了箝制性進攻。
美軍炮兵
在為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前23天的作戰任務由以秦基偉為軍長的第15軍擔負,後20天的作戰任務由李德生副軍長指揮下的第12軍接替。
14日,直接負責上甘嶺地區防務的15軍軍長秦基偉、政委谷景生將敵軍的進攻態勢迅速向“志司”首長作了報告。
“志司”領導研究決定,全線戰術反擊繼續進行,以配合15軍粉碎敵軍對上甘嶺的攻勢,同時命令15軍集中力量反擊敵軍的進犯,確保志願軍五聖山陣地。
《孫子兵法》說:“不動如山,動若雷霆”,敵人進攻,我軍堅決迎擊,採取地面反擊與堅守坑道作戰相結合的戰法,確立突不破的防線。
15軍軍長秦基偉
15軍當時歸3兵團指揮,3兵團的司令員兼政委是陳賡大將。彭總回國後,陳賡在“志司”代理過一段司令員工作,這個時候也因另有任務回國了,當時在“志司”的領導主要是鄧華、楊得志等人。
接到彙報後,楊得志副司令直接打電話瞭解3兵團及15軍的部署調整和作戰準備情況。接通電話後,楊得志對3兵團參謀長王蘊瑞講了“志司”的決定。
楊得志說:“毛主席、彭老總都很關心這一仗,彭總認為敵人把兵力集中起來在五聖山決戰,這很好。我們要利用坑道工事,加上以‘零敲牛皮糖’戰法,大量殲滅敵人,消耗敵人有生力量。”
王蘊瑞向楊得志報告了3兵團的部署情況,說道:“3兵團決心打好這一仗!為加強指揮,兵團、軍、師、團四級指揮機關都調整靠前了。15軍45師已改變反擊注字洞南山的計劃,調到五聖山集結。上甘嶺打響後,初步穩住了陣腳。”
楊得志囑咐說:“戰鬥雖然剛剛開始,但從敵人的兵力部署和開始進攻的氣勢來看,這將是幾年來少有的一場惡戰。告訴15軍的同志們,不但準備工作要仔細,還要準備付出巨大的代價。五聖山是我們的屏障,一定要穩穩地守住!‘志司’將全力支援你們!”
王蘊瑞代表3兵團和15軍表明了決心:“請首長放心!秦基偉組織15軍開展了‘一人捨命,十人難擋’的硬骨頭活動,一線指戰員們提出,過去講誓與陣地共存亡,現在講絕不讓陣地丟半分!陣地要存,人也要存!”
楊得志掛了電話後久久不能平靜,3兵團與15軍的英雄主義當然值得稱讚,但他也清醒的意識到,敵人將孤注一擲,15軍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12軍副軍長李德生
戰役開始第一天,敵軍對僅有3.7平方公里的志願軍陣地投入了7個營的兵力,五聖山前沿一天落彈近30萬發,五聖山主峰下每秒鐘落彈5、6發,志願軍陣地表面工事幾乎全部被炸燬。
敵軍以成營的部隊向志願軍陣地發起衝鋒,堅守陣地的志願軍排長孫佔元在雙腿被打斷的情況下仍然指揮著戰鬥。他一個人打兩挺機槍,直到子彈全部打完。敵人衝上陣地後,他拉開僅有的一顆手榴彈導火線和衝上來的敵人同歸於盡。
10月18日,美、南朝鮮軍兩個營攻佔志願軍表面陣地,形勢相當嚴峻。
秦基偉是一位有預見有心機很果斷的指揮員,他調整部署後接兵不動,等到當天夜晚將兩個連秘密投入坑道並機動至待機位置。次日清晨,在志願軍火箭炮齊射及大量炮掩護下,由坑道突然發起衝鋒,迅速收復了597.9高地的三個陣地。
就在勝利在握的關鍵時刻,附近零號高地敵軍一個火力點突然猛烈開火,我軍部隊遭受了很大的傷亡。正面進攻的6連,全連只剩下16個人,其中有戰鬥能力的僅9人。
關鍵時刻,營參謀長帶領通訊員黃繼光上來了。22歲的黃繼光主動要求參加三人爆破小組,他帶上另外兩名戰士立即開始隱蔽前進。
臨出發前,黃繼光把別在胸前的抗美援朝紀念章取下來交給了參謀長,並對參謀長說:“請告知祖國人民,請告知慰問團的同志,聽我們勝利的訊息吧!”
爆破小組撲上去炸掉敵軍兩個火力點後,一個戰士犧牲了,黃繼光和另一個戰士也負傷倒地,敵人地堡裡的機槍更加瘋狂射擊起來。
志願軍部隊被敵軍火力壓制很難前進,這個時候黃繼光忍著傷痛站了起來,從側面接近了敵軍地堡,伸開雙臂撲向噴吐著烈焰的射擊孔,用自己的身體死死堵住敵人機槍槍口,壯烈犧牲了。志願軍戰士們沿著黃繼光用生命開啟的通路衝了上去,大喊著為黃繼光報仇,一鼓作氣收復了全部陣地。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炮兵打的也很漂亮,充分發揮了炮火威力。志願軍於11月1日將預備隊第91團投入戰鬥,調去9個炮兵連參加戰鬥。其中的91團8連創造了一個班殲敵400餘名,我僅傷亡3人的光輝戰績。
11月5日,3兵團副司令王近山和副政委杜義德決定將12軍31師的三個團全部投入上甘嶺兩高地作戰。15軍的45師除炮兵、通訊、後勤保障部隊外撤出戰鬥進行休整。
12軍副軍長李德生在德山峴組織五聖山戰鬥指揮部,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由炮兵第7師師長顏伏組織炮兵指揮部,統一指揮配屬的炮兵;15軍軍長秦基偉統一指揮這兩個指揮部。
“志司”將3兵團新的作戰部署和決心向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作了報告。11月7日,中央軍委覆電批准“志司”加強15軍作戰的部署和決心,電文大意是:五聖山戰鬥已發展為戰役規模,並取得了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全勝而奮鬥。
中央軍委於11月9日還對上甘嶺地區作戰部隊發了嘉獎電,毛主席批示將“志司”對15軍等參戰部隊的嘉獎令轉給全國各大軍區、各特種兵及軍政院校。這個好訊息極大鼓舞了戰場上的廣大官兵,大家決心再予敵人以更大的殺傷。
李德生指揮12軍於11月11日開始投入戰鬥,以第31師兩個連的兵力在114門火炮支援下,對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的敵軍發起反擊,迅速奪回了表面陣地。第34師的一個團也參加了該高地的堅守作戰。
12日,南朝鮮軍2師32團連續進行反撲,雙方在幾個陣地上反覆爭奪。敵軍總共投入的兵力在6個營以上,每天以數十架飛機輪番轟炸志願軍陣地。
經過4天激戰,志願軍反擊20餘次,擊退敵軍近百次衝擊,殺傷敵軍2900餘人。
11月15日,3兵團致電表揚12軍:第12軍在戰鬥中打的英勇頑強,工事修的既快又好,戰術靈活,這種戰鬥作風頗堪嘉獎。
11月25日,敵軍連續反撲均被志願軍擊退,遭受傷亡慘重,被迫停止了進攻。
從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敵我雙方在上甘嶺地區不足4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上展開了長達43個晝夜的攻防爭奪戰。
敵軍先後投入6萬餘人的兵力,火炮300門、坦克近200輛、飛機3000餘架次,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餘枚。
在如此狹小的地區集中這樣密集的火力,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山頭幾乎被削低了兩米,山上的石土被轟炸成為一米厚的粉末,人走在高地上就像踩在鬆土堆上一樣都能沒膝了。整個高地不要說樹木已經沒有了,就連根草也找不到了,都稱它為“紅山頭”。
上甘嶺山上已被炸成鬆土堆
志願軍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依託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陣地,投入第15軍、第12軍的四個師以及炮兵第2、第7師等共4萬餘人,用114門火炮發射炮彈共40餘萬發,在單位火力密度上也創造了我軍戰史上的最高紀錄。
志願軍總共抗擊了敵軍25次營級規模的衝擊和營以下650次的衝擊,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最終守住了陣地,使敵軍遭受慘重失敗而不能再前進一步。
美軍投入大量炮彈轟炸
此次戰役中,志願軍殲敵2.5萬人,擊落擊傷敵機270架,擊毀擊傷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
美國新聞界對此戰役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即使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阻擊兵嶺(指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指五聖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打完的炮彈殼
上甘嶺戰役既是一次大規模的堅守陣地防禦戰,也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打鋼鐵”、“打後勤”的現代化戰役,彈藥消耗極大。
在43天的戰役中,共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其中僅彈藥一項即達5000多噸,平均每天120噸。戰鬥緊張時,一個團作戰就需要兩個團負責運輸物資。
由於敵軍炮火密度大,加上大量航空兵、坦克及火炮在前沿到縱深構成層層火網和火牆,實行晝夜不停的嚴密封鎖。但即使如此,志願軍上甘嶺陣地的坑道供應一直沒有間斷,使作戰部隊保持了充分的戰鬥力。
志願軍後勤保障戰士運送物資
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指揮藝術明顯高出美軍一籌。當戰鬥激烈形勢不利時,志願軍主動放棄表面陣地的爭奪,避開美軍攻擊鋒芒與火力優勢,迅速轉入坑道作戰,符合《孫子兵法》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原則。
轉入坑道後,使敵軍佔優勢的航空兵、坦克和炮兵火力失去了作用;而志願軍則能夠發揮近戰夜戰的優點,以我之長、擊敵之短。雖然美軍佔領了表面陣地,但主動權仍在志願軍手中;當敵軍疲憊之時,我軍發動反擊,一舉奪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志願軍戰士修築陣地坑道
上甘嶺戰役的組織指揮與《孫子兵法》對照,充分證實了志願軍以劣勝優戰役指揮的先進性。
上甘嶺戰役也證明,現代進攻型武器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世界上確有突不破的防線。這種組織堅守陣地防禦的經驗,將具有重要意義。
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的勝利說明,志願軍此時已發展到可進行“寸土必爭”的固守防禦的現代陣地戰水平,已經可以適應當時世界上現代化程度很高的戰爭要求。
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則刪。
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本人其它相關文章內容。
本人專注於文化歷史、讀書心得、文玩收藏、郵票錢幣、詩詞對聯及書法繪畫等方面。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