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聊人生
近些年來,只要一提到國內動畫電影,那便離不開一個關鍵詞:神話。
從《哪吒》票房的大獲成功開始,“神話”這一股東風從《封神榜》刮到了《白蛇傳》,儘管勢頭勁猛,但從成績上來看已然漸呈疲態,“神話宇宙”的建立之路尚且艱難緩慢,觀眾便已經開始審美疲勞。
借用傳統神話傳說進行IP改編,這原本是創新之舉,但當其變為一種潮流,形成一種趨勢,曾經的另闢蹊徑就將成為一種固步自封,很顯然,國內的年輕導演們也發現了這一問題,因此他們開始了積極的“自救行動”。
不管是讓哪吒在現代重生,還是把青蛇丟進蒸汽朋克風,這都是主創團隊努力轉型的體現,但成效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這就是使用既有IP的侷限性,吃到了受眾多的紅利,那也要能受得起觀眾固有思維的限制。
因此,在我看來,能夠做到文化輸出,能夠體現文化自信,能夠與好萊塢文化輸入相抗衡的電影題材遠遠不止“神話”二字。
《雄獅少年》將舞獅這一傳統中國符號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講述著小人物小角色在平凡的生活中追逐著並不平凡的夢想。
「丟擲夢想——鬥志昂揚——千難萬險——瀕臨絕望——重燃信心——乘風破浪」,正如絕大多數描繪普通人追夢尋夢的故事那樣,本片也用了這種讓觀眾看了開頭就能猜中結尾的套路。
但即便如此,它依舊值得我的五星好評。
逢年過節、店鋪開業、操辦喜事、宴會酒席……舞獅這一傳統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卻並不遙遠。
在民間,人們掛生菜,取其“生財”之意;醒獅來摘,名為“採青”。表演者們在梅花樁上相互配合,做出閃、轉、騰、挪,用以演繹出醒獅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種神態,完美的表演引得人們拍手叫絕、喝彩不斷。
影片聚焦於更深層次的細緻介紹,詳盡地展現出醒獅在訓練中、賽場上等不同場景的形態與神貌,怎樣踩梅花樁、採青時景象如何……導演從各個方面將舞獅的魅力放大化,吸引著觀眾的興趣。
導演並沒有把“舞獅”作為一個簡單的噱頭,藝術的呈現並非是流於表面的,美術設計堪稱精良,獅頭的製作令人眼前一亮,不僅透過色彩碰撞凸顯豔麗的效果,更是將逼真化做到最大程度上,獅頭上面的毛髮可以說是根根分明,恍若實物,風吹過之時甚至還有絨毛的擺動。
聲畫結合,這是所有電影除卻精神核心以外,最成功的外部表現形式。《雄獅少年》的配樂風格很奇怪,因為它並沒有很統一的調性風格,但聽起來“雜而不亂”。
《道山靚仔》
《rolling on》
《世間始終你好》
《今夜無人入睡》
這些音樂看似怪異的插入,但實際上卻恰到好處地調動了氣氛,與情節相契合。
在我看來,全片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導演安排的“反高潮式”結尾,配樂越來越激動人心,主角越來越接近成功,隨著主角的奮力一躍,觀眾席中的我們迎來的不是酣暢的結局,而是靜止般的寂靜,影片在最該高潮的時刻戛然而止,留下的是觀眾的遐思與暢想,雖然少了些酣暢之感,但卻在回味中暗暗震撼,這種罕見的藝術表達方式無疑是高階的。
另外,眾所周知,最擅長聚焦小人物成長之路的導演是周星馳,但以往一些導演在借鑑星爺之時都難免顯得有些小心翼翼,但本片的主創則選擇“明目張膽”式的致敬。
鹹魚、少林足球……這些星爺的影子在影片中突然浮現,這也給了很多星爺粉一種小確幸之感。
少年的追夢、蛻變和成長這一類題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如何將大眾一眼就能看透套路的劇情拍得不落俗套,這才是真正考驗導演功力的。
片名《雄獅少年》,其實不僅僅是在指代主角猶如崛起之少年雄獅,更是在指主角胸中與肩上的雄獅。
在我眼中,導演完成了“雄獅”與“少年”的理性探討,解決了化俗為新的難題,《雄獅少年》這部片子也再一次向大眾證明了,當套路能夠與觀眾情感共鳴,那麼“套路”將不再是電影界的貶義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