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米現在拉黑中國科技企業的手段已經無底線了,就連億元小公司都不放過。16號米財政部宣佈將包括AI企業雲從科技、曠視科技等在內的8家中國企業納入“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CMIC),米相關主體將被限制投資這些企業公開交易的證券和衍生證券。
就在同一天,米商務部再次將中國34家實體加入實體清單,除了12家科研院所,還有包括國產GPU企業景嘉微、海底光纜龍頭中天海纜(中天科技控股子公司)、亨通光電、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子公司海康微影和營收破億的陝西亞成微。
營收過億,通訊裝置核心晶片實現國產化
亞成微成立於2006年,2014年1月在新三板掛牌(430552.NQ),在新三板市場中4開頭的屬於元老級了。作為一家西北地區的晶片設計企業,公司對資本市場的認識是比較提前的,只是因為企業體量小,在科創板沒有推出之前,公司想去其他板是沒資格的。
亞成微專注於高速功率整合技術設計領域,主要提供面向通訊裝置的核心晶片ET-PA、面向物聯網終端及可穿戴裝置用的高功率密度DC-DC電源晶片和LED驅動晶片,並在基於GaN積體電路的研發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2020年7月公司釋出了E-Mode GaN FET直驅ZVS反激控制晶片,這也是國內首個直驅氮化鎵功率器件ZVS反激控制器,填補了國內空白。
資料來源:亞成微GaN基ZVS控制器,公開資料整理,阿爾法經濟研究
目前公司產品可歸納為功放包絡電源調製器、功率MOSFET、AC-DC電源管理晶片和LED照明驅動晶片,其中MOSFET擁有超級結和遮蔽柵技術,這兩項技術在新潔能、宏微科技等多家功率器件廠商中也能看到:
2020年國內設計公司市場規模達到3546.1億元,設計企業達到2218家(中國半導體協會納入統計的數量),但營收過億的僅有289家,佔比僅有13%。
亞成微成立時間很早了,2012-2018年營收由0.2億元增長至0.8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7.8%。2019年亞成微營收首次破億,2020年增長到1.36億。高增長的背後我們也要看出,亞成微仍然是一家營收剛破億的中小公司。
資料來源:亞成微營收及利潤,Wind股票整理,阿爾法經濟研究
小公司難逃被拉黑的命運,亞成微哪一點被盯上了?
最近一兩年射頻成為市場熱點,卓勝微為代表的的國內廠商股價翻了幾倍,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賺翻了。射頻前端模組中卓勝微的開關必不可少,但價值量高的還是濾波器和PA(功率放大器),其中濾波器價值佔比53%,PA價值佔比33%,開關僅佔7%(Yole資料)。
眾所周知,目前3GHz以內的頻譜資源已經分配給傳統的2G、3G和4G網路,5G網路不得不使用3GHz以上的頻段甚至更高頻的毫米波頻段進行通訊。5G頻段中除了N77-N79頻段超過了3GHz,實際上其他頻段還是在3GHz以下,頻譜資源還是非常緊張,如何提高頻譜利用率仍是業介面臨的一大難題。
為了提高頻譜利用率,訊號調製方式也從原來的恆包絡調製發展到複雜的變包絡調製,這種調製機制下峰均比(PAPR)和超寬調製頻寬較大,但是這需要PA大部分時間在遠低於其飽和水平的支撐電力準位下執行,執行效率很低,特別是在4G LTE下更為明顯。
傳統PA效率提升的方法有Doherty和LINC,其中Doherty PA電路結構相對簡單,工作效率較高,但頻寬和線性度等因素始終限制其在寬頻高效方面的應用。LINC PA效率比較高,線性度良好,但也存在明顯缺點,就是兩路SMPA需要非常好地匹配以獲得足夠小的帶外抑制。
包絡跟蹤電源調製技術是另一種可提高PA效率的技術,使得PA的供電電壓能隨射頻訊號的包絡變化而變化,從而使PA在功率回退時能保持較高的效率。這種技術發展出包絡消除與恢復技術(EER)和包絡跟蹤技術(ET)兩種。
ET技術系統示意圖如下:射頻輸入訊號經過檢波後進入包絡調製並輸出包絡訊號,調製的目的是讓訊號有更好的效率和線性度,之後包絡訊號再經PA放大後輸出,作為電源訊號。研究發現,在經過調製後PA的平均效率仍然可以達到50%以上,同時也達到了降低PA功耗的目的:
資料來源:ET-PA技術示意圖,公開資料整理,阿爾法經濟研究
ET相比EER的優勢是:ET對包絡訊號與射頻訊號之間的時間失配的敏感性較低,在低輸入功率時具有更高的增益,能夠處理更高的輸入訊號頻寬。雖然在效率上ET相比EER仍有一定弱勢,但在目前的通訊系統中仍然獲得廣泛應用。
ET如何實現高效寬頻,目前常見的技術有線性電源調製器、DC-DC變換器和混合型包絡放大器、多輸入多開關混合調製器等多種架構,複雜度也不斷增加,技術壁壘很高。目前有能力設計ET晶片的公司是美國的Qorvo、高通和英國的Nujira等個別企業,三星、蘋果等手機廠商採用的也是Qorvo和高通的ET晶片。
亞成微雖然體量小但是仍然有乾貨,也因而被盯上了。
原創宣告:本文作者系阿爾法經濟研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謝絕媒體、公眾號或網站未經授權轉載。
免責宣告:阿爾法經濟研究釋出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