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紅手印”,見證了變遷,引領了時代。
1978年12月的一個冬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那時的小崗,“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是遠近聞名的“三靠村”,因經常鬧災荒,農民大多外出乞討。
那天晚上,在村民嚴立華家搖搖欲墜的茅草房裡,一盞油燈照亮了18個莊稼漢略顯亢奮的臉龐。大家有的坐在草墊子上,有的蹲在地上,屋子中間有一張小矮桌,連茶杯都沒有。
生產隊副隊長嚴宏昌開門見山地說:“大家都說說,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填飽肚子?”
社員們立即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小崗都窮到梢了,不分到戶不行的!”
“絕密會議”開了3個小時後,嚴宏昌在一張皺巴巴的紙上寫下這份契約,18位農民以中國最傳統的方式按下了鮮紅手印。“我們當時就是想活命,作為農民,只能向土地討生活。”嚴宏昌說。
由於煤油燈光線昏暗,加之當時氣氛緊張,這份具有歷史意義的“生死契約”寫得歪歪扭扭,句子既不連貫,也沒有標點符號,而且還有多個錯別字。但是,這18位村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因飢餓而被迫立下的這份“生死契約”,竟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書。
會議結束後,生產隊的土地、農具、耕牛等按人頭分到了各家各戶,轟轟烈烈的“大包乾”由此拉開序幕。而由這18枚紅手印催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中國現代農業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不僅直接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還又一次解放了生產力,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樂曲寫下了輝煌的第一樂章。
包產到戶的第二年,小崗村迎來了豐收季,糧食總產量相當於1955年到197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達400元,相當於1978年22元的18倍,結束了全村20多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還首次歸還了800元的國家貸款。
“大包乾”的紅手印,定格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起點,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小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國。“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小崗人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曾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乾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改革先鋒”稱號,並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來源 | 黨建
編輯|可意
編審 | 止戈
稽核 | 山石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