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布連斯奇條約》是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後,中俄之間關於劃界和貿易問題簽訂的又一條約。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但是中俄西段的邊界沒有劃定,當時清朝代表提議劃定這段邊界,俄國方面堅決反對,主張“暫行存放”。
18世紀初,清政府針對俄國侵佔中國蒙古土地和在引渡越境邊民問題上的拖延推諉態度,拒絕與其簽訂中俄通商條約。
1722年,清政府照會俄國,宣佈在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停止中俄兩國公文往來和貿易。
1724年,俄國政府看到局勢的嚴重性,決定派人前往中國進行談判,以便最後解決存在的所有問題。
1727年4月,中俄雙方議定中國蒙古北部邊境與俄國的劃界問題由雙方派人在邊境議定,同時就通商問題達成十條初步協議,後來又補充界約一條,共十一條。
1727年7月4日至8月31日,雙方經過多次談判簽訂了邊界條約。由於簽訂地點在布拉河畔,後來稱這個條約為《布連斯奇條約》。
《布連斯奇條約》也是清朝政府在領土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之後,與俄國簽訂的。雍正四年正月,清政府已經根據中俄邊界的歷史和現實確定了劃界的基本設想:“為定界事,此次差出使臣,應將所帶地圖沿阿爾泰山樑,經阿爾坦淖爾、索羅斯弼等處,至克木河之博木空鄂羅,審查核對,按照地圖詳察地勢,從長計議,斟酌劃定。……由空鄂羅至楚庫柏興,原未定界。多年來喀爾喀人人計安定,人畜興旺,如今牧場日感不足。應由空鄂羅至楚庫柏興之間,適當向外擴充套件定界。……再,由楚庫柏興之東,額爾古納河以至黑龍江之源,原與俄羅斯定界時,因喀爾喀未盡迴歸,故以原出肯特山陽之克魯倫河與額爾古納河為界。今喀爾喀業已向化迴歸,其肯特山陽之鄂嫩巴爾濟地方已住有喀爾喀等。而該鄂嫩巴爾濟位於我黑龍江河源與額爾古納河之間,怎可定界?因此界並不整齊明白,當以鄂嫩巴爾濟為界。至於為重劃喀爾喀地方之界,先曾屢次行文俄羅斯察罕汗,竟無覆文。”
從上述奏文中可以看到清朝政府劃界的原則,即要在這次劃界談判中,中方收回安加拉河以南和貝加爾湖以東一些被俄國侵佔的土地。但是,實際談判的結果,是清朝政府從原來的立場上作了大幅度的後退。而俄國方面則十分滿意,以其狡猾的談判手段和武力威脅相結合,迫使清朝政府讓步,達到其土地擴張的目的。
界約簽訂後,俄方人員明確承認:透過這次劃界,俄國侵佔了唐努烏梁海北部的中國大片領土。據《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彙編(1619~1792)》載:“這一邊界較之過去俄羅斯帝國居民所佔有的土地有大量增加,而且還從蒙古領地中將許多從未歸俄國所有的土地划進了俄國版圖。這一地區過去從未歸俄國管轄過。”
中俄兩國政府於雍正五年九月(1727年10月)互派官員勘分恰克圖向東至額爾古納河的國界,設立鄂博63處,此約稱《阿巴哈依圖界約》。
與此同時,中俄兩國政府互派官員劃定恰克圖西至沙畢納伊嶺的國界,此段共設鄂博24處,這一劃界又稱《色楞額界約》。
中俄《布連斯奇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方面在領土上受到一些損失,丟失了古爾必達巴哈外側額爾溝河源地區,以及沙賓達巴哈以北、漢騰格爾以南、阿巴坎河以東等地。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俄雙方透過正式劃界,遏止了沙皇俄國勢力在中國蒙古地區的進一步擴張,以劃界的法律條約保證了中國對神聖領土唐努烏梁海的主權和有效管轄,就此而言,《布連斯奇條約》的簽訂是十分及時的。
布連斯奇界約正文
布連斯奇解約
1727年月9日,雍正5年7月15日,俄歷1727年8月20日,波爾河邊。
中國政府為劃定疆界事,特遣多羅郡王和碩,額駙策凌伯四格,兵部侍郎圖理琛等會同俄國特遣全權大臣內廷大臣伯爵薩務拉的思拉維赤,商訂如左:
北自恰克圖河流之俄國卡倫房屋,南迄鄂爾懷圖山頂之中國卡倫鄂博,此卡倫房屋暨鄂博適中平分,設立鄂博,作為兩國通商地方。
至如何劃定疆界,由兩國各派廓米薩爾前往。由此地起往左段一面,至布林古特依山,順此山樑至奇蘭卡倫;由奇蘭卡倫起至阿魯哈當蘇,中間有齊克太、阿魯奇都鳴二處,此四卡倫鄂博以一段楚庫河為界。
由阿魯哈當蘇至額波爾哈當蘇卡倫鄂博,由額波爾哈當蘇至察罕鄂拉蒙古卡倫鄂博而為俄國所屬者,曁中國之蒙古卡倫鄂博,將此兩邊以及中間空地酌中均分,比照割定恰克圌疆界辨理,以示公允。如俄國人所佔地方之附近處遇有山、或山頂、或河,應郎以此為界。如附近蒙古卡倫鄂博處遇有山、或山頂、或河,亦郎以此為界。凡無山、河荒野之地,兩國應適中平分設分鄂博,以清疆界。
自察罕鄂拉之卡倫鄂博至額爾古訥河岸蒙古卡倫鄂博之外,兩國於附近一帶,各派人員,前往妥商,設立鄂博,以清疆界。恰克圖、鄂爾懷圌山之間,應有作為兩國疆界。
由第一鄂博起往右段一面,應經鄂爾懷圖山、特們庫朱渾、畢齊克圖、胡什古、卑勒蘇圖山、庫克齊老圖、黃果爾鄂博、永霍爾山、博斯口、貢贊山、胡塔海圌山、蒯梁、布林胡岡嶺、額古德恩昭梁、多什岡嶺、克色訥克岡嶺、固爾畢嶺、努克圖嶺、額爾寄克塔爾噶克臺幹、託羅斯嶺、柯訥滿達、霍尼音嶺、柯木柯木査克博木、沙畢納依嶺等處。
按以上各山嶺,均須擇其最高之處,適中平分,以為疆界。
其間如橫有山、河,此等山、河兩國應適中平分,各得一半。按照以上劃定疆界,由沙畢納依嶺起至額爾古訥河為止,其間在迤北一帶者,歸俄國,在迤南一帶者,歸中國。
所有山、河鄂博,何者為俄屬,何者為中國屬,各自寫明,繪成脯說,由此次兩國派往劃界各員郎互換檔案,各送全權大臣査閱。疆界既定之後,如兩國有無知之徒,偷入遊牧,佔踞地方,建屋居住,一經查明,應郎下令遷回。本處兩國人民,如有互相出入雜居者,一經查明,應各自取回,以安邊疆。兩邊烏梁海人之取五貂者,準其仍在原處居住;未取一貂者,自割定疆界之日起,應永遠禁止進入。
兩國大臣各將以上辨法認為確當,議定了結。
此約經兩國批准,於1727年8月20日在波爾河邊互換。
伯爵務拉的思拉維赤,駐北京參贊格拉什諾甫;譯員羅什諾甫誦讀一過。
歸納主要內容:
蒙古與西伯利亞之疆界由中俄聯合委員會勘定,邊界從西面的薩彥嶺和沙畢納依嶺延伸至額爾古納河,東面從烏第河到外興安嶺之間的土地因缺乏精確資料暫置不議,但在其他地方委員會應立即劃定疆界。
除尼布楚現有貿易集市,允准俄國在邊界之恰克圖開設貿易。
兩國逃亡者應嚴行查拿,交付邊吏。
不超過兩百人之外俄國商隊允准每三年前往北京一次,免出入口關稅。
俄國允准在北京保留一個有自己教堂的宗教使團,俄國教士及學子得居住在北京。
中俄之間的通訊應用雙方政府之印信--中國為理藩院印璽,俄國為薩那特衙門(元老院)或託博爾斯克總督衙門印璽。
同時,雙方派員進行勘界,九月初十(10月24日)訂立了《阿巴哈依圖界約》,規定了恰克圖以東至額爾古納河的63個界標;九月廿四(11月8日)訂立了《色楞格界約》,規定了恰克圖以西至沙畢納依嶺的24個界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