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貧窮的本質》第三章: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嗎?
【原文摘錄】
1、大多數母親都不相信口服補液鹽可以治病,她們想得到自己認為能夠治病的藥--一劑抗生素或一次靜脈輸液。
2、並非人們不關心自己的健康,他們不但關心,而且還為此投入大量資源,他們只是把錢花在了別的地方,比如,並非任何時候都適用的抗生素、為時已晚的外科手術等。
3、與患過瘧疾的兒童相比,未患過瘧疾的兒童長大後每年的收入要多50%。類似的研究結果還出現在印度、巴拉圭和斯里蘭卡,不過收入增加的幅度因國家而異。
4、有些方法十分廉價,即使是非常貧窮的人都負擔得起,例如,母乳餵養根本無需任何花費。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只有不到40%的嬰兒得到了6個月的母乳餵養。
5、問題並不在於窮人為健康花了多少錢,而是他們的錢究竟花到哪兒去了。他們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
6、逃出“貧窮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並非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而且人們似乎不知道怎樣踏上“梯子”,或者他們甚至根本不想那樣做。
7、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心理沉沒成本”——人們更有可能會利用他們為之支付很多錢的東西。此外,人們可能會根據價格來判斷質量:恰恰是由於某物品是廉價的,人們便有可能認為它沒有價值。
【讀後感想】
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容易嗎?
習慣是什麼?開始做教培行業之後,我真的好害怕被人罵我習慣不好,因為我感覺這句話不僅僅是在罵我,更是在辱罵我的父母對我的家教,也是對我從小到大素質培養的一個總結。所以我現在也不敢隨便去評論任何一個學生說他們“ 習慣不好了。”
那麼習慣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就如同一盤輕食沙拉里的打底生菜,真正能夠讓我們刷脂去油的,就是那一堆生菜裡面的膳食纖維。正是因為有這些膳食纖維的存在,才能讓我們保持身體的健康運作,以此穩定我們對學習與工作的效率。
記得我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每當我在放學時間路過一些小學門口時,我都看到了許多等候在校門口的各種車輛,我當時就在想,是現在的孩子都不會自己走路回家了嗎?以前我們小時候不都是走嗎?後來一想,哦,都怪那些人販子,拐賣小孩兒的問題可是年年都有。
後來當我進入教培行業了,我才明白,這些家長都是等著接孩子去培訓呢!但也是當我進入教培行業之後才發現,現在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的機器。什麼禮貌、道德,有的只是抽象的概念,實際應該如何去做,他們知道的並不具體。當我看著一孩子在前面挺著個大肚子走,後面爺爺提著兩個書包時,我腦中想到的就只有兩個字“廢物”。難道上學補課,連書包都不會拿了嗎?這架勢根本不像是為自己過來學習的,更像是替別人過來幫忙學習的。
這些孩子們辛苦嗎?我承認,真的很辛苦,但經過我的分析之後,我才發現,他們是可以不用這麼辛苦的,並非說家裡有錢可以養一輩子,而是家長培養順序只要做一些改變,孩子會更輕鬆。
我們先假設一個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家長的第一條件反射是什麼?上課不聽講?最近玩多了?學習成績下降啦?家長的第一條件反射不會去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因為如果真的有認真分析,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孩子參加培訓了。
家長的第一條件反射就是“得找個老師補課了。”家長們的腦子裡根本不會有分析的過程,而是直接跳轉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忽略掉過程,因為分析過程沒用,反正是要補課。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學習當然是因為上課沒聽講,那導致上課沒聽講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那麼我先來講一個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吧。那就是不停地問“為什麼?”
講一個真實的案例:某紀念館的牆壁損壞嚴重,為了找到根本原因找來了專業人士,於是問答開始了:
為什麼這面牆看起來很脆弱?
因為經常用清潔劑清洗。
為什麼要經常清洗?
因為有很多鳥糞。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鳥糞?
因為這裡有很多鳥愛吃蜘蛛。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蜘蛛?
因為牆上有大量它們愛吃的飛蟲。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飛蟲?
因為塵埃在窗外射進來的強光作用下形成了刺激飛蟲生長的溫床。
於是問題解決了,拉上窗簾就行。
我將這個方法用在了我的一個學生身上,結果還真的讓我發現了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我很清楚他最近學習狀態不好,於是我便問他:
為什麼最近練習完成的不好?
因為不會做。
為什麼上課不聽講呢?
因為心情不好。
為什麼你的心情會不好?
因為我媽媽和我奶奶。
為什麼會和你媽媽還有你奶奶有關?
老師,請問有什麼方法讓我媽媽叫我奶奶一聲媽媽嗎?
現在清楚原因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跟補課完全無關,即使真要補課,短期內找個老師把課本上的內容跟進一下也就行了。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想告訴所有的家長,學習上的問題,不完全是要依靠學習來解決,背後的原因很重要。
比如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條理性不夠,做數學題理不清思路,那我們最常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是拉著孩子去補數學。但這種條理性不夠能否在孩子上學之前就培養好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而且根本無須任何費用,且還能讓自己省心。
就是做家務,方法就是這麼簡單,但就如同《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所講,如果治病的方法太簡單、太便宜,相反不會有人再來,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便宜的藥。在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上,如果你說一個與學習不相關的方法,家長們很少會去私下實施執行,他們更加相信專業的機構,並且花費更多的費用才會感覺自己是在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過於簡單的方法是否會讓他們感覺不太可靠呢?我只能揣測一下,也許他們的心中會想“這問題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就解決,如果這麼簡單,那何必需要那些大型的正規機構?”
在此我借一位在同濟醫院的醫生朋友告訴我的一個現象:許多人生病了都跑到大醫院去打針,其實一般的小病小痛社群門診足夠應付,根本沒有必要跑到這種大型綜合醫院裡擠來擠去,排長龍隊,這種大型綜合醫院的功能更多是在解決下級市、縣、鄉等偏遠地區,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地區轉院過來的病人,以及一些疑難雜症。
所以當我告訴家長,鼓勵他們教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衣櫃與抽屜時,家長普遍堅持不了多久,時間不會超過一週。轉過頭還是會先催著孩子寫完作業再說,一切以作業為優先,至於做家務這種習慣的培養,放在後一步再說。作業寫完後,如果有多的時間,可以會教,但如果認為孩子太累,就會讓孩子休息。總之,所有的事情,都比學做家務更重要。
那麼做家務就真的那麼的不值一提嗎?那為什麼德國會將孩子做家務的行為上升至法律?德國《民法典》第1619條明確規定:子女必須承擔部分家務勞動,且屬家教部分。原聯邦德國法律甚至要求6-18歲兒童必須參加相應的家務勞動:6歲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務;6-10歲,偶爾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剪草坪、洗碗、掃地及給全家人擦鞋;14-16歲,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歲,如果父母上班,要每週給家裡大掃除一次。對於不願意做家務的孩子,父母有權向法院申訴,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義務。
德國聯邦法院此前還解釋,對於14歲以上孩子,每週7小時家務勞動是適當的;14歲以下按照自身情況逐步減少。如果父母生病,孩子應該增加家務,幫助父母主動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我們再來根據哈佛大學學者的調查來分析“家務到底是什麼?”
做家務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動作完成即可,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先做什麼?在做什麼?最後做什麼?這都是有先後秩序的。那麼孩子在長期做家務的過程當中,就相當於接受了一種條理性的鍛鍊。一個長期做家務的孩子,會慢慢地對時間有概念,對事情會有本能性的分類,同時清楚事與事之間的輕重緩急,而這種能力是無法透過做題來培養的。孩子之所以透過培訓提升了成績,無非就是刷題量足夠罷了。但相比之下,做家務確實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條理性,還讓自己未來更省心,因為孩子更獨立了,同時也為整個家庭節省了不少的培訓費。如此一舉三得的方法,卻讓許多的家長視而不見。
與此相似的還有關於孩子寫作方面的培養,幾乎每一個孩子都在作文班裡學寫作,可卻少有孩子在家中讀課外書。那些我所見過的寫作能力強的孩子,幾乎都離不開他們平常關於課外閱讀的積累,去作文班上課根本就是家長為孩子“買個保險”罷了。請專業老師把控一下方向,至於寫作的內容,由於閱讀量的積累,這一類的學生從來不缺,更加不會寫到詞窮。
社會更需要一個有道德品質的孩子,而非一個高分低能的學生。
今天,成績對學生重要,對教師重要,對學校重要,對領導重要,對家長同樣重要。而德行素養對學生重要不重要?對社會重要不重要?對他人重要不重要?對國家重要不重要?對民族重不重要?對人類重不重要?
所有的教育專家都一致認為教學生真善美比教學生獲高分重要;教學生樸實求真,比教學生熟練做題重要;教學生內心通達,立志成才,比教學生如何考試重要。一個學生的成績好,他的德行素養就未必高。但一個學生的綜合素養高了,道德品質高了,成績一定不會很差。即便是成績不夠理想,但也一定是對社會有益的人。所以,我認為,成績只是道德品質和德行素養的副產品。
可是當談到對道德品質與德行素養的培養上,許多家長又直接想到了《國學班》,於是又轉頭將錢投到學習“少兒國學”上,如此一來,孩子又多了一門培訓課,包袱也就變得更重了一些,在經過了一輪國學培訓之後,許多孩子身上雖然多了一絲禮儀,腦子裡懂得了一分道理,可在日常生活當中卻依然從前。
關於培養道德品質與德行素養的培養,我個人倒是從一檔訪談節目當中受到了一些啟發,這也是我忍不住想撰寫這篇讀後感的原因。那是在一次看一檔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在採訪劉德華時問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這麼多年,你可以這麼努力的源頭是什麼?劉德華回答說:“我覺得是一個習慣,把所有事情變成自己的一個習慣就可以了。把努力變成一種習慣,就不會有壓力。”
試想一下,劉德華的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哪一個人成功不是透過一種堅持的力量走過來的,而這個堅持的力量就是把你每天的目標變成一種習慣堅持下來,持之以恆你就會看到這個習慣堅持下來的成就感。
習慣了持續努力,習慣了獨立思考,習慣了不再依賴,習慣了勇往直接,習慣了面對困難,習慣了不畏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