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是集實用功能、藝術審美於一體的,這麼一個工藝品類。紫砂壺是為泡茶而生的,這是他的功用;
“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豐富造型詮釋了他的藝術品性。任何一個工藝美術品類的發展都脫離不了自然、脫離不了生活,都是從自然、生活汲取靈感,以促進自身造型的發展。
師法自然,從古至今從未遠離。
清 孟侯 竽笙壺
紫砂,我認為是師法自然的佼佼者,不僅做到形神兼備,而且也把握住了自然之神韻;取捨得當,簡繁得宜,凝鍊提升,已經脫離器物而昇華至文化層面。她給人們展現一個特別有內涵、意味深厚的藝術世界,很好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精髓。
這把壺整體造型簡潔、淳樸厚重。身筒曲線圓韻,反弧線線條增添了造型內涵,接近底部時轉折並收斂,過渡自然、轉折流暢;盤狀底支撐起了虛空間,為厚重的壺身增添了靈動之感。
直流,一股清泉傾瀉而出;折把圓勁有力;肩部圓角,過渡平緩。橋鈕屈曲鋼勁。嘴、把、鈕的設計與製作都與身筒的曲線保持風格上的高度一致;與盤狀底與身筒的折線之明銳相互對比,彼此呼應。
這把拙樸可愛的小壺就起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他的名字叫柱礎。
大家都知道柱礎是建築木柱子下面的墊基石,一是為了承重,二是為了防潮,不讓木柱腐爛。形狀各式各樣,方圓皆有。
紫砂陶人是如何從眾多的造型中抉擇的呢?
首先,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柱礎的基本特性,又能與其他眾多式樣相近的茶壺區分開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們要選擇一款線條優美,內涵豐富的原型,方便對之提煉昇華,改造升級。於是有了這個選擇。
她,線條靈動,正反呼應;韻律感、對比感、呼應感、秩序大小,這些審美原則都很強。尤其是身筒的反弧線最具特色。這一選擇讓柱礎壺脫穎而出,兩百年來在伺茶的同時,給人帶來精神美的享受。
民國初 範 靜安 柱礎壺
民國初 範 靜安 柱礎壺
柱礎壺首創起源於何時,具體時間現在還沒有準確的考證資料,但是成名於清嘉慶年間是業內公認的,是大名鼎鼎的曼生壺式。
彭年 曼生柱礎壺
曼生柱礎壺 蘇州博物館
曼生柱礎壺線條非常豐富,嘴流設計製造為一彎弧形,壺把設計為屈曲“s”形,增加了小飛把,壺鈕變成了身筒的縮小,大小呼應成趣,線條明銳,壺整體秀麗生動;與民國版風格上有一定差異。也許民國的陶藝人或愛壺人士們認為這樣的設計脫離了“柱礎”敦雅、拙樸的本質,於是返璞歸真。審美沒有對錯,風格與感覺不同而已,陶藝人有自己的選擇,我們玩壺人也有玩壺人的選擇。
熱衷紫砂的藝人或愛壺的文人並不滿足於造型設計之美,他們進一步提升壺的文化意味,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更深的精神層面的東西,文人墨客的參與讓紫砂躋身於文化之列,具有哲學思想,集儒釋道一體的壺銘,成為了紫砂壺的又一大特色。
楊彭年制 紫砂胎 包錫 石梅銘刻 四方柱礎壺
楊彭年製作的包錫四方柱礎上面題寫了“微潤欲沾,雨前吐尖” 寓意雙關,本意是指南方“礎潤而雨”的自然現象,就是說下雨之前柱礎變得潮溼,吐出一個個小水滴。引申意思是:這把壺在沖泡雨前茶。雨前語義雙關,一指下雨之前,另一指穀雨之前。古代人也講喝茶成本,明前茶品質雖好,但是太貴;雨前茶品質並沒有降低,但是卻便宜了不少。
繼曼生之後,梅調鼎建玉成窯,與眾文人再一次把紫砂文化意味推向高峰,壺銘題寫的也更加具有禪意:久晴何日雨,問我我不語;請君一杯茶,柱礎看君家。
韻石制赧翁銘 唐雲曾藏 柱礎壺
紫砂之美,請君慢慢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