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賭石,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但真正接觸賭石的人並不多。
我國的賭石市場發端於緬甸和雲南邊境地帶,當地的賭石交易已流傳上千年之久。賭石,翡翠原石的一種特有交易方式,整個過程充滿了驚險與未知:極端情況下,一旦賭錯就有可能傾家蕩產,引起糾紛、爭執已成為業內常態。
在國內,賭石屬於正常的毛石交易,因其具有濃厚的賭博色彩而得名。一塊料的好壞真假,只有在切開剖面之後才能定下論,鑑別難度大,即便是“行家”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命中率。在賭石界流傳這樣一句話:“一刀窮,一刀富,一刀穿麻布”,這正是對買賣結果的真實寫照!
國內玉石市場巨大,賭石只是其中一個分支,其中不乏貨真價實的好料,但絕大多數都是次品、假貨。國內曾曝光一尊價值1.18億的天價原石,料體高3米,重11.9噸,含玉量高,品相好,被譽為“泰山玉王”。但這樣的極品原石其實是鳳毛麟角,萬中無一,賭石的後果往往是有賠無償。
即便風險很高,但抱有僥倖心理的人依然不在少數,賭石市場也是經久不衰,逐漸擴散到了全國多個地區。如今,北京、上海、香港、昆明、廣州、深圳等14個地區已成為國內知名的翡翠賭石地,參與者大多是玉石的買家和收藏者,而且基本上都有馬失前蹄的慘痛經歷。
翡翠市場上的原石也被稱為籽料,也就是翡翠礫石。礫石的外層被一層風化的石質皮殼緊密包裹,皮殼厚薄不一,均勻性較差。從礦物學角度來看,這層皮殼的外觀、質地變化多端,紋理走向複雜,有時和內部的礦物組分相差極大,單憑肉眼很難拿捏成色。
時至今日,國內依然沒有一種檢測儀器能穿過這層風化皮殼,直接窺探到內部翡翠的品相。作為普通買家,也只能根據有限的幾個“開窗”或者風化皮殼的表面特徵來判斷、推測翡翠的品質:賭成了,可能一夜暴富;一旦失敗,就可能血本無歸。
問題往往出現在這層皮殼上。一些不良商家為牟取暴利,想方設法偽造皮殼,造假手段更是層出不窮。比如:將玉石廢料、次品料、假料與優質的翡翠皮殼粘在一起,再放入酸鹼浸過的土壤中埋藏一段時間,讓其外表看起來更像真皮,迷惑性相當高。
也有些造假者直接將翡翠料磨成砂粉,之後再混合到特製的膠狀物中(比如樹脂),偽裝成天然的籽料黑烏沙、黃岩沙等,可謂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甚至有很多行家裡手也因此上當受騙。皮殼造假的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了賭石市場秩序,還拉低了行業形象,受到了業內人士的強烈譴責。
除了造假皮,另外一種造假手段是造“門子”。“門子”是翡翠賭石行業的行家話,是在翡翠的原石上開個面積不大的視窗,以供玉石愛好者判斷品相。和皮殼一樣,原石的“門子”同樣暗藏玄機,大多數玉石買家將其視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但這正中造假者的下懷。
據調研,不法之徒常常在種水差的低檔原石上切開小口,之後再貼上上品質好的高翠薄片,讓購買者誤以為內部的翡翠品質優良,從而以劣充優。
更有甚者,還有人將綠色的染料打孔注入原石中,以提高玉石的色澤觀感。在向顧客展示時,造假者故意在特定區域開“門子”,讓買家一眼就看到內部的“好玉”,從而藉機提高賣價。
總之,玉石造假的手段實在是五花八門,染色、注色方法多種多樣,塗蠟、塗泥等等難以盡述。後果可想而知:買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買家、賣家雙方難免產生嚴重糾紛。
2019年12月,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審查了一起與賭石相關的案件,玉石的買賣雙方各執一詞,鬧得不可開交。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網路直播購物說起。2018年8月27日,陳某在某平臺的直播間看上了一塊翡翠原石,在直播中,賣貨主播拿著手電筒對準一塊青黑色原石進行介紹。按照該主播的說法,“料子的品相非常好,皮革的沙礫很細,非常適合做手鐲”。一番介紹之後,直播間很多人心動不已,紛紛想要購買原石。
這時候主播話鋒一轉,表示玉石只有一塊,但搶購的人太多,於是建議由直播間排行榜前十位的觀眾平分。據該主播介紹,這塊原石原價300萬,最終講價講到20萬,另外要收10%的手續費,總共22萬元;由10人平攤,每人則付款2.2萬元。
在眾多搶購者當中,陳某在8月27日0:35下單,最終和另外9人成功拍下了這款原石。但事實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在賣家直播切割原石這天,陳某大感不妙:原石的切割面全是裂痕、棉絮,眼前這個22kg重的原石根本開不出一隻手鐲,陳某當場感覺“頭頂彷彿被潑了一瓢冷水”。
陳某認為自己上當受騙,認為切割的原石與賣家的描述不符,存在造假嫌疑,於是一怒之下將賣家告上法庭。但法院認為,此案本質上屬於合同糾紛,陳某對於“開出的石頭和被告陳述不相符”的異議,有責任提供證據。
但遺憾的是,陳某既沒有合理設計訴訟策略,也沒有拿出證明賣家涉嫌欺詐的有力證據,比如誤導性的描述、其他9位購買人和商家存在串通行為等等,相關的影片截圖都沒保留,因此最終敗訴。
總之,無論是直播賭石還是線下賭石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作假者在背後故弄玄虛,使出的套路更是讓人防不勝防。
對於消費者而言,在購買商業風險較高的物品時,要提前保留截圖等證據,確定直播影片是否可以回放。若有回放,則使用電子存證產品存證直播過程;若不可回放,則採用攝像的方式拍攝下交易過程。
那麼,賭石難道就真的完全沒辦法規避風險了嗎?
其實也並非如此,即便現在的造假手段撲朔迷離,但買家依然可以藉助科學的檢測裝置來規避造假風險,比如利用寶石顯微鏡、紫外熒光燈、紅外光譜儀、濾色鏡等裝置進行檢測。
要對原石進行評估,不能僅靠簡單的直覺和判斷,放大檢測也不完全可靠,可以將紫外熒光檢查作為輔助手段,密度測試和紅外光譜檢測也可以提供有效的證據,幫助規避商業風險。但對普通人來說,對待賭石還是慎重為好,不可過分痴迷,更不能盲目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