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兩顆葡萄放進微波爐里加熱,會引發爆炸?一條科普短影片引起了南京金陵中學胡馨元、餘星瑤、陳昭融三名高中同學的興趣。
“我們一開始並不相信。但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物理現象,(實驗)成功的話就會出現炫酷的等離子火花。”餘星瑤說。
於是,這個由葡萄引發的科學現象,成了三名同學的研究課題。經過實驗研究、理論分析,他們交出了一份關於“葡萄的等離子現象”的科學論文,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十四屆丘成桐中學科學獎比賽(以下簡稱“比賽”)中斬獲物理金獎。
長期以來,人們印象裡的中學生總是揹著大書包,在學校和家的兩點一線中穿梭,似乎只知道埋頭學習。如今,一些中學生在生活中思考科學問題,邁出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在晦澀的學術世界中,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點亮一個又一個火花。
玩轉“小生活”背後的“大科學”
“兩顆葡萄引發的科學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在確立這一研究目標後,三名“科研工作者”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
“一開始,我們買了臺微波爐,買了一些葡萄就準備做實驗了。結果發現總是不成功,因為我們不知道微波爐要調到什麼樣的溫度,也不知道葡萄之間要間隔多遠。”胡馨元說。
要達到實驗的效果,就連葡萄的選擇也有門道,甚至盛放葡萄的器皿,兩個葡萄之間的距離都需要精確計算。在物理老師的指導下,三名同學的“科研路”距離成功越來越近。
終於有一天,理想中的等離子火花出現了,三個人激動得大叫起來。胡馨元回憶道,“從開始到實驗成功,我們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實驗和探索的過程非常有趣,經常是切葡萄、量尺寸、調微波爐、錄影片、觀察現象,不知不覺就是一整天。”
實驗成功並不代表課題的完成,在這之後,同學們又開始緊鑼密鼓地查資料、寫論文。最終,三名同學的成果從比賽中脫穎而出。
在日常生活中,舊衣物無處不在,這引起了北京二中國際部高三學生劉翼鶴的注意。
從初中開始,他就留意生活用品回收的問題。“我觀察到,一般的小區可能會有回收廢品的地方,但是很少有回收舊衣物的地方。這些舊衣物怎麼才能再利用呢?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向很多相關老師諮詢,後來想到用一種化學方法將廢舊衣物進行迴圈利用,讓它們變為‘新衣服’。”劉翼鶴說。
研究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學習,從高二開始,劉翼鶴把自己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在了這一課題上。“甚至沒有了刷手機的時間。”他笑著說。
最終,這項名為“透過化學方法回收廢舊滌綸織物”的研究奪得了比賽化學銀獎。劉翼鶴表示,目前獲獎的只是其階段性成果,他的下一步目標是申請專利並爭取量產,“未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化學或生物的道路上繼續學習。”
在社會問題中交出“中學生方案”
在社會問題中,一些中學生不僅善於發現問題,還試著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的曾韻霏是一個自帶“國際範兒”的女孩。從初中起,她就參與學校裡的“模擬聯合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最近,她更是將研究角度聚焦到當下熱門的電動車領域。
“上了高中後,我開始和老師學習一些有關綠色經濟的問題,後來我們家正好要買車,我瞭解到了關於電動車的有關政策。一些電動車價格便宜是因為有政府補貼。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未來應該用別的方式幫助電動車適應市場,真正推動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曾韻霏說。
於是,曾韻霏開始學習相關政策背景、數學和經濟學理論等多方面的知識,歷時幾個月,最終完成了一篇名為《稅收政策和碳排放額度:傳統內燃機車管制理論》的論文,並奪得了比賽經濟金融建模金獎。
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來自山東省實驗中學的解天佑深有體會。
“我的媽媽在齊魯醫院工作。疫情發生時,他們醫院有很多醫生去武漢支援。我在聊天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醫院和隔離區需要大量的消殺工作。這項工作,機器人作業總是比人工作業要安全一些。”解天佑說。
那麼,如何實現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消殺呢?
解天佑發現,目前很多機器人的硬體是比較完善的,但軟體系統還有提升的空間。機器人在進行消殺工作時,應該去哪些房間,如何進行路線規劃,都需要一個高效的軟體進行排程安排。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最佳化排程問題,一個是路徑規劃問題。”解天佑說。
說幹就幹,解天佑和同學劉至理一起,利用自己學習的計算機知識,為這些機器人設計模擬路線軟體。
這並沒有那麼容易。劉至理髮現,自己曾經學過的程式設計軟體並不能滿足設計需求。
“我們在學校學的是Java,但能實現我們想法的是Python,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學習。我們一邊問老師同學,一邊在網上學習教學影片,終於把這個軟體做出來了。”劉至理說。
最終,兩人合作完成的《隔離病區多消殺機器人作業最佳化排程與路徑規劃》獲得了比賽計算機類銀獎。兩名同學表示,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學生,他們同樣希望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抗疫作出一些貢獻。
在科學世界裡熠熠發光
談及自己的研究專案,來自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劉子灝說出的內容讓人“不明覺厲”:“我提出了素數定理一個新的證明方法。利用在積分下取微分的方式來處理logζ(s)在s=1處的留數積分,這是一個更加直接的素數定理解析證明。”
這篇論文從提出問題到完成只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在這之前,劉子灝在解析數論領域已有一年多的學習、探索和積累。從去年6月起,他就先後閱讀了不少國際知名數學家的著作。
“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前人對素數定理的證明都使用切比雪夫函式作為工具。好奇心驅使我尋找其他方法。”劉子灝說。
在某內容平臺上,劉子灝將自己整理的《讀懂黎曼猜想》系列文章陸續發表出來,他本人也成為該平臺“大V”,擁有3萬粉絲。
今年4月的一個晚上,劉子灝在教室做數學推導,突然靈感閃現,找到了這個證明素數定理的新方法。他在網上初步搜尋,發現此前尚未有人使用過這一方法,緊接著他又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文獻檢索,最終確定這是一種新方法。
“於是我用一週時間寫成了論文,之後請一位解析數論教授審閱,獲得認可。知網查重的結果是0重複率,這也讓我對工作的原創性充滿信心。我還把論文投給了2021年國際數學與應用數學國際會議期刊,並被錄用。”劉子灝說。
總決賽時,劉子灝的方法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院士的注意。
“丘先生問我,對黎曼猜想研究中的數值方法是否瞭解?一年以來我在解析數論領域裡閱讀了諸多文獻,我感覺自己回答得很好。”劉子灝說。
獲獎後,這些熠熠發光的“科學少年”並沒有停下自己前進的腳步。
劉至理說:“一開始,我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解天佑最感興趣的是物理。高中以後,我們發現,無論什麼學科,計算機都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未來,我們都會往計算機方向繼續深造。”
曾韻霏表示,這次的研究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她也將就這一研究深化下去,完善變數和函式。未來,曾韻霏打算出國深造,她的目標是美國斯坦福大學。
“我非常關心氣候變化、低碳經濟與綠色發展。此次獲獎向我們傳遞了科學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重視。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關心環境保護,學習相關知識,為社會作出貢獻。”曾韻霏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