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錢江與哈雷的合資公司終於完成了相關手續的登記,雙方合資建廠,其中錢江出資80%,哈雷出資20%,大家共同生產那傳說中的338以及500cc車型。
錢江與哈雷長達兩年的愛情長跑就此告一段落,終於走向了新篇章,如果不出意外,我們明年就能看到338系列車型的落地,以及……我猜測會有500/650cc的ADV車型同步亮相。
2019年哈雷與錢江的合作正式拉開帷幕,當年6月,雙方簽署有關小排量摩托車的研發事宜,預計於2020年正式量產。而然基於某些我們不得而知的原因,錢江和哈雷的合作歷程並不算順利(有個相對靠譜的說法是中國要求哈雷必須投資/合資建廠)。
哈雷與錢江的合作並不是突然興起,而是由於哈雷在其他地區銷量上的失利。
哈雷上一次在外國建廠可能是10年前的事情,地點大家也不陌生,正是我們的鄰國之一——印度。
2009年,哈雷第一次進入印度市場。和其他品牌一樣,哈雷對這個雖然落後但是具備發展潛力的國家抱著充足的信心。不過哈雷入駐印度的主要因素,還是為了規避印度政府對進口摩托車設定的超高關稅。
2011年,印度年均GPD漲幅超過6%,成為當時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同年哈雷便在印度的哈里亞納邦開始建廠,CKD生產自家的SPORTSTER車型。
在隨後的這幾年時間裡,哈雷將自家生產線逐步移到了這座城市,2012 年組裝 Dyna 生產線,2013年組裝Softail生產線,2014 年哈雷開始在印度生產Street 750/500摩托車,哈雷的印度之路逐漸步入正軌。
但是,哈雷印度之路並不如當初設想那樣一帆風順。
在2020年,哈雷正式退出印度市場的時候,他們算了這麼一筆賬——自2009年開始,哈雷進入印度市場這十來年間在印度的累計銷量還沒達到3萬臺,這對於一個跨國摩托車集團來說,算是難以想象的失敗。
事後哈雷也總結了自己失敗了三大原因。
1、首先是市場因素。
印度雖然是人口大國,且經濟飛速增長,可是印度的消費主要結構還是以小排量為主,總的來說印度的摩托車消費能力並不支援他們購入符合哈雷預期的大排量車型,沒有購買力的支援,你再好的車也賣不出去。
2、其次是哈雷自己產品線的問題。
哈雷在印度最便宜的車也要40多萬盧布,這大概需要一個普通人3~4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這種高售價變相地把哈雷推到了人民的對立面。大眾買不起,富人又不一定看得上(印度土豪對哈雷的美式精神不感冒),進退兩難。
3、最後是缺乏當地的合作伙伴。
能在印度活下來的外資摩托車企業基本都有自己在當地的靠山,比如寶馬與TVS,KTM與BAJAJ等等,哈雷只有自己,形單影隻。
現在我們再轉過頭來看哈雷與錢江的合作,這次的合作基本上已經彌補全了哈雷在印度所犯下的那些錯誤——
市場環境:中國大排量車型的需求蒸蒸日上。
哈雷產品線:無論是338cc還是500cc,都是哈雷注重中小排量市場的表現。
合作伙伴:錢江也是國產摩托車的一霸,至少在銷售渠道與合資工廠上,錢江能為哈雷提供很大的幫助。
只可惜如今的市場相對於2019年來說,又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產、合資巡航車開始各路崛起,前有豪爵把握質量,後有奔達掌管顏值,哈雷即便推出500cc的巡航車,也不一定在其中佔到什麼甜頭。
至於街車,凱越和無極都在盯著,338一旦定價不對,分分鐘也是撲街的命運。
最後……
如果,我是說如果,錢江用自己前段時間亮相的那臺650ccV缸發動機,造一臺中排量且親民的泛美出來,那哈雷在國內是不是就能翻身了?
大家對哈雷與錢江的合資公司有啥看法,歡迎來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探討探討,看看這次的真中外合資,能否在國內的摩托車歷史上留下點什麼名堂。
如果本文有用,拜託大家點贊+在看+轉發支援我,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