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蔬菜減產三分之一,但“減產不代表減收”
嶽雪龍告訴記者,今年秋季,陰雨天氣多,導致花芽分化不良、根系不好秧苗早衰,土傳病害也較多,蔬菜普遍減產三分之一左右。受災嚴重的農戶,及時補種了油菜、甘藍等耐低溫、生長期短的作物。“補種的蔬菜產量肯定不如往年,但減產不代表減收,這些蔬菜價格較高,效益不低。”
◎菜商:渠道穩定比一時賠賺更重要
“這段時間受天氣影響,菜豆類廣東主產地的出貨量少,收貨的價格高。價格高了,消費市場就賣不動貨。再加上本地蔬菜災後補種,剛好趕在這個階段集中上市,進一步影響了行情。今天一箱貨漲了幾塊錢,但還是賠錢。”明知道賠錢,生意也要正常進行,趙守田告訴記者,他們看的是11月到明年3月這一季的整體收益,供貨和銷售渠道的穩定比一時的賠賺更重要,這也保證了市場供應量的相對平穩。
◎合作社:穩定的品質,穩定的客戶,穩定的價格
不僅“買全國”“賣全國”,還可“種全國”。一些合作社,輸出種子、技術、人才及種植模式,使外地產區與物流園大市場更緊密地聯結,增強了調配各地更多貨源參與平衡市場供需的能力。
穩定的品質,造就了穩定的客戶,也成就了穩定的價格。客戶的訂單通常會在前一天下達,社員們也會在這一天報上第二天大概的出貨量,孫彥忠可以有針對性地與客戶協商,保持供銷的相對平衡。
◎銷售渠道:差價裝進了誰的口袋?
根據壽光蔬菜指數,12月17日,西葫蘆的批發價格為每斤1.23元,濟南某大型連鎖超市的銷售價格為每斤4元;尖椒的批發價格為每斤2.1元,某大型連鎖超市的銷售價格為每斤11元。品相差不多的菜品,價格卻大不同,這些差價裝進了誰的口袋?
有經銷商告訴記者,蔬菜從壽光發到濟南,包裝費每斤要加0.2元,運費每斤約0.15元,超市的房租、人工等運營費用也很高,不賺錢肯定不可能做。
■文章全文
這個秋冬,漲漲跌跌說菜價
市民想要吃得好,菜農想要腰包鼓,更好熨平蔬菜價格波動,需要進一步思考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實習生 牛一冰 邢開月
今年秋冬,菜價漲漲跌跌,“菜籃子”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菜籃子”連著“菜園子”,更關係著“錢袋子”。蔬菜生產、供應情況如何?菜價漲跌背後的產業是何種狀態?“菜籃子”“菜園子”連線著城鄉兩頭,市民想要吃得好,菜農想要腰包鼓,兩頭如何兼顧?日前,記者赴“中國蔬菜之鄉”壽光與有“中國蔬菜第一縣”之稱的莘縣進行調查採訪。
菜農:產量低點,價格還行
12月9日上午,天空陰沉,壽光市孫家集街道胡營孫村菜農王秋玲的冬暖大棚裡卻滿是生機。衣著素雅的王秋玲,腰上繫著布兜,手上戴著紅色橡膠手套,站在一片鮮嫩的青綠之間,麻利地給黃瓜落蔓,摘除蔓上彎曲的小“瓜娃”。“今年黃瓜難種,受天氣的影響,秧子容易發黃,得多上心。”王秋玲說。
王秋玲是個80後,曾在外上班,5年前為方便照顧孩子,種起了大棚。110米長、10米寬的暖棚,黃瓜套種苦瓜,秋冬季節先賣黃瓜,苦瓜秧子盤成圈放底下控生長,等春節過後黃瓜行情不行了,拔掉黃瓜秧就能無縫銜接賣苦瓜。
清晨6點摘黃瓜,賣了瓜,回到棚裡繼續忙,授粉、落蔓、修枝打杈、防治病蟲害,王秋玲一個人打理一個棚,少有空閒。“黃瓜管理起來麻煩點兒,但是產量高,隔一天摘一次。我這個棚種得晚,11月21日剛開始賣。前兩次價格高,3.5元一斤,後面價格就落到了一斤2.6元左右。今年產量低點,價格還行。”王秋玲沒有趕上5元一斤的價格高峰,她也不遺憾,“很早的時候價格高,但是受天氣影響更嚴重,產量更不行,好多都拔了重種的。”
黃瓜開摘後的前10天,王秋玲摘瓜6次,共收入9000多元。“這個棚一年下來成本就得3萬元,想賣10萬元也不好賣。”種棚時間自由,但“二寶”上學了,王秋玲還是萌生了去上班的念頭。“種棚睡覺都睡不好,到晚上就擔心萬一天氣不好了怎麼辦。”颳風、下雨、下雪,這些平常的天氣變化,都讓王秋玲感到緊張。
12月9日下午5點,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智慧農業示範園裡,菜農崔連明正用手機遙控大棚捲簾機,將保溫棉被緩緩放下。記者走進大棚,植物生長燈亮了起來,映得一穗穗或青或紅的西紅柿潤澤晶瑩。除大棚捲簾機和植物生長燈外,崔連明的大棚裡還配備了監控器、霧化機、放風機、植保機、水肥一體機等智慧化裝置,透過手機即可完成遙控放風、補光、加溼、澆水、施肥等工作。
智慧農業示範園,是2017年崔嶺西村在舊村復墾的200畝土地和周邊200畝大田上規劃建設的。67個智慧蔬菜大棚形成了一個現代智慧農業園區。村裡引進“菜農之家”聯合社,實施“良田-良品”工程,利用農業“大資料”管控,實現蔬菜源頭可追溯系統全覆蓋。
“在智慧蔬菜大棚種西紅柿,產量更高,品質也更好了。最近價格高,西紅柿賣到了4元左右一斤。”崔連明種了3個淨面積2畝的大棚,今年秋後連續陰雨,他的棚也進了水,好在合作社有技術人員指導補救,再加上有智慧裝備“護衛”,產量損失不大。他告訴記者,目前一個棚一次能摘1100多斤西紅柿,三四天採摘一次,預計一個棚一年能收入15萬元左右。
壽光是設施蔬菜生產中心,6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中,當前在田面積超過30萬畝,目前60%以上的蔬菜進入採摘旺季,黃瓜、絲瓜、辣椒、西紅柿、苦瓜等蔬菜日產量超3800噸。壽光全市組織了26名農業專家成立4個技術指導組,針對不同作物,及時制定科學田間栽培管理、合理採摘等應對措施,對全市15個鎮街區進行全覆蓋指導。同時將全市27家有實力的農資連鎖店、269家農資連鎖服務門店統籌調配,農戶一個電話,肥藥等投入品從商家倉庫到棚頭一站式配送到位。為了及時採集農戶用肥用藥和用苗資訊以及對生產技術的需求,壽光市還推出融媒體中心平臺工作法,並搭配“村村通”微信群,與農戶建立了24小時無縫連線。
從壽光往西300多公里,是我省另一個蔬菜生產大縣莘縣,該縣河店鎮的菜農,不管是蔬菜有了大小毛病,還是管理遇到難題,都會第一時間聯絡鎮農技站站長嶽雪龍。嶽雪龍的手機裡有2000多個農戶聯絡電話,5個微信交流群,每週一、三、五晚上,嶽雪龍還會在影片平臺開直播,傳授農技知識,解惑答疑,有時兩千多人參與互動交流。
今年初冬的大雪後,河店鎮馬菜園村菜農老馬向嶽雪龍發來求助資訊。老馬家種的是拱棚,氣溫驟降,棚裡溫度低,即將進入成熟期的西紅柿著色成了問題。在嶽雪龍的指導下,老馬把大棚膜換成了新的,在大棚邊上掛上毛氈。著色不好的西紅柿只能賣到1.6元一斤,用了嶽雪龍開出的“方子”,老馬的西紅柿最低賣到2.6元一斤,一畝地能多賣五六千元。
農業農村部蔬菜專家指導組成員、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高中強表示,從實際調查資料上看,今年9月以來的持續降雨以及入冬的大雪、低溫,對蔬菜生產和供應造成一定影響,價格波動大。應對災害性天氣,確保蔬菜保供穩價,要對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提高抗風險能力。支援建設更多高標準的蔬菜生產基地,提高生產和供應能力。
菜商:渠道穩定比一時賠賺更重要
12月10日早上5點,夜色未減,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4號交易大廳裡,一排排頂燈發出冷冽的白光。距4號廳開秤交易還有半小時,批發商們早已守在攤位前。祥雲菜業老闆趙守田將樣菜開箱,白無絲、老來少、大白豆、油豆、綠豆、紅豆、長豆角、花豆等17斤一箱,碼放得整整齊齊,等待客戶詢價。
趙守田經營蔬菜生意已有30多年,菜豆類銷售區有17個攤位,其中祥雲、富祥是合股品牌,興發、銘珠、粵強、宏發是代賣品牌。由於廣東出發的幾輛運輸車輛未能趕到,當天在售的僅有祥雲、興發、銘珠三車菜品。銷售團隊形成矩陣,趙守田賣興發,妻子李金玉賣銘珠,祥雲交給了本家妹妹趙雲萍。
“老來少昨天賣68元,先給你記上20個,價等一會兒再說。”
“白豆沒開價呢,昨天賣60元,估計得漲錢,給你記上80個。”
“紅豆昨天賣的50多元,今天還沒開價,你給多少錢?就51個。”
李金玉一邊招呼來詢價的客戶,一邊在銷售本上記錄,橫向寫的是不同品類的總箱數,縱向一筆筆記下已訂出的箱數和客戶名。趙守田的記錄更粗獷,一個品種一頁,列起了減法豎式。
5點半,等待過磅、刷卡的人在結算亭前排起了長隊,趙守田這邊幾個品種的價格仍未定好。“先訂貨,我們根據訂貨情況定價,要貨的多、貨少就漲價,要貨的人少就降點,一般到6點半左右價格就出來了。”
作為國內南菜北運、北菜南調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日交易量近萬噸,年交易量350餘萬噸,商品輻射東北、華北、西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及俄羅斯等國家。“買全國”“賣全國”,這裡的蔬菜價格也受全國各地的影響。
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國明茜介紹,發揮農產品市場流通主渠道的作用,透過客戶資源優勢和市場集聚優勢,加大蔬菜品類及到貨量的調配力度,引導業戶提高到貨量,穩供保價。同時利用閒置庫房、冷庫等加大蔬菜儲備,切實保障惡劣天氣期間的蔬菜供應。
趙守田謹慎拿捏的價格,所影響的不僅是經營的收益,也影響著“中國壽光蔬菜指數”。蔬菜指數透過採集市場成交價格、成交量、成交金額等資料編制而成,是全國蔬菜價格和交易趨勢的風向標。
“蔬菜指數實現了對農產品交易流通大資料的採集與分析,為蔬菜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提供了有效的價格資訊服務。這些數字,能引導種植結構、銷售結構和區域佈局的調整,分散農產品生產、經營風險,提高蔬菜價格的透明度,使市場供求關係更加平衡,也可讓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掌握蔬菜交易動態,為制定相關行業政策和發展規劃提供依據。”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價格指數員何曉傑說。
合作社:穩價新力量
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6號交易大廳銷售特菜的張琳,是濰坊市濰城區青棵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合夥人之一。合作社在河北張北、雲南等地建設了幾千畝的蔬菜基地,在南菜北運期,將在雲南種植的上海青、油麥菜、生菜等發往北方,在北菜南調時,將張北的土豆、西藍花、娃娃菜、有機菜花等賣往南方。前段時間葉菜價格飛漲,合作社調運了不少菜品,增加市場供給。
12月10日上午8點半,祥雲的菜品銷售一空。“祥雲的品質好一些,客戶認可度更高。我們在廣東合股種植,把壽光新品種的種子發給當地菜農,種植過程由壽光的技術員進行指導,收穫之後我們再進行回購。一個新品種種上兩年,就會在當地推開。”趙守田說。
合作社的作用,在蔬菜生產經營中不斷顯現。
早上收貨打包,下午配菜發車,壽光市翔琦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繁忙日復一日。合作社理事長孫彥忠是孫家集街道胡營孫村的村主任,他1996年開始做蔬菜生意,早些年闖蕩市場,2015年回村辦起了合作社,開起了田頭市場。田頭市場體量小,吞吐量並不小,日均發貨量100噸。12月10日下午,4輛大貨車載滿新鮮蔬菜,向武漢、信陽、南通、濟南開去。
像翔琦合作社這樣的田頭市場,壽光有1300多處,全市95%的蔬菜透過田頭市場銷往全國各地。
“這是為了搞合作社才建的市場。我們村一直就種黃瓜、苦瓜,當初想的就是給自己村的人帶來更多實惠。”孫彥忠說,合作社只賺取每斤5分錢的代收費,因為沒有中間商,直接對接大商超,合作社收貨的價格通常比市場上每斤貴一角錢,還會對長期穩定供優質菜的社員給予一定獎勵。胡營孫村共140戶,種蔬菜大棚的約有100戶。經過6年的發展,翔琦合作社的社員已經發展到了200家,除了本村的100家外,還有一半來自周邊的村莊。
胡營孫村菜農桑明剛種大棚已有20多年,過去到13公里外的大市場賣菜,凌晨1點多起床,2點就得趕到市場,等買賣結束回到家天已經亮了。而摘苦瓜得天不亮的時候動手,見了太陽再摘瓜會蔫軟,既要趕早賣瓜又要趕早摘瓜,很難兼顧。現在從大棚到合作社不過300米,三四點鐘起來摘瓜,賣了瓜回來除草施肥、對花授粉,日子過得閒適了許多。3年前,桑明剛在原有3個大棚的基礎上,又利用閒置土地新建了一個9米寬60米長的小暖棚,在村裡率先種起了合作社推薦的新品種——蘋果苦瓜。“今天蘋果苦瓜7元一斤,普通苦瓜3元一斤。蘋果苦瓜現在是供不應求,在南方市場很受歡迎。”孫彥忠說。
地處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的莘縣董杜莊鎮畢屯村,過去20多年一直沿用西瓜套種豆角的種植模式。近幾年西瓜的口感下降,秋季沒有主作物,效益並不好。去年5月,村裡成立莘縣畢屯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採用有機土壤改良劑對土壤進行改良,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秋延遲“軟香辣”辣椒新品種,透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運營。
“由技術專家和村幹部共同組成種植團隊,前期種苗、肥料等物資不用農戶出資,由合作社自籌資金和農業公司墊付,並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實現農戶種植‘零風險’。村裡去年試種了200畝,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今年又擴種了300畝。”畢屯村公選書記張軍告訴記者,訂單化種植模式,使合作社在市場中具有更強的主動性,今年辣椒的收購價格穩定在每斤3.3元左右,在受災減產的情況下,每畝地仍能增收。
合作社各盡其能,但畢竟勢單力薄。2020年9月,壽光107家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家蔬菜合作社聯合會,進一步提升組織能力,增強“壽光蔬菜”品牌效應。
該聯合會首屆會長、壽光市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介紹,聯合會要實現壽光蔬菜“隨行就市-引領市場-訂單市場”的創新轉變。合作社整合後,進一步加強資訊共享,建立起行業自律與行業自信,遇到菜價波動,可形成合力,在市場資源配置、組織貨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蔬菜安全:一個恆久的話題
12月15日早上7點半,記者趕到莘縣河店鎮瓜果菌菜交易市場時,只見霧氣之中,眾多裝載西紅柿的三輪車已將市場層層“包圍”。這裡全年的西紅柿交易量在5億斤以上,高峰期時,每天有200萬斤西紅柿上市,如今到了季末,每天的西紅柿交易量也有50萬斤。
市場302號攤位老闆、莘縣鑫鴻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善廣,在一輛輛三輪車前駐足看貨,與菜農討價還價。談好了價格,他就用記號筆在一個西紅柿上寫好攤位號和價格,讓菜農以此為據,去貨攤過磅結算。根據不同品相,王善廣給出的價格差距不小,便宜的每斤1元冒頭,貴的3元多一斤。
“今天收了不到5萬斤西紅柿,主要發往廣東的大批發市場和超市。”王善廣說,客戶合作了多年,彼此非常瞭解信任,貨款會批次預付,而信任的基礎是產品品質。
西紅柿抵達銷售地,卸車以前要先抽樣,檢測合格後再入倉,質量安全問題不能出現。
莘縣構建4331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莘縣農業農村局執法大隊中隊長康書磊介紹,43311是指嚴抓農藥經營許可制、購銷臺賬制、農藥處方制、農藥包裝物回收制四項制度,縣級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中心、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村級設立農業資訊員形成三級監管,縣級建立檢驗檢測中心,鎮街建立檢測室,標準化生產基地、合作社建立檢測室實行三級檢測,縣級成立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和農產品可追溯平臺。
在壽光,每個蔬菜收購點都有抽檢化驗室。“每天都要抽查,抽檢發現使用違規農藥要罰款拔園。”孫彥忠說。
壽光建立起了“縱向分層監管到底、橫向分塊監管到邊”的立體型網格化監管機制。全市15個鎮街區劃分為28個網格,市級配備56名監管員、28輛專用車,對全市農資市場、合作社和種植戶的農投品、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管。要求每年網格內蔬菜種植戶檢測必須全覆蓋,蔬菜經營主體抽檢必須全覆蓋。
在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園區檢驗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凌晨2點半就開始了取樣檢測工作。園區檢驗檢測中心負責人劉穎介紹,園區嚴格落實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五項制度要求,實行普檢與抽檢相結合、高危品種重點檢測的制度,檢測結果公示以及園區農產品准入制度,全力保證“菜籃子”的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現在每天檢測蔬菜樣品1500批次左右,全年檢測量30萬左右。”
銷售渠道:如何有效疏通堵點
離開田頭市場、批發市場,回到消費市場,記者發現菜價與採訪時聽到的價格相差較大。
電商售菜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壽光發展蔬菜冷鏈、智慧物流,對優質產品透過網路營銷、農超對接等形式,拓寬高階銷售渠道,打造農聖網、“種好地”等區域性電商平臺,探索實施“定製農業”“基地直供”等特色電商營銷模式,5000多種蔬菜、種苗實現網上銷售。
莘縣實施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專案,規劃建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引進培育各類電商企業66家,日均貨物吞吐量達到4.5萬件。發展直播帶貨電商新模式,建設網紅直播帶貨街區,舉辦瓜菜菌博覽會雲端展會、香瓜電商節、天貓王奉“山藥”電商節等系列活動。
但一個問題不可忽視,生鮮類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大,售後問題多,農戶既要種棚又要打理網店,顧不過來。合作社有專人運營網店,但電商競爭的是價格,價格低了菜品品質就跟不上,老賣次品客戶對菜品的認可度就會降低。
王善廣的鑫鴻果蔬專業合作社會在電商平臺賣甜瓜,也會為電商平臺代收蔬菜。“社群團購來找我們代收的越來越多了,我們收貨之後包裝好,他們用自己的物流車來運輸,直接送到小區門口,避開了加價的中間環節。”
“現在的消費市場已經細分,我們還是堅持做精品菜。”這兩年,崔嶺西村為京東生鮮、順豐優選等電商平臺直供西紅柿,訂單多時一天發貨幾百件,最近還將開啟抖音電商直播。
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教研室主任賈慶英認為,價格指數是一種訊號,從生產的角度看,精準的價格指數能夠合理引導種植戶和經營戶組織蔬菜供給;從管理的角度看,及時總結價格波動產生的原因,能夠有效疏通供給環節的堵點,暢通蔬菜交易,減少價格波動。如何進一步綜合蔬菜上市預期等資訊對價格指數進行預測,以做到未雨綢繆,更好熨平蔬菜價格波動,需要進一步思考。
(大眾日報記者 陳巨慧 編輯 郭茂英 黃露玲 本文指導老師 周學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