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被覆蓋於整個人體表面,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既是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重要器官,又是人體美的主要載體。
面板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除毛髮、甲、汗腺、皮脂腺等面板附屬器外,還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淋巴管及肌肉調節。
成人面板體表總面積為1.5~2.0m2,表皮與真皮的重量約佔人體總重量的5%,若包含皮下組織可達體重的16%,面板的厚度隨年齡、部位而異。
而為了達到美肌的目標,首先好好理解面板的生物學構造與機能是很重要的。
1、表皮層
表皮位於面板的最外層,它直接體現出面板的外觀及健康狀態,並賦予了面板的質感,參與面板的保溼和膚色的形成,是面板美容的重要載體。
表皮屬於復層鱗狀上皮,主要由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構成,其間含有不同種類的樹枝狀細胞,如黑素細胞(melanocyte)、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和麥克爾細胞(Merkel cell),厚薄因所在部位而不同。
根據角質形成細胞各發展階段的特點,將表皮由外向內分為五層: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
其中,對錶皮最大的作用是主要透過角質層起到屏障作用。
角質層的表面,也就是面板表面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化細胞產生的脂類和汗腺分泌的汗水混合而成的皮脂膜所覆蓋。同時,在表皮常在菌的作用下,保持pH值4.5 ~ 6.0的弱酸性,從而維持健康的肌膚。
另外,包裹角質細胞的細胞膜膜CE和表皮細胞之間相互粘合的粘合的橋粒也支援屏障功能。如果面板屏障功能顯著下降,面板可能會變得敏感,甚至引發面板病。
因此,角質層的保護功能的正確發揮對面板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面板的肌理、肌膚的光澤、肌膚的透明感等都與表皮的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2、真皮層
真皮是存在於表皮下部的構造,表皮和真皮由基膜隔開。在解剖學上採用以下闡述的三層結構:
乳頭層(papillary layer):位於真皮淺部,與表皮的基底層緊密相連,由大量的結締組織形成真皮乳頭,突向表皮基底層,形成波浪狀的接觸面。纖維成分纖細、分佈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感覺神經末梢,細胞等成分。
乳頭下層(subpapillary layer):乳頭層正下方的部分,成分與乳頭層相同。
網狀層(reticular layer):佔據真皮的大部分,纖維成分密集。下方與皮下脂肪組織接觸,到處都是血管、神經。真皮厚度約為表皮的15 ~ 40倍(平均1 ~ 2mm),最厚的是背部(3mm),最薄的是眼皮(0.6mm以下)和耳垂。手背和腳背真皮也很薄,血管看起來很薄也是這個原因。
表皮因年齡、環境等原因其新陳代謝週期從28日~3個月不等,而真皮的新陳代謝最遲也要3~5年。但是,當出現創傷等病態狀態時,細胞分裂會更加活躍。
3、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來源於中胚層,由疏鬆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組成,又稱皮下脂肪層,與真皮無明顯界限。其上接真皮,下與筋膜、肌肉腱膜或骨膜相連,也常稱為淺筋膜。
此層內含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等,透過血管可以將營養物質運輸到面板。
在皮下組織中,皮下脂肪可以緩衝外界機械刺激並使面板易於活動,並由於難以傳遞熱量而起到隔離和保留熱量的作用,具有防止體溫下降的作用。
皮下組織的厚度隨體表部位、年齡、性別、內分泌、營養和健康狀態等而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以腹部和臀部最厚,脂肪組織豐富。
脂肪組織對面板的外觀也非常重要,適量的皮下組織可以產生身體線條和面板緊緻度,但是如果過多增加脂肪,將變得肥胖,肥胖造成的皮下脂肪的過度沉積則影響形體美。
4、附屬器
面板附屬器是胚胎發生中由表皮衍生而來,主要包括毛器官、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
面板附屬器對維持正常的面板功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