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綜合徵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以齧齒類動物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國是流行性出血熱的高發地區之一。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染源是漢坦病毒的宿主動物,主要為鼠類齧齒動物。攜帶病毒的鼠尿、糞、唾液等汙染環境,可形成塵埃或氣溶膠被易感者吸入,這是傳播的主要方式;還可透過消化道、接觸傳播,也可能存在蟲媒傳播;孕婦感染後,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
漢坦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目,漢坦病毒形態呈圓形或卵圓形,平均直徑為 120nm,有脂質外膜。漢坦病毒對一般的有機溶劑和消毒劑敏感;60℃ 10 min、紫外線照射(照射距離為50cm,照射時間為1h)以及60℃照射也可滅活病毒。目前已發現有約24個血清型的漢坦病毒,我國流行的漢坦病毒主要有2型。
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特徵:
潛伏期一般4~45d,多為7~14d。典型病例病程分為5期,包括髮熱期、低血
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病情重者
前 3 期可重疊,輕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壓休克期或
少尿期。
發熱期:急性起病,體溫38.0℃~40.0℃,發熱期一般持續4~6d。大部分患者伴頭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關節痠痛,部分患者有噁心、嘔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狀。第2~3病日起,患者可出現眼結合膜及顏面部、頸部和上胸部面板
充血、潮紅。軟顎、顎垂及咽後壁黏膜充血、出血,眼結合膜出血。雙側腋下、前胸和肩背部等面板出血,針刺部位可有瘀斑。常出現眼結合膜和顏面部水腫,可有滲出性腹水、胸水和心包積液。大部分患者有腎區叩擊痛。
低血壓休克期:發病第3~7病日,休克發生率約為5%~20%,持續時間數小時至數日不等。表現為心慌氣短、頭昏無力、四肢發涼、脈搏細速、甚至意識障礙,滲出體徵突出,出血傾向明顯,可合併DIC,少部分患者發生呼吸衰竭。休克出現越早,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部分患者經積極抗休克治療24h仍不能逆轉,成為難治性休克。難治性休克預後極差。
少尿期:一般出現於第5~8病日,持續時間約2~5d,少數可達2周以上。少尿或無尿為此期最突出的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高血容量綜合徵、嚴重氮質血癥、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面板、黏膜出血常加重,可伴有嘔血、咯血、便血、血尿、腦出血和腎臟出血等。嚴重氮質血癥患者出現嗜睡、煩躁、譫妄、甚至抽搐、昏迷等表現。
多尿期:多出現於第9~14病日,大多持續1~2周,少數可長達數月。隨著腎功能恢復,尿量逐漸增多,尿毒症及其相關併發症減輕。大量排尿患者易發生脫水、低血鉀和低血鈉,甚至發生二次休克而引起繼發性腎損傷,重者可危及生命。
恢復期:多數患者病後第3~4周開始恢復,恢復期1~3月,少數重症患者恢復時間較長,但很少超過6個月。腎臟功能逐漸好轉,精神、食慾和體力亦逐漸恢復。少部分患者遺留有高血壓。個別患者可遺有慢性腎功能不全。
流行性出血熱的治療: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 一般處理: 臥床休息,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發熱期高熱患者以物理降溫為主。根據病原學結果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抗菌治療應遵循抗菌藥物使用的一般原則,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等腎毒性藥物。發熱期患者以物理降溫為主,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退熱,慎用對乙醯氨基酚等發汗、退熱藥物。
2. 液體治療:液體治療是維持流行性出血熱患者血壓穩定,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基本措施。
3. 液體復甦:液體復甦是搶救流行性出血熱休克的首要措施。應在1h內快速輸入液體1000ml,如血壓回升至基本正常,其後2h內輸液1000ml。
4.血管活性藥物:休克患者在快速充分液體復甦(成人2~3 h輸注3000 ml液體)血壓不能恢復或恢復後血壓再次下降者,應及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以維持血壓,保障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避免加重組織水腫。
5. 糖皮質激素:發熱期滲出症狀明顯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炎,以減少滲出。
6.抗病毒:漢坦病毒感染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發病早期可選用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按每日10~15mg/kg,分2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總量不超過1500mg,療程一般不超過7d。
7.促進利尿:少尿患者可使用利尿劑治療。有休克的患者血壓穩定12~24 h後開始利尿。利尿劑首選呋塞米,從小劑量開始,20~200mg/次,每4~24 h一次,每日總量不超過800mg。
8.血液淨化:血液淨化治療主要包括間歇性血液透析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不具備上述條件的醫院,可使用腹膜透析。
9.出血的預防和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病程中多個重要臟器都有可能發生出血,是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主要依靠內科止血。
10.綜合救治:控制液體總量和含鈉液的輸入可預防繼發性肺水腫,血液透析和利尿對治療肺水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