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自然資源並不豐富,經常要向別國進口石油、煤炭,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日本雖然極度缺乏工業原料,但卻是個水資源大國。
Tips:東京塔是位於日本東京芝公園的電波塔,是東京的地標性建築與觀光景點。其以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為範本而建造,正式名稱為日本電波塔。是第二高的結構物,僅次於東京晴空塔。
在世界水資源匱乏的現在,水資源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但日本作為一個水資源大國,卻在一個偏遠城市的地下藏起了5萬噸超純水,這是怎麼回事?難道說又是日本的陰謀嗎?
日本為什麼要儲存這麼多超純水?
超純水,顧名思義就是超級純淨的水,電阻率達到18 MΩ*cm(25℃)的水就稱之為超純水。超純水並不常見,一般只有在實驗室才會用到。
因為這種水,除了水分子外,幾乎沒有什麼雜質,不僅沒有細菌,也沒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如果意外喝下去,還會引起細滲透壓變化,導致細胞膨脹甚至破裂,對人體造成損傷。
那日本儲存這麼多的超純水來做什麼?這些水又不能喝。答案是,為了探測中微子。
Tips:中微子,又譯作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號希臘字母v表示。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為了探測質子衰變,在岐阜縣的一個廢棄礦山的礦井中,修建了一個名叫“神岡核子衰變實驗”的神秘建築,完工後整個建築呈圓柱形,高16米,直徑15.6米,裝有3000噸水和大約1000只光電倍增管。
起初因為靈敏度不夠,沒有達到探測目的,就在1985年開始擴建,這極大地提高了探測器的靈敏度。於是在87年2月,神岡探測器與美國的探測器共同發現了大麥哲倫星雲中超新星1987A爆炸時產生的中微子,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太陽系以外的天體產生的中微子。
Tips:大麥哲倫星系,是本星系群中著名的河外星系之一,屬矮星系。它是銀河系眾多衛星星系中質量最大的一個,距離約160,000光年。
這次探測給了日本研究人員極大地鼓舞,又對實驗室進行了擴建,耗資1億美元建造了更大的探測器,也就是今天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其中的探測物質從3000噸超純水,增加到50000噸超純水,各方面全面升級,可謂是鳥槍換炮。
1996年,“超級神岡探測器”正式被投入使用,探測範圍從原來的探測質子的衰變,擴充套件到尋找太陽、地球大氣的中微子,並觀測銀河系內的超新星爆發。
Tips:超級神岡探測器位於飛驒市神岡町的茂住礦山1,000米的地下。之所以蓋在如此深的地層中是因為要阻隔其他的宇宙射線訊號。
自1998年,超級神岡探測器開始釋出中微子探測結果起,就給日本科學界帶來了多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例如小柴昌俊(2002年)以及梶田隆章(2015年)。
什麼是中微子?
現代科學證實,人類所在的物質世界,是由各種基本粒子構成的,中微子也是組成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是輕子的一種。
不過中微子卻有著非常奇特的性質,雖然它的數量之多,在宇宙中無處不在,但卻基本不與其他物質進行相互作用,是個中性物質,因此就算每秒鐘透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十億計,我們也渾然不覺,被稱為宇宙“隱身人”。
Tips:隱形飛機是透過機身塗上一層高效吸收電波的物質,造成雷達無法追蹤的效果,但是隻靠塗吸收電波的物質也是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的,還要在飛機的氣動佈局上做一定的修改。
最初提出中微子設想的是匈牙利物理學家泡利,當時的科學家在研究β衰變(即原子核輻射出電子轉變成另一種核)時,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不知去向。於是開始開始質疑能量守恆定律,但年僅30歲的泡利堅信能量守恆定律,於是提出非凡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必定還有一種不帶電的、質量極小的與物質相互作用極弱,以至於無法探測到的新粒子放出來,是它帶走了那一部分能量。他把這種未知的粒子叫做“小中子”,就是現在說的“中微子”。
Tips: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1942年,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我國物理學家王淦昌提出的方法,首次透過實驗間接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說”後的26年後,也就是195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萊因斯教授帶領的團隊,透過把400升醋酸鎘水溶液作為靶液,放入新投入使用的核反應堆中(作中微子源),每小時測得2.8箇中微子,這個結果與泡利的理論預測完全一致。因為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了中微子,萊因斯於1995年獲得諾貝爾獎。
Tips: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
中微子,作為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之一,它們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而且個頭小、不帶電,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而且這種力的作用距離極短(小於10^-17米),這個範圍其實就是原子核內的夸克層面。
因為中微子,不與其他物質反應的性質,導致科學界花費了接近30年才直接觀測到中微子。直到後來,科學家發現,中微子在水中穿行時,又極小的機率與水中的氫原子與氧原子發生反應。由於光在水中的速度只有真空中的75%,而接近光速的中微子,在水中的速度比光還快,中微子在水中的“超光速”會發出一種獨特的輻射光,切倫科夫輻射光。
Tips:媒質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的光速小,粒子在媒質中的傳播速度可能超過媒質中的光速,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切倫科夫輻射,被稱為切侖科夫效應Cherenkov effect。
而日本之所以會在地深處1000米的地方裝上5萬噸超純水,一個是為了更好地與中微子反應,另一個就是為了避免接收到出中微子外其他的宇宙射線,保證中微子發出的切倫科夫輻射光能被準確的記錄下來。
為了記錄這些輻射光,科學家在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內壁上設定了1.12萬個光電倍增管,其功能是將輻射光訊號儘可能地放大(可以高達1億倍)。工作時,這一萬多個光電倍增管就是一萬多隻眼睛,它們在黑暗中忠實的記錄著中微子在超純水中反應發出的切倫科夫輻射光訊號。
事實證明這個裝置十分有效,不僅首次觀測到超新星爆發時散射的中微子,還觀測到來自太陽系的中微子。
Tips: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變為不可見。
是的,這些會“隱身”的中微子就是來自於太陽。太陽這個巨大的恆星,相當於一個大型的熱核反應堆,無時不刻進行著聚變反應,向宇宙散發出無數的中微子,因為地球沒有完全接受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所以無法估計中微子的數量有多大。
根據物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太陽每產生3個光子就會伴隨產生兩個中微子,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地球上觀測到的中微子數量只有理論的三分之一,這就是美國科學家戴維斯發現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他也因此獲得了2002年的諾獎。
Tips: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
我們不禁會想這剩下的三分之二的中微子跑到哪裡去了,憑空消失了嗎?直到1987年觀測到的一場超新星爆炸,那些產生的中微子並沒有像太陽中微子一樣消失了三分之二,於是科學界猜想,中微子可能不止一種,而是有三種,並且相互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小柴昌俊提出的“中微子震盪”假設。在2001年加拿大SNO實驗也證實了失蹤的太陽中微子轉換成了其它中微子。證實了中微子之間可以互相轉化,並且中微子的數量不止一種。
Tips:中微子振盪Neutrino oscillation,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是指中微子在生成時所伴隨的輕子(包括電子、渺子、τ子)味可在之後轉化成不同的味,而被測量出改變。
現代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中微子的種類上限為3,即有3種中微子。除了上述發現的電子型中微子之外,還有μ型中微子(1962年發現)和τ型中微子(1975年發現),每一種中微子都有相同的反中微子。
中微子的作用
一、獲得恆星內部的訊息
因為中微子是質量極小的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它廣泛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平均每立方厘米就有300個左右,比其他所有的粒子多出數十億倍,對整個宇宙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且因為它幾乎不與一般的物質產生相互作用,在恆星內部的中微子可以不受拘束地跑出恆星表面,因此只要探測到這些來自於恆星內部的中微子可以獲得有關其內部的資訊。得到太陽、超新星乃至整個宇宙內部的演化過程和內部結構的規律。
Tips:“大爆炸宇宙論”The Big Bang Theory,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
二、地質學
此外,由於中微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截面會隨著中微子能量的提升能增大,利用高能加速器對中微子進行加速,產生的定向照射地層,與地層物質性互作用相互作用會產生內區域性震動,能夠實現對深層地質的掃描和勘探。
而且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也會產生中微子,捕捉這些中微子就可以得到地球內部結構的精確資料和演進規律,讓埋在地球深處的奧秘一覽無遺。
Tips:地質學geology,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主要研究物件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
三、核反應過程的診斷
也許中微子最明顯的應用就是在核反應堆中。這一領域正在積極發展,並基於這些粒子正在建立各種感測器,從而能夠實時監測核電站反應堆的功率,並瞭解其燃料的複合成分。
四、軍事領域
1、 中微子雷達
因為核反應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中微子可以輕易地穿透各種障礙物。所以透過中微子訊號的探測可以發展出中微子雷達,實現對深海核潛艇和地下核設施的精準定位。
Tips:雷達Radar,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2、中微子武器
主要用於銷燬敵人的核武器庫。利用加速產生的中微子束定向照射核材料,可以將核材料點燃和銷燬。
3、中微子天文學
透過中微子可以任意穿行恆星內外之間,透過研究這些中微子,可以發現甚至非常遙遠天體的屬性。因為任何恆星,其本質上都有一個熱核反應堆,它們都會發射出大量的中微子。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發現,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它形成的粒子的數量在逐漸減少。在“臨終時刻”,恆星會失去高達90%的中微子,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開始冷卻的原因。
Tips: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執行規律等。
4、通訊方式
在這一領域,中微子還沒有被真正使用,因為這些技術只停留在理論上。從1970年起美國就有科學家開始研究以中微子為載體的通訊技術,因為中微子可以無障礙地任意穿行在事物內部,所以這就極大地促進資料在任何地方的傳輸,到地球的任何地方,甚至到達地表深處,認為中微子可以勝任全球點對點無線直連以及地面和深海之間電磁波難以完成的通訊任務。而且這種通訊技術還不會對人體造成輻射傷害,可以說是一種清潔、高效的電子通訊方式。
結語
人類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從預言中微子到發現,最終證實中微子的存在,科學界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但目前我們對於中微子還知之甚少。
Tips:江門中微子實驗是利用反應堆中微子振盪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它對人類瞭解物質微觀的基本結構和宏觀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日本在2019年釋出將升級超級神岡探測器,為儲水26億噸的頂級神岡探測器,將擁有數倍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實力,我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最早於2022年開始收集資料,這個位於地下700多米深的中微子探測設施將進一步揭開中微子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