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背景
①歷史傳統:13世紀初,貴族迫使國王簽署限制王權的《大憲章》;13世紀中期,英國議會形成,傳統上國王要徵新稅必須獲得議會的同意。
②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與新貴族。他們經濟實力日益強大,他們不滿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要求維護自己的利益,發展資本主義。
③政治基礎: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88年出現“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使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成為可能。
④思想基礎:英國清教運動。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發展過程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標誌:1689年頒佈《權利法案》
內容: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影響:君權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權利法案》的頒佈,標誌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完善
◆代議制度下的議會改革:
代議制:公民透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
◆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①內閣的由來:英國國王很早就有在宮中召集一些貴族、大臣和高階教士開會、商討國家大事的傳統。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經常在一個秘密的小房間裡召開這種會議,因此人們稱之為內閣會議。
②責任制內閣的形成:1721年,擔任財政大臣的沃爾波爾經常主持內閣會議,英國的責任制內閣開始形成,沃爾波爾實際上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首相。
工業革命以後,工業資產階級興起,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利。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責任制內閣逐漸成熟。
③責任制內閣的職權:內閣的首腦是首相,內閣成員實行集體負責制,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致,要與首相共進退。如果議會透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內閣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一個政黨成為多數黨時就獲得執政地位,黨的領袖就會被國王任命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同時,他又能透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樣,首相實際上掌握了國家大權。
◆政黨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英國議會中早期出現了兩個不同派別——託利黨和輝格黨,他們是資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內閣形成後,兩黨在英國長期輪流組閣執政。19世紀分別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
20世紀20年代以後,自由黨衰落,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成為英國議會中的兩大主要政黨。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②保留世襲國王,是名譽上的國家元首,實際上“統而不治”,遊離於黨派政治之外,只是作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和英聯邦的維繫紐帶而存在。
③國家最高權力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對英國:①結束了英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對世界:為各國提供了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發展的—種模式。
二、美國總統制共和政體的建立
1、美國1787年憲法
(1)制訂背景
①前提條件: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1775—1783)
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13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爆發;1776.7.4.《獨立宣言》發表,美國建國;1781年美國打敗了英國殖民軍隊;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②嚴峻形勢:獨立之初的邦聯政府軟弱無力(必要性)。國家無權徵稅,也不掌握軍隊;各州有權徵兵、徵稅、發行貨幣,財政更是各行其是。各州經濟交往受阻;社會動盪不安;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
③主觀認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共和制國家。
④理論基礎: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
(2)制定:1787年,北美各州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美國1787年憲法。
(3)主要內容
①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在不違憲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自治權。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分,分別由國會、總統、最高法院掌握,實行三權分立。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
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總統對憲法負責,有權否決國會透過的法律,但國會複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透過,即為有效;總統有權任命政府高階官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得到國會的批堆方可生效。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四年。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批准,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4)特點: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5)對1787年憲法的評價
進步性: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美國成為聯邦制的總統制共和國;
②聯邦制加強了國家權力,有利於鞏固統一;突出了分權與制衡原則,避免了權利過分集中,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③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對以後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建立起到示範作用。
侷限性:種族歧視和忽視下層人民的民主權利。
①最初沒有規定基本人權,後補充10條修正案才規定了人民有言論自由等權利。
②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
2、聯邦政府的成立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任總統。
3、美國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與發展歷程:美國在制定聯邦憲法過程中形成了聯邦派和反聯邦派。後幾經分化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黨,1854年建立了共和黨。19世紀60年代開始兩黨輪演執政。“驢象之爭”成為美國兩黨鬥爭的代名詞。
特點作用:民主黨和共和黨不僅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兩黨對壘,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本質:雖然兩黨的歷史傳統和代表的利益集團不盡相同,執政期間的政策也有差異,但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
三、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1791—1792年:君主立憲制;1792—1804年:法蘭兩第—共和國;1804—1815年:法蘭西第—帝國;1815—1830年:波旁王朝復辟;1830—1848年:七月王朝;1848—1852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2—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194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940—1945年:貝當維希政府;1945—1958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以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2、確立標誌:1875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透過
(1)內容:
①立法權屬於議會,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參議院議員由間接選舉產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1/3。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②行政權由總統掌握,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有權任命部長等高階官員、締結條約和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內閣總理由總統任命,但內閣對議會負責,總統釋出命令須經內閣各部部長副署。
(2)作用:1875年頒佈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為法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
1.背景:德意志的統一
(1)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普魯士經濟、軍事實力強大。
(2)經過: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領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統一。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正式實現統一。
2.確立標誌: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佈
(1)主要內容:
①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泌會和決定對外政策。
②宰相是政府首腦,主持內閣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議會選舉產生,任期由皇帝決定,只對皇帝負責。
③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帝國議會選舉產生,權利較小,它透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淮才能生效。
④德意志帝國聯邦制國家。帝國政府掌握了軍事、外交大權,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權。普魯士在帝國中佔有特殊地位,它的國王和宰相同時又是帝國的皇帝和宰相。
(2)影響: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佈,確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推動德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很快躋身於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但普魯士的專制傳統帶到了統一後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