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練好太極拳?持之以恆的練習,名師的真傳實教,和較高的悟性,這三點很重要。這其中悟性尤為重要。
悟性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悟”在字典裡的解釋是:理解,覺醒,明白。所謂悟性,在咱們太極拳的學練中,就是對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以及在練拳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緊密程度。在某種程度上練拳的水平,就代表著悟性的高低,也就是說能練到哪種程度,就可悟到哪種程度,反過來就是能悟到哪一層,拳架水平就可練到哪一層。
“悟”在有些時候也代表一個人的學識水平。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透過看書、拳論和有關箸作,能對其中的道理有較深刻的理解,並能同拳架演練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就說這人的悟性較高。反之文化水平較低,拿著書看半天不知所云,更說不上在拳架演練中的運用,能說他的悟性高麼?
“悟”在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對教練授課時所講道理的接受程度。對有些人來說,教練的話就像“刀子”,只需講一遍或糾正一次,身上的不正確部分就被“砍”去,以後再不出現,並且能舉一反三的自覺糾正其他動作中的類似毛病,我們說這人的悟性真高。而對另一些人來說,身上的不良動作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一樣,糾正多少遍也難以改正,我們就只能說他的悟性比較差了。
“悟”要求有一定的基礎。
“悟”不是空穴來風,憑空得來的,更不是孃胎裡帶來的。古人說“學而知之”,是學在先而後知,是要有學的基礎,然後才會有知的結果。在文學創作中有一個名詞叫“靈感”,對它的解釋是“知識的積累,和對事物感受的激烈碰撞迸發的火花”,我認為這段話用來解釋“悟”是比較合適的。只有我們經過艱苦努力,不斷地練習,拳技達到一定程度,有了相當的基礎之後,對教練講的拳理和書上的理論,才會有比較明顯、深刻的體會、認識和理解,逐漸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而且是隨著功夫的不斷增長,體會和認識也會有階段性的提高。所以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平時,打好堅實的基礎,日後才有悟出拳理的可能。有些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自己不刻苦練拳,功夫當然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反過來抱怨教練保守不教,這不是強加給教練的“冤案”麼?
“悟”是存在虛實的。悟的虛實分作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心的虛實;另方面是動作的虛實。
人心的虛實。
人心的虛,是心要空虛,就是在練拳時不存任何雜念,平心靜氣,不急不燥,做到“身居鬧 市如入無人之境”,不受周圍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虛中有實,是說練拳時要專心致志,真心實意的練,心裡要時刻注意按教練的教導去做,注意與理論相結合。
人心的實,是指做人要真誠、老實。俗話說“火心要虛,人心要實”,火心要虛,就是說爐火的中心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空氣流通補充氧氣,火才燒得更旺;人心要實,就是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只有真心實意的去學,才能學來真本事。
實中有虛,就是說有了真學的決心,還要有虛心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意見,自己的進步也必然會快一些。不能因為對方年輕,或者學練的時間不長,就不肯屈身下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也像吃飯一樣,不是廚師也能嚐出飯菜的味道。
動作的虛實。
動作的虛,是指我們在練拳時,要用意不用力,自然呼吸不憋氣。這樣一些應有的感覺才會“應運而生”。
動作的實,是指練拳要紮紮實實地練,不能空比劃,應付差使。要認真地把每個動作(包括每個細小的動作)都做出來並且作標準、作到位,認真體會每個動作中應有的感覺,從中領悟書上的理論和教練的教導。
動作中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是指練拳時要虛實分明,虛實結合。要從心裡明白每個動作哪地方該虛,哪地方該實,啥時候該虛,啥時候該實,以及虛實轉換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並且在練拳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這樣離真正的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