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常識)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這句詩中的冬至,指的是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日”。他無論是在天相學、氣候學中,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冬至日”,這個節日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了,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是作為一年的開始,經過戰國時期、秦朝時期,到了漢武帝時,使用“夏曆”,把,“冬至日”從正月中分離出來,一直延續至今。
2021年的“冬至日”,是在12月21日(農曆11月18日),這一天,太陽光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緯23度26分),從天相學來說,是南半球獲得光和熱最多的一天,對我們北半球來說,則相反。同時這一天,也是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而且南極圈內是極晝現象,北半球則相反。
也許有人會說,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感覺並不是這樣的。冬天最寒冷的時候,不是“三九”、“四九”嗎?這就和大陸、海洋的分佈有關係了。由於陸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質不同,(主要指吸收熱量和釋放熱量不同),就影響到最低氣溫的出現,總要延後一些,一般是延後一個月,這樣,我們感覺最冷的時候,就在“三九”、“四九”天了。
“冬至日”以後,隨著太陽光線直射點的北移(返回),北半球接受的太陽光熱逐漸增多,氣溫將慢慢回升。真是應了一句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在我們北方民間,冬至日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這一天有進行祭祖活動的,還要吃餃子,吃“爆米花”。山西晉中一帶流行的一句話“得病的爆米花,解病的水餃,”是說“冬季日”開始,最寒冷的時期到來了,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身體,防止生病,等到春節的時候,吃上熱騰騰的餃子,氣溫也回升了,也就有利身體健康了。
關於“冬季日”的傳說很多,現在給大家講一個“冬季日”吃餃子的故事。
上古時期,女媧在神農山摶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女媧捏出的耳朵紛紛被凍掉,女媧十分著急,於是女媧就用針線,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個一個縫上。一天,女媧縫好一個泥人的耳朵,把剩下的線,讓這個泥人用嘴咬住,轉身去找剪刀,當她拿著剪刀,回到泥人的身邊時,一個好主意,瞬間在頭腦中產生了。
女媧用一根線,一頭拴柱泥人的耳朵,一頭讓泥人緊緊咬在嘴裡,這樣泥人的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後來,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怕凍掉耳朵,也用一根線,一頭拴住耳朵,一頭要在嘴裡,。時間長了,就把咬線,(諧音:咬陷)變成了吃餃子,因為,餃子很想耳朵的形狀,“冬季日”吃餃子,這一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親愛的友友們,你們瞭解這些知識,知道這些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