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人問:“人與人的差距為什麼會越來越大?”
其中有個回答這樣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不在於起點的高低,而在於成長中,面對磨難時的學習與反思。”
你是怎樣的人,你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世界,思想決定著行動,而行為則左右著命運。
古話說:“萬石谷,粒粒積累;千丈布,根根織成。”
唯有自我學習,善於發現,懂得思考的人,才能在未來某一刻中,佔得先機。
01 多獨處,反思自己
聽過這麼一句話說:“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喧囂的交往中辨認自我,而是在安靜的獨處中反思人生。”
當你讀過書、行過路後,你會發現,世間紛擾,和你又有何關係呢?
一個人想要變得優秀,除了多讀書,多行走,還要學會在獨處中堅守自己的內心,在獨處中反思自己。
微信的出現,讓我們認識了“微信之父”張小龍。
可沒有人知道,他在廣州熬過了無人關注、不知前途的三年。
他不會講粵語,也沒什麼朋友,為了開發微信,他每天都要忍受孤獨的滋味。
可是,獨處會讓人清醒,會讓他看清終點的方向。
於是在獨處中,張小龍不斷反思、不斷改進,讓微信爆火,讓世人看到了他的才華。
獨處,其實就是一場自己與內心的對話,而這個過程,也是一場剖析自己,修正自己的歷練。
過去的經驗,如今的問題,未來的方向,都需要在獨處的空間中,重新消化、思考、整合。
獨處,關係到我們能否對世界進行抉擇,而反思,則關係到我們能否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
所以,越優秀的人,內心越平和;越是孤獨者,越能懂得世界的真相。
人活於世,總要學著獨處,因為這不是生活的無奈,而是成長的必然。
我們只有經歷過孤獨,反思過人生,才能在未來,變得成熟而出眾。
要知道,學會孤獨,遇事反思,是一個人極高的境界。
02 多行走,重塑自己
一個人瞭解世界的方式無非有兩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是我們瞭解世界,開啟世界大門的第一把鑰匙,但很多時候,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有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的眼界和見識。
三毛的一生,就是一部旅行史。
她的半生都是在遊歷,從中國臺灣地區到歐洲,再到中南美洲,她的生命伴隨她的流浪一起成長。
而撒哈拉沙漠,也成了她一生最銘心刻骨的地方,在那裡她和荷西結婚,在那裡她寫出了《撒哈拉的故事》。
豐富的旅行經歷,讓她變得溫馨爛漫;多彩的人生際遇,讓她變得浪漫多情。
無論是她的性格,還是她的文字,都在一次次的旅行中,變得與眾不同。
有人說:“旅行最大的好處,不是能見到多少人,見過多美的風景,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際遇下,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
一個旅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而觀念的改變,就足以改變人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體驗大千世界,見識眾生,豐富我們的人生經驗,拓寬我們的生命廣度。
見過最好的,才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界繁華,才能做到心有所屬。
從一無所知到閱盡霜華,我們才能逐漸明白了世界的本質,從而修煉出一顆波瀾不驚的心。
03 多讀書,豐富自己
三毛說:“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讀書,是豐富自我,增值智慧的最好途徑。
書中的智慧,往往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讓我們從容面對。
多一份智慧,生命就多一種色彩;多一份學識,靈魂就多一分力量。
木心,他為了心中的詩歌,一次又一次面臨牢獄之災。
他被關在陰暗潮溼的防空洞裡,每天的食物,只有酸饅頭和黴鹹菜,每日與蒼蠅為伴,與老鼠為鄰,甚至還因為反抗,被折斷三根手指。
可木心從不畏懼,他曾經看過的書,學到的知識,讓他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他的牢獄生活充滿了詩意。
有人說他,一定受不了牢獄之苦,等爬出來時,肯定沮喪、失落。
可木心出獄那天,卻依舊腰板堅挺,面帶微笑,乾淨且優雅。
其實,讀書人最自豪的事情,莫過於將曾經的知識,融進自己的骨子裡,血肉相連,然後反饋於這個世界。
知識,讓人們擁有了對抗世界的勇氣,掌控自己人生的底氣。
那些看過的字,讀過的書,都在不斷重塑著我們的內心世界,使我們的眼界更加開闊,我們的思維更加活絡,我們的心境更加平和。
讀書,不光是為了取悅自己,還是為了讓自己不懼磨難,有能力可以絕地反擊。
多讀書,才是提升自我最好的投資。
對你說:
電影《一代宗師》有這麼一句臺詞:“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識得眾生,才明白了世界無常,從而迎接變化。
見了天地,才體會到自己渺小,從而應對生活。
反思自己,才能感受內心起伏,從而感悟人生。
人生,不是向外尋求的旅程,而是自己走向自己的修煉。
人這一輩子,既要懂得做加法,塑造自己,累積經驗與知識的厚度;也要懂得做減法,審視自己,減去慾望與負擔的糾纏。
讀書遊世界,觀己事從容。
願你我讀過詩書,看過風景,想過人生後,明白未來的意義,生活的價值,不負夢想,不負山高水長。
作者簡介:琳琳柒十二,一個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願用溫馨的文字,陪你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