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為了紀念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以及宣傳落實植樹造林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當然,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差異也十分明顯,所以許多地方也都會設立出自己特定的植樹節。但無論如何,大家最終的目的都一樣,為環境綠化而努力。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由於工業發展的需求,我們國家對森林的依賴性極強。有資料資料顯示,五十年代後期到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國森林就曾遭到三次大規模的浩劫。不少森林在三次浩劫之中被砍伐殆盡,如果不是及時將這一行為制止,我們甚至難以想象現如今各地的氣候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森林對人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沒有森林提供充足的氧氣以及對生態系統的維護,人類的生存發展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可就在最近幾年,卻有科學家們提出過度植樹造林反而會對人類造成另外的影響,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表示,假設地球森林增加一倍的面積,後果將令人們難以承受,這些“後果”究竟是什麼?
森林的重要性
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思考一下森林的重要性。在歷史的發展程序中,其實不僅是中國,每一個國家都曾為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規模的砍伐森林。尤其是在工業革命進行之初,為了追求更多的能源和利益,不少國家甚至還有組織地對森林進行破壞。
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生活在森林中的物種大規模的滅絕,而碳排放量也在短時間內顯著提高。終於,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味的砍伐森林,最終只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追求更加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也就成了世界各國現如今最關注的努力方向。
以被稱之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來看,不僅是南美洲各國在密切注視雨林的變化和發展,聯合國環境研究機構也對雨林的變化十分看重。只要雨林不受破壞,至少地球的氧氣含量是肯定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除此以外,在生態保護方面,森林也功不可沒。我們都知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動物們會被迫遷移到森林深處。當森林面積足夠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生物也自然能夠很快找到自己新的生存棲息之地。可如果森林面積太小,物種最終的結局就很有可能是滅亡。
以我們國家的國寶大熊貓為例,在上個世紀就因為人們砍伐森林而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當森林被砍伐得越來越多,大熊貓再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生存家園,更找不到能夠為自己提供充足食物的地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野外存活的大熊貓才會越來越稀少。
由此可見,森林的存在絕對是地球生態圈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對於地表生命來說,森林其實就是它們最大的保護傘。當失去了森林的庇護以後,生命的脆弱也將體現得淋漓盡致。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有科學家提出森林面積增加一倍會有惡劣影響呢?其實這還要從距今兩億八千六百萬年至三億六千萬年前的石炭紀開始說起。
石炭紀
在地質學中,石炭紀意味著植物世界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存在持續時間大概在6500萬年左右。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時間段中,地表底層還含有數量十分恐怖的煤炭,平均厚度大概在30米左右,絕對遠超人們的想象。也正因如此,這一階段才會被稱之為石炭紀。
那麼豐富的煤炭,或者說植物世界發展最鼎盛的階段,這對於地球環境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其實這要從森林或者植物的主要功能以及石炭紀的形成開始說起。
早在高中時期的生物課程中,我們就已經瞭解到植物透過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出氧氣。那麼作為植物的集合體——森林,自然也會具有相同的效應。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並排放大量的氧氣。
以亞馬遜熱帶雨林為例,之所以會被人類稱之為是地球之肺,主要原因就在於它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並排放出足量的氧氣。憑藉氧氣的穩定輸出,亞馬遜雨林即便在溫室效應來臨之際也表現出十分強悍的抵抗能力,人們對其越發重視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有關石炭紀的形成,則還要追溯到更早時期地球出現藻類植物以及蕨類植物開始說起。瞭解地球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地球早期發展階段,地球環境十分“暴躁”,根本無法滿足生命存在的前提條件。
直到億萬年的演變過後,環境逐漸平和,生命才終於有了一席之地。可即便如此,地球上也只不過是出現了極其原始的生命而已。更重要的是,在那個階段,地球的含氧量僅僅不過在1%-3%,想要維持大型生命的出現,實在是天方夜譚。
好在經過最早期類似藍藻一類的藻類植物持續不斷的作用,將地球含氧量不斷提升,而後來蕨類植物的出現,則大大加快了地球造氧的速度。在這樣的前提下,石炭紀也就理所應當地出現了。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豐富的氧氣含量給生命帶來喜訊的同時,也讓生命開始逐漸進入倒計時。
冰河時代的出現
瞭解溫室效應的人都知道,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類似二氧化碳一樣的溫室氣體含量逐漸增加,最終導致整個地球的溫度不斷升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力植樹造林的目的就在於消耗掉足量的二氧化碳,並排出氧氣來改變環境。
可如果二氧化碳太少,氧氣過多又如何呢?石炭紀就遭遇了這樣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在石炭紀時期,根本沒有那麼多生物能夠像人類一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當為數不多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以後,地球平均氣溫自然而然地就會將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石炭紀時期的地球想要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這一現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那之後,地表溫度持續不斷地降低,為了前往溫度較高的地區,動物們只能不斷地遷徙。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動物還不得不遠離森林深處,畢竟對於它們而言,森林深處才是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動物都因為遷徙的壓力以及環境的壓力不可避免地走向滅絕。
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地球已經呈現出小冰河時代的狀態。儘管沒有大冰河時期那樣恐怖,但對生命造成的影響也絕對不容忽視。也正因如此,科學家們才會猜想,假設地球上的森林不斷增加至一倍以上,或許我們人類現如今生存的地球也有可能朝著同樣威脅的方向發展。
儘管受人類科技文明的幫助,這種程度的威脅對人類而言,或許無法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對於生存在野外的動物們而言,絕對是它們難以承受的災難。所以部分科學家們才會呼籲,植樹造林只需要適度就好,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反而會影響到生態的平衡性。
連綿不絕的火災
除此以外,在石炭紀時期還曾經出現過另外一場災難——石炭紀燃煤事件。在此次災難中,地球爆發了一場持續將近五萬年的大火,受到此次大火的影響,地球含氧量甚至從55%降到了21%,也正是從那以後,地球的碳氧比例才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不少人可能會十分疑惑,既然全球地表氣溫都已經在逐步降低,大火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瞭解物質燃燒條件的人都知道,除去氧氣的必要性之外,物質燃燒還需要達到一定的燃點才行。
而當時地球的某些區域剛好達到這一燃點,尤其是當植物過多,諸多枯枝爛葉沒有辦法被微生物及時消化的時候,就很容易為森林燃燒提供大量的燃料。
2019年7月,澳大利亞曾爆發過一次規模十分巨大的森林大火。截至2020年7月28日,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面,此次森林大火導致將近30億動物死亡。我們難以想象,曾經發生在石炭紀時期長達五萬年的森林大火,又造成了多麼可怕的後果。
科學家們猜測,在那個年代,可能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都遭到了滅絕的影響。而在這之後千萬年時間,地球才終於自愈成功,重新恢復了生機。
因此,一部分科學家們推測,當某個地區的森林面積超過一定閾值的時候,爆發森林大火的可能性也必然會增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撲滅山火的難度就會更高。
而透過地球上森林面積增加一倍的現象來看,其實就意味著不少地區的森林面積將會無可避免地擴大。到了那個時候,當人類還沒來得及為空氣含氧量的提高感到高興時,就不得不應對可能會層出不窮的山火災難。
以我們國家為例,在我國南部地區的一些山林之中,就常常會出現山火現象。儘管當地政府和居民已經十分注重對山火因素的監管,但由於山林範圍極大,所以山火爆發的可能性依舊遠超於其他地區。從這一點上來說,科學家們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結語
其實,無論是支援植樹造林的科學家還是堅決否定植樹造林的科學家,都有一定的道理,關鍵就在於如何合理平均地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在森林面積增加以後,如果人類能夠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將危害從源頭剷除,增加一定數量的森林面積自然有益於人類生存。
更重要的是,即便真的增加一倍的森林面積,或許也不會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根據資料資料顯示,在距今一萬年前,森林面積就大約在62億公頃左右。而時至今日,森林面積僅僅只剩下28億公頃。之所以會以一萬年前做對比,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那個年代剛好是人類農耕文明發展的起步階段。
只不過與之相關的威脅,我們仍然要引起重視。人類在億萬地球生物中脫穎而出,其實最重要的責任就在於如何平衡地球資源。也只有這樣,地球和人類文明才能長久地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