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閉關鎖國的本質
“閉關鎖國”這個詞,一般是指閉關自守,不與外國人來往。表現為:禁海、一口通商。帶來的影響,就是民族和國家逐漸落後於世界。
這個詞,其實是有很大爭議的。僅僅是從這個詞表現的內容來說,早在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宋朝就已經開始了,元明清三朝只是延續前朝之舊例。
若是說清朝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是為了保證少數滿洲人能夠統治廣大的漢人。這顯然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帶來的民族主義思潮。
如果說,明朝時期的閉關鎖國,可能是還沒有根除元朝統治下的思想殘留。可是,宋朝時期,就有了閉關鎖國。
據《宋史》記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自即位起,就下令“禁海賈”。隨後,又多次頒佈律令,規定:私自與海外諸國貿易者,滿一百錢以上判罪論處,十五貫以上就刺字發配。
趙光義,不止是全面禁止海外貿易,甚至連陸地上的貿易也全面禁止,他還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作為一項長期國策來實行。
我們通常所說的,宋朝海洋貿易繁榮,海上絲綢之路千帆萬影。實際上,這些船隻,要麼是海外諸國的船隻,要麼是官船,並沒有民間貿易的船隻。
宋朝的海禁,比起元明清三朝來說,非常嚴厲。宋朝的海洋貿易政策,只是禁止民間貿易,不涉及官府,也不涉及國外。宋朝甚至還派出使臣,招攬海外諸國前來貿易。同時,也給予了前來貿易的海外商人極大的保護。
在兩宋交替之時,海禁名存實亡。然而,在宋孝宗即位後,海禁又重新恢復。隨後,透過一系列的稅法,一次性就在江南地區徵收了九千萬兩白銀,迫使東南沿海的民間作坊倒閉了九成,使得有將近五百萬富民,或是逃往金國、日本、交趾、占城。
最著名的,就是《宋史·食貨志》記載的:廣州的荔枝大王,一名王姓富商,在金國細作的幫助下,滿載三大船家產逃往金國。大量富民逃往金國,使得金國迅速穩定中原,並且快速繁榮起來。一時間震動南宋朝野。
元明清三朝,海禁明顯鬆弛,遠遠沒有宋朝那麼嚴厲。粗略地說,兩宋禁海時間,約佔95%,開海時間僅僅限於兩宋交替之時。元朝開海時間約佔90%,僅僅元朝初期,因為征討日本、占城、爪哇等國的戰事,才短暫地禁海。
明朝開海時間約佔75%,禁海時間約佔25%。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禁海時間約佔15%,開海時間約佔85%。
在英國的歷史記載中,鴉片戰爭之前,英法兩個殖民帝國,其船舶噸位的總和,還比不上清朝。當時,清朝東南沿海,擁有大小商船九千到一萬艘之間,約有150萬噸。如果加上槽船,全國有各種船舶20多萬艘,共計400萬噸。
相比清朝,英國在1804年,其全國所有船舶數量不超過三萬,總噸位只有清朝的三分之二,大約240萬噸左右。法國的就更少了,法國的船舶主要是戰船。
總結來說,宋元明清四朝,禁海最為嚴厲的是宋朝,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的也是宋朝。因為閉關鎖國,就導致落後。這個啥意思?這不是說,自己不如別人,非得向別人學習才能發展嘛。
然而,這不是事實。在李約瑟《科學技術史》中,宋朝時期,重大的發明發現,約佔當時世界75%以上。經濟總量,佔當時世界的90%以上。多麼可怕的資料。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閉關鎖國”這個詞彙,一方面是西方列強的汙衊,目的是想把清朝變成商品的傾銷地;另一方面,固然是技術落後了,不管是生產技術,還是軍事技術。打不過人家,沒有人家經濟發達,文武都不行,只能默認了。
二:政治與資本的博弈
對於閉關鎖國,我們通常觀察的視角,要麼是國家、文明、民族,要麼是封建制度、儒家文化、小農意識;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兩者混為一談,變成封建國家、儒家文明、農耕民族。
然而,實際上,國家與制度,文明與文化,民族與意識,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對於國家、文明、民族來說,更多的是從生存狀態出發的,讓更多的人能活下來,能夠生活得更好,才是第一位的。
對於制度、文化、意識來說,更多的是從社會生產出發,為了爭奪更多的人口,進入某一種生產方式之中。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爭奪人口呢?很明顯,就是缺人呀。自身在某一種生產方式中,無法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才會爭奪人口,降低自身生產方式的成本。
所以,深入思考宋元明清四朝所有關於閉關鎖國的一系列政策,就會發現,這是人口生產與社會生產的博弈,是政治與資本的博弈。
古今中外,無論哪一種文明,無論哪一個國家,無論哪一個民族,其社會發展的核心,永遠都是人口生產,是為了保證大部分人口能夠生存下去,是為了整個民族、國家和文明延續。這才是一切事物的核心。
借用《流浪地球》的一句名言:沒有人的文明是沒有意義的。
所有的社會生產,都是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在社會生產的過程中,某一個人,某一個經濟組織,為了使得更多的人口進入自身的生產領域,降低生產成本。那麼,就會用制度、文化、意識等等來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口。
比如說,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其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讓更多農村的人口,進入城市,成為那些作坊主、資本家的血汗工人。所以,資本家們就向農業生產、封建制度等方面發起猛攻,企圖瓦解以往的生產方式。
對於最先崛起的英國和法國兩個工業國家來說,他們的第一桶金,是怎麼來的?是殖民掠奪,是奴隸貿易。西方最先出臺各種社會福利的國家,竟然是被視為軍國主義國家的德國。德意志的那些容克地主尚能為工人和農民考慮,英法兩國考慮過什麼呢?十歲的幼童都會被送進工廠。
對於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來說,人口的發展,民族的延續,才是一個文明、一個國家的關鍵所在。這一點,歷史已經證明,中華文明傳承不息。而那些資本獲得勝利的文明國度,古希臘和古羅馬,他們已經消亡了。
現在呢?曾經的英法美,他們面臨的是種族的變換和民族的更替。無疑,在短暫的歷史時期,他們能夠享受到資本帶來的優質生活。把視角拉長一點,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上來,他們作為族群,只是歷史的過客。
一次疫情,完全可以看到美國的本質,這是一個資本取勝的國家。對於民眾來說,如果沒有錢,就會被國家拋棄。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然而,更可怕的是,在資本家的忽悠下,美國的民眾覺得這非常正常。
三:博弈產生的根源
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並不是新興的生產方式瓦解舊的生產方式,不是新的社會制度瓦解舊的社會制度。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是由相應的自然條件所賦予的,遊牧、漁獵、農耕,商業、工業等等,都是在某些客觀的自然條件下才產生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透過生產技術的進步,可以利用到更多的自然資源,可以把更多種類的自然資源轉變為人類社會所需的物質資料。
所以,社會進步,實際上是新的生產方式覆蓋舊的生產方式。是覆蓋,不是瓦解。中華文明五千年,在西方歷史學家眼裡,只有改朝換代的迴圈,沒有進步。
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的文明,是不斷進步的,只是我們進步的方式不同。我們的文明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新的生產方式會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內容,會覆蓋以往的生產方式,但絕對不會主觀地去瓦解。
在清朝,不同的地區,生產方式是不同的。與此相對的,清朝與周邊藩屬國,生產方式也是不同的。清朝同時存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
比如說,宋元明清四朝,在雲貴地區,有很多漁獵部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有的甚至處於母系氏族的發展階段。在青藏高原、外東北,顯然就是奴隸社會。特別是青藏高原,有很多的奴隸主。在中原大部分地區,都是封建社會,社會生產的方式是地主與佃戶。
在中原少部分地區,如海河平原、關中平原,主要的社會生產方式是自耕農為經濟主體,一旦自耕農破產,那麼就會依賴於宗族的庇護,在重新立業之前,就是靠宗族養活。這明顯就帶有共產主義的色彩。相應的,江南地區,商業發達,整個社會就帶有強烈的資本主義色彩。
對於宋元明清四朝來說,主要的社會形態是帝制王朝,還是封建社會。也就是說,封建社會生產方式覆蓋了其他所有的生產方式,其他的生產方式區域性存在於某些地區。
被稱為奴隸社會的夏商周三代,從歷史典籍中,可以發現,社會的主要生產群體是“國人”,而不是奴隸。奴隸雖然存在,但是沒有成為一種可以覆蓋整個社會的制度。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某一種生產方式為主體,多種生產方式方式並存。整個社會制度的改變,不會影響到不同生產方式的存在。在保障大部分民眾生存與發展的情況下,會根據具體的自然條件,允許進行不同形式的生產。
這樣一來,中華文明五千年,雖然在不斷地進步,但是從未改變。從未改變的,是以民為本。
總體來說,博弈產生的根源,在於自然條件。開啟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最優越的。
中國無論是南北緯度,還是東西經度,其跨度,都位於世界前列,擁有不同的地理環境。對於大部分小國來說,他們都侷限於某一個區域。對於其他版圖遼闊的國家來說,要麼是隻有緯度,要麼是隻有經度,要麼是經緯度的差異不大。
也就是說,整個世界,大部分的國家,其整個國家往往只有一種氣候。少部分國家,或許有兩三種氣候。唯有中國,在清朝至少有七八種氣候環境。
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在於其透過氣候、地形、資源等自然條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執行成本,包括生存成本和生產成本,進而決定著人類社會的人口增長率,包括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
這便是博弈產生的根源。
當擁有不同的自然條件之時,一切社會生產所需的自然資源都能夠在內部得到滿足。透過向內求,就能夠建立完整的社會生產體系。對外界有需求,但沒有依賴。人口的生存與發展,並不完全依賴於版圖擴張,對外征戰等等。
那些只擁有一兩種自然條件的國度,他們對外界的依賴極大。一旦脫離與外界的聯絡,基本上無法生存。同樣的,外界的變化,會引發他們內部強烈震盪。
什麼都能發展起來,也就不會被外界所撼動。清朝時期,雖然遭到西方列強入侵,但依然維持著帝國的版圖。近代以來,直到現在,大部分國家,都過這樣的經歷,因為經濟危機,導致整個社會蕭條。
對於清朝來說,對於中國來說,雖然會受到影響,但是不會產生真的危機。因為當一種生產方式遭到金融、氣候等等打擊的時候,還有其他的生產方式。至少,有很強的抵抗能力。
這種表現,用現在話語來說,實際上就是內迴圈。只有中國,才有內迴圈的自然條件,以及因為長期自然條件的作用所產生的社會條件。目的就是維持平衡,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看看歷史上西方的那些大國,強則獨霸天下,弱則煙消雲散。再看看蘇聯,強則與美國爭鋒,弱則解體。
四:總結
清朝之所以要繼續閉關鎖國,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1. 延續前朝舊例,將海上貿易的經營權握在朝廷手裡,避免被民間資本所奪。
在宋元明清四個王朝之中,宋朝禁海最為嚴厲。其一,當時的南方還未得到完全開發,民間資本沒有能力同朝廷競爭。其二,當時的國外,技術以及生產能力,遠遠落後於宋朝,商貿上無法與宋朝競爭。其三,宋朝為了與北方遼金兩朝對峙,需要大量資金用於募兵以及建設軍隊。
在開發南方,修建水利設施等過程中,土地開發刺激著兩宋的技術革新。在建設的過程中,又刺激這兩宋軍事技術的革新。由此,兩宋經濟發達,技術先進。
2.近代西方列強對清朝的汙衊,企圖殖民清朝,將清朝完全變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在南宋時期,當南方開發完畢,民間資本逐漸有力量同宋朝競爭,禁海逐漸鬆弛。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被民間資本所奪。
元明清三朝,朝廷的官府資本與民間資本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官方資本無法同民間資本競爭。由此,只能藉助官府的政治權力同民間資本權力相競爭。這表現為元明清三朝非常極端的海洋貿易政策。
資本的力量無孔不入,元明清三朝的官員,很多都是來自於南方計程車大夫,代表著南方商品經濟發展利益。由此,看似極端的海洋貿易政策,也只是碰到較為強勢的君主,才發揮著作用。到了元明清三朝的中後期,閉關鎖國式的貿易政策實際上名存實亡。
南方地區,土地肥沃,水網密佈,商貿發達。這個地區的人口,生存成本與生產成本雙低。人與人不需要相互依賴就能夠生存下來,無法集中人口進行社會分工。商品經濟的發展主要是農商經濟的發展,不是工商業的發展。
南方的商人們透過海上絲綢之路賺到錢之後,不會用來擴大手工業生產,而是拿來進行土地兼併,拿來修建園林。由此,工商業得不到發展,技術也由此停滯不前。
所以,宋元明清四朝,對南方商人的印象極壞。歷朝君主,給南方商人打上“無商不奸”的標籤,從而徵收重稅。只是,這種政策無法改變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趨勢。中原、東北等其他地區的人口和資本大量流進南方地區。
君主們的強勢,也無法擋住時代大勢。只能是儘可能地保護農業生產領域不斷增長的人口,保證他們最起碼的生存。人口的流動,就是社會的方向。
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南方地區,對於清朝來說,漢地各省份,除了嶺南。氣候適宜,資源豐富,人口的生存成本極低,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會持續增長。保證這些人口的生存,才是元明清三朝避免農民起義,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
元明清三朝,海外諸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在國力上無法同中原王朝競爭。所以,沒有國家競爭帶來的民族存亡壓迫。近代百年戰火,帶來的壓迫,促使著國家必須儘可能將資金投入到生產技術、軍工技術領域,推動技術革新,以保證國家安全。這便是國內政治與國外資本的競爭。
這篇發文,已經五千多字。人口生產與物資生產,政治與資本的博弈,博弈不僅僅表現為內部,還有外部的。只能簡單論述其中的邏輯,一千年的博弈過程,就沒有辦法說清楚了。
全文完,感謝閱讀,期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