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雲的傳說
相傳在晉代,五雲鎮西去五公里的西坑尾,有一對夫婦,男的叫樵崽,女的叫雲妹,兩人過著耕山種田的日子,把西坑經營成了一個苗竹、杉樹、油茶、水稻、蕃薯、黃豆等的世界。為實現自給自足的願望,夫婦依次將九個兒子取名為竹、木、鐵、布、豆、酒、泥、發、油,並分別教會了九個兒子編篾貨、做木匠、制鐵器、縫衣服、作豆腐、蒸米酒、當泥手(蓋房、砌墈、塑灶、打石磨等與泥、石相關的手藝)、剃腦袋、榨木油的手藝。
這個傳說很有些意思——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五雲的這九門農村手藝曾聞名於贛州內外、贛江兩岸。
西坑尾平靜富足的日子被一個叫聶龍的後生攪亂了。聶龍是個終日遊山玩水、熱衷於尋仙問丹的閒人。聶龍來到西坑尾就不想走了,死皮懶臉地在樵崽和雲妹的家中混穿蹭吃。一天,樵崽在墾複油茶山時挖出一個石頭蛋,正撿起打量這個東西,卻不料想被跟在邊上游玩的聶龍搶過來一口吞了。
聶龍吞了石頭蛋後,怪事就來了。只見聶龍口乾舌燥、肚皮漲大,在地下打滾,直到一頭扎進山下的水潭後,把一潭水喝乾了才平息下來。但此時的聶龍,身上一下子長滿了鱗片,變成了一條龍的樣子。
而聶龍狂躁的症狀不時就要發作一次,每發作一次,只要尾巴擺幾擺,潭裡的水就變成一股山洪向山下瀉去。不僅如此,發作的時候,聶龍還一邊大叫大笑:“我終於成仙啦,我只要攪出一片海就能游到東海去做龍王啦!”
山下不但有樵崽的九個兒子、有他的雲妹,更有幾十戶人家!樵崽豈能讓聶龍在這裡作孽!於是,樵崽丟下鋤頭,騎在聶龍的背上,雙腿死死夾住龍尾、雙拳狠命擊打聶龍的頭部。也不知過了多久,潭上聶龍、龍上樵崽的樣子就化成了一座山。
再說山下的雲妹,幾日不見丈夫回來,就交待九個兒子好好各自為業,自己裝備飯菜茶水,一路離家向西尋找丈夫。當尋至西坑尾自家的茶山上時,雲妹仍然不見丈夫的蹤影,就又急又哭,當跨過山溪想攀著一根老筋藤再往上爬時,一下子筋疲力盡癱倒下去。
雲妹躺下的地方坡度甚大,下面就是一條小溪,如果滾到水中,豈不沒了性命!這時,土地公公正好路過此地,發現了昏倒的雲妹,於是就從黃荊柺棍上剝下兩片木屑,一片放在雲妹的腳下、一片放在雲妹的手上。土地公公的意思是讓雲妹的腳下長出一棵樹,擋住雲妹不讓她下滑,一片長成柺棍,讓雲妹醒後可以柱拐尋夫。
可惜,雲妹已無抓物之力,手上的這片木屑被山風吹到了小溪的對面。待雲妹醒來,腳下已經長出了一頭單棵雙枝、粗細要人合抱的黃荊樹,對面也同樣長出了一棵黃荊樹,只不過對面這棵比腳下這棵小。醒來的雲妹繼續往山上攀爬,爬到山埂時,一座大山聳立在她的眼前,在她的眼中,大山與樵崽長得一模一樣!
她愰然明白,丈夫被神仙收走了,再也回不到她的身邊!儘管如此,雲妹仍然不死心。她始終想著:再上一步,就能看到為墾複油茶山累倒在地下的丈夫。當爬到山頂時,雲妹徹底的絕望了!映入眼簾的,除了莽莽的大山,就是山下祥和安泰的村莊!
此時,雲妹能做的,就是哭盡最後一滴淚水!雲妹當然不會知道,她的最後一滴淚水會成為經久不散的雲霧,潤澤這片土地!
後來,山下的人們為了表示對聶龍行徑的憤慨,就把聶龍叫成孽龍;因感恩於樵崽的壯舉、動情於雲妹的痴情,就把這座山叫做雲樵山、把山下左邊的村 莊叫龍下山、把山下右邊的村莊叫龍背山、把山下的這條河叫雲樵河、把架在雲樵河下游通往圩場的一座便橋叫雲樵;因“樵”與“橋” 諧音,在書寫方式上,“雲樵”逐漸就寫成了“雲橋”;到了清朝,清政府將“雲樵”改造成一座五個橋孔的紅米石大拱橋,“雲樵”在人們口頭上又變成“五眼橋”。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清朝禮部尚書王懿修,時任江西、廣東等省主考官,有次從廣東主考回京,途經“五眼橋”, 在聽過“雲樵”的傳說後,恰逢雨過天晴,五色祥雲正從橋上飄過,彼情此景,覺得“五”與“橋”是事實、“雲樵”更值得口頭承傳,於是當即賦詩一首:五雲橋畔看花時,獨發春榮富貴姿,玉樹瑤琳原有種,紫燕雙飛佔高枝。
從此,“五雲樵”作為土話得於繼續口稱下來、“五雲”也正式標註於國家版圖。
文/華榮,圖/網路(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