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這個最早被發現的金屬,和金一樣,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它是由誰最早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發現的,不過它確實是一種古老的金屬材料,早在史前期就已有發現。
在金屬中,銀在歷史上的榮譽僅次於金,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是財富多少的標誌。在古代,人們常按金銀銅鐵錫的順序給它們排座次。金老居榜首,銀總是位於第二。因此,在現代的獎牌中,也總是金牌第一,銀牌第二。
由於銀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就引出許多有趣的軼事。比如在古書中,常見到帶“銀”字的詞,像銀印、銀縷玉衣、銀魚符、銀珂……這些詞是什麼意思?“銀印”是古代代表官階的印璽。在秦漢年代,只有副丞相和財產在2000石以上的官吏才有資格得到銀印。只有諸侯、列侯、貴人死後,才能穿所謂“銀縷玉衣”下葬。銀魚符也是代表官員品級身份的。在唐代,銀魚符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佩帶.五品以下的官就沒有資格。
由於銀這種金屬在古代是地位和財富的標誌,因此有錢有勢的官員為顯示其地位,用銀做馬鞍和馬勒上的裝飾物。銀做的馬鞍叫“銀鞍”,宋朝詩人陸游的《梅花絕》詩中有“醉帽插花歸,銀鞍萬人看”的句子。馬勒上的銀飾物叫“銀珂”。唐朝於鵠的《長安遊》詩中有“繡簾米轂逢花住,錦簷銀珂觸雨遊””的句子,形象地說明權貴們是怎樣透過銀這種金屬材料來顯耀自己的。
不僅中國如此,國外也一樣。據歷史記載,古羅馬皇帝尼祿就用銀製造了好幾千副馬掌,以顯示他的富有,寶貴的銀被踐踏在馬蹄之下。
在歷史上,銀還從事過許多“職業”,尤其是在珠寶工藝品中更為廣泛。我國出土的大量古代銀器,如銀簪環、鐲耳墜等裝飾工藝品,銀壺、碗杯、鐺等酒器及醫藥用具,盒、孟、燻爐等日用器皿,不勝列舉,說明銀在古代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但自古以來,銀器具只有上層社會的人才享用得起。它常常被當作一張表明出身高貴和家財萬貫的“名片”。例如,在俄國有一個叫奧洛夫的伯爵為顯示他的富有,用了約2000千克純銀打製了一套舉世無雙的銀餐具,共有3275件之多。
在俄國有一個叫諾夫哥羅德的地方,那裡的銀匠有著高超的技藝,他們製作的銀器馳名國內外。據一些史料記載,16世紀時,諾夫哥羅德就有大約上百位技術熟練的銀匠。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對銀製品的一往情深。我國南方各省的苗族工匠更是身手不凡,他們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用各種銀裝飾品把苗族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國藏族同胞的銀匠更是大手筆,拉薩的哲蚌寺有一座銀質靈塔,造型精美,雄偉壯觀,堪稱傳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