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新時代父母的兩大頭痛問題是:孩子不學習,玩遊戲。
先說學習。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有執念,是因為學習的確是孩子重要的人生任務之一,更是孩子的成長需求。
學習的範圍很廣,既包括文化知識學習,又包括為人處世,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探索,思想與思維模式的形成,興趣、能力、習慣培養,以及自我意義的探索等。
孩子可以從各種途徑獲得學習與成長,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意義。
只是問題出在於,很多大人把孩子學習的概念狹隘化了,曲解了學習本來的意義。
他們覺得,孩子學習就是上課、寫作業、考試,學習就是為了考出好的成績,考上好的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
這樣一來,學習這件事就與孩子的生活嚴重脫節了,變成了一種大人加給孩子身上的一種要求和任務。於是,孩子就失去了對學習的主動參與感,甚至對學習產生牴觸。
即便一些聽話的孩子,認真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好好學習,並取得了好成績,也未必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多好的改變。因為他們只是在學習知識方面甚至做題方面得到了較好的訓練,獲得較好的成績,並沒有真正獲得實質性的人生意義上的成長。
出了社會,他們不一定比那些學習不好的人過得好。
01
“我的兒子小時候年級前三,長大後一事無成”
在綜藝節目《謝謝你來了》裡,有一期《驕子的困惑》,呈現了一位媽媽對兒子從驕傲到擔憂的經歷。
這位媽媽說:
我的兒子從小學習優秀,聽話,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三好學生,學習成績年級前三。在我眼中他就是個天才,後來他考上了名牌大學,是我們家族的驕傲,和弟弟妹妹的學習好榜樣。
她還未說完,眼淚接著就掉下來了:
上了大學後,我兒子變了。大學畢業後他不想考研,事業上一事無成,換了許多工作,卻什麼也幹不好。生活上也一塌糊塗,沒有女朋友。希望大家能幫他一把。
這位兒子27歲,看起來文質彬彬,他解釋說“不讀研是因為覺得一直看書看太多了,想出來外面世界看看。”
兒子大學畢業後兩年內換了三四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銀行做財務,沒多久他便“因為休息時躺在大堂沙發上,老闆說影響公司形象”被辭退了。
第二份工作是一家通訊公司的儲備幹部, 6個月試用期結束,因為業務能力不行未能如期轉正,兩個月後他又走人了。理由是“發現公司和自己原來想的不一樣“。
第三份工作是同學介紹的,做汽車修理。做了半年,他又因為“灰塵特別大,覺得不是自己要的工作”而離開。
他覺得自己不適合打工,於是開始賣奶茶。做了8個月他又關店了,因為“時間一長,人家都喝厭了”,而他的媽媽還為此貼進了一萬多的退休金。
後來,他去北京做餐飲,沒做多久,把媽媽向多家親戚借的12萬全虧光了。他也不知道女朋友要找什麼樣的。大學期間有過一場異地戀,但分手了。
相反地,他的表弟雖然只是高中畢業,靠自己經營著一家汽車美容院,給父母買了一百多平的房子。
這位媽媽說,我現在沒有底氣說兒子優秀了,覺得沒面子。兒子內疚地說,現在只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想讓媽媽那麼難過了。
這位兒子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他除了從小聽話,學習好外,在其他方面都十分欠缺。首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是什麼,大學裡學的是金融專業,出來找工作卻沒有明確的方向,跨行跨得離譜,人生沒有規劃,做事也沒有專注和深入堅持的品質。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方向,對生活沒有要求,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就會變得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02
固執的父母,孩子多半沒有出息,因為他們缺乏彈性和智慧
看到一位媽媽對15歲兒子的滿腹牢騷:
“遊戲你打吧孩子,媽媽不再嘮叨了,因為媽媽的嘮叨就是一堆廢話,還會引來你無盡的反感。
讓你玩手機,媽媽心裡難受,不讓你玩手機你會像發了瘋一樣對我咆哮。忠言逆耳都說盡了,可是你從來都沒有絲毫改變。
你今年十五歲了,我不願意打你,也不願意罵你,更不願意為了收你的手機再去外面找你。
從小到大,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老師的寒暑假補習班,一樣也沒讓你落下,可你在班裡的成績總是倒數。
除了語文偶爾能及格,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不及格,職教三百多分的錄取線,我現在都替你發愁了。我不會馬上讓你不上學,但是我又不知道我能讓你上什麼學。
雖然我心裡很失落,但是我還是會每天給你“念一遍經書”讓你知道讀書是為你好的,就是白扔錢我也會讓你上補習班,媽媽的付出一直都是心甘情願的。
我對你盡心盡力了,等你長大後明白了也不會埋怨我們吧?”
從這段話裡,我讀出了許多媽媽內心共同的感受。看到孩子成績倒數,卻停不下玩手機,媽媽的內心既焦急又擔心,更多的是無奈。
因為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開始厭煩媽媽的嘮叨。媽媽試圖收過兒子的手機,結果兒子離家出走了。
明知嘮叨沒用,還是忍不住嘮叨。明知補習也是白扔錢,還是依然要給兒子報各種補習班。
這是媽媽的一種固執。
這種固執是一種本能的無意識反應,讓媽媽自己不知不覺地深陷其中,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彈性和智慧。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種方式行不通,就需要換另外一種方式,而不是一直沿用這種無效的模式,那隻能重複過去的一次又一次失敗。
這種固執裡有媽媽潛意識裡未滿足的需求,促使她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這種無效的模式。
03
人生的失敗,源自於沒有覺察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許多制約,讓我們覺得人生處處不如意,總有一些障礙阻擋著我們,讓我們無法前行;想要改變現狀,常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一切,是因為我們沒有探索到生命能量被制約的源頭。在那裡,有一件件的未完成事件,促使我們一直去重複著過去的模式,直到那件事完成,才能安心地重新開啟另一件事。
很多人習慣於憑本能做事,失去了對自己的覺察。沒有覺察的人生,就是在不同的場景裡演著同一齣戲。每次的嘗試,實際上都已播種下了失敗的種子。
比如,第二位媽媽,無論怎樣,她都要固執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可結果孩子就是不學習,就是成績倒數。
看到孩子玩手機她就忍不住嘮叨和阻止,孩子卻越玩越兇,甚至為此離家出走。
比如,那個高材生兒子,無覺察地重複著一次次的人生清零,不僅沒有從經歷中得到成長,反而把路越走越窄。
總能聽到一些家長這樣問:
孩子為什麼都會這樣?小時候乖巧聽話,認真學習,依賴父母,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突然就變成了與父母對立的那一方?
他們不明白,正是因為小時候乖巧聽話,依賴父母,長大後才更容易出現問題。
那位失去人生方向的兒子,因為小時候太聽話,沒有培養出獨立的自我,長大後無法為自己負責。學習成績再好,又能怎樣呢?
每個人的人生是多樣性的,不是你考了前幾名才能過得好,因此,父母大可不必為孩子學習不好太過焦慮和執著。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壓力大,有一半因素是因為家長的焦慮和固執造成的。
孩子可以學習不好,但是一定要自我覺醒,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前提是,父母自己要先覺醒。
04
要求孩子聽話,是孩子自我覺醒的最大阻礙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線,孩子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但有些父母卻把自己變成了孩子人生的天花板,阻擋了孩子看向更高更遠的視線。
為什麼?
因為他們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懂事、乖,讓孩子依賴父母,按照父母的意願而活,失去了獨立自主性和自我成長的空間。
因此,父母要學會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這樣,孩子才能突破父母的侷限,獲得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有些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有著較高的成就,就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充分的自我成長空間,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懂事。
聽話的孩子缺乏自我,所以缺乏生命激情,他們的內心沒有自己的動力,所以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很難堅持。
家長一:
我女兒9歲,很乖,很懂事!成績不好,60-70這樣,我也沒給她很大的壓力。但孩子很懶,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卻不願意努力。
家長二:
我女兒11歲,外人眼裡很乖很懂事,智商不低但不自律,學習成績班級十名左右,就是很懶惰,學習生活都懶惰,做什麼事都不主動,安排她做才做,不叮囑的極少主動做的,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二、在孩子自己可以負責的能力範圍內,多給孩子生活中的自主選擇權,併為選擇的結果負責。
為選擇的結果負責,這個很重要。
很多頻繁跳槽的年輕人,往往是因為從小在他們需要對自己負責的時候,父母替他們承擔結果,而沒有讓他們自己負責,所以選擇了逃避。就像那位小夥子那樣。
習慣性選擇逃避,是因為之前父母為孩子開了很多逃避的後門。孩子不會游泳,換游泳池是沒有用的,所以,從現在起,父母要做的是關上這些後門,讓孩子學會自我成長。
一條一條地列出問題清單,一個一個地去尋找解決的方向,而不是籠統地說“你要負責”。
三、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孩子堅持,並幫助他們跨越過去。
有時孩子堅持不了,是因為在遇到困境時,父母支援不夠讓他以為處理不了,而選擇了逃避。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支援不是你去替他解決問題,而是陪著他一起去面對困難。
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開啟關懷通道,允許孩子委屈和示弱,用你的溫暖陪伴和耐心堅持來幫助他體驗完整的跨越過程。
孩子每一次完整過程的體驗,都會帶來新的成長感悟和內心力量,他們的人生也會因為少了許多未完成事件的制約,從而獲得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