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1~70軍 全集
侯晉中 2016-10-06 07:04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下發《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將全國各大戰略區部隊進行統一整編,規定軍的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解放軍陸續完成了70個軍的組建工作。
第一野戰軍:
共有十二個軍,分別是:
第1兵團下轄的第1、2、7軍;
第2兵團下轄的第3、4、6軍;
第22兵團(1949年12月新疆起義部隊改編而成)下轄的第5、9軍;
獨立第1、2、3軍;
直接下轄第8軍。
第二野戰軍:
共有十個軍,分別是:
第3兵團下轄的第10、11、12軍;
第4兵團下轄的第13、14、15軍;
第5兵團下轄的第16、17、18軍。
直接下轄第19軍。
第三野戰軍:
共有十六個軍,分別是:
第7兵團下轄的第21、22、23、35軍;
第8兵團下轄的第24、25、26、34軍;
第9兵團下轄的第20、27、30、33軍;
第10兵團下轄的第28、29、31、32軍。
第四野戰軍:
共有十九個軍,分別是:
第12兵團下轄的第40、45、46軍;
第13兵團下轄的第38、47、49軍;
第14兵團下轄的第39、41、42軍;
第15兵團下轄的第43、44、48軍;
第21兵團(1949年11月陳明仁起義部隊改編而成)下轄的第52、53軍。
直接下轄第50、51、54、55、58軍。
華北軍區野戰軍:
共有十三個軍,分別是:
第18兵團下轄的第60、61、62軍;
第19兵團下轄的第63、64、65軍;
第20兵團下轄的第66、67、68軍;
第23兵團(1949年9月綏遠起義部隊改編而成)下轄的第36、37軍。
直接下轄第69、70軍。
一、70個軍精簡整編裁減掃描
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2003年,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10次大裁軍,成建制裁減軍的建制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夕至1982年9月。這期間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7次大裁軍,共撤銷和改編了38個軍,其中15個軍被撤銷,23個軍被改編成軍兵種部隊和經濟建設部隊。此外,建國後,人民解放軍兵團建制全部取消,各軍直接隸屬大軍區領導。被撤銷的15個軍分別是:第8、17、18、22、45、48、52、53、61、62、58、70和西北獨立軍第1、2、3軍。
第二階段:1985年百萬大裁軍,共撤銷了8個軍。
第三階段:1997年50萬大裁軍,撤銷了2個軍。
第四階段:2003年20萬大裁軍,撤銷了4個軍。
新中國成立後的10次大裁軍,人民解放軍陸軍共撤銷了29個軍。推薦關注微信查詢“老兵微刊”
二、70個軍轉隸為軍兵種掃描
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是單一的陸軍,陸軍又以步兵為主,海軍、空軍和其他軍兵種部隊基本上是空白。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56年,人民解放軍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共建立了10個軍兵種領導機關。
1949年11月11日,成立空軍領導機關。6個軍改編成空軍:第11、15、25、33、49、51軍。
1950年4月14日,成立海軍領導機關。4個軍改編成海軍:第10、30、35、44軍。
1950年5月1日,成立軍委通訊部。
1950年8月,成立炮兵司令部。3個軍的部隊改編為炮兵:第3、4、7軍。
1950年9月,成立裝甲兵司令部。
1950年11月8日,成立公安部隊領導機關。3個軍改成公安部隊:第29、33、34軍。
1950年12月,成立防空軍司令部。
1950年12月,成立工程兵司令部。
1953年9月9日,成立鐵道兵領導機關。
1956年1月,成立防化學兵部。
至此,人民解放軍陸軍的軍兵種已基本上得到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70個軍的大變革正是為滿足這些軍兵種發展的需要。推薦關注微信查詢“老兵微刊”
三、70個軍支援經濟建設掃描
新中國建立後,我國的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70個軍中有7個軍改編成農建部隊、石油部隊和建築工程部隊。分別是:第2、5、6、9、19、36、37軍。
除了軍部撤銷外,解放軍還將大量成建制的作戰部隊集體轉業到地方從事經濟建設。
1952年初,當時的人民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作出了部隊集體轉業的決定。這一年有4個整師、11個整團,共46.5萬餘名官兵集體轉業,變成鐵路、水利、建築、林業和屯墾大軍。
1954年8月,王震率解放軍第1、22兵團集體轉業,組建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開發中國大西北。
1958年3月,中國為開墾荒地,發展國營農場,將5個預備師、2個預備醫院,共10萬官兵集體轉業,開赴密山墾區和合江墾區。
1960年2月,瀋陽、南京、濟南3個軍區的3萬官兵集體轉業,奔赴東北松遼平原,開發大慶油田。當時,轉業官兵佔油田職工總數的54%。
1962年至1964年,國務院抽調13萬基層軍官轉業充實到商業、糧食、供銷合作社,發展中國經濟。
1964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從部隊抽調5500多名軍官轉業,到工交、財貿、農林等部門工作。
截至1965年,共有55萬多名軍官被政府安置到地方參加經濟建設。
十年“文革”期間,有41萬轉業軍官被錯誤地按士兵作復員安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糾正“文革”期間的錯誤,政府竭盡全力將復員安置的41萬軍官改為轉業,恢復了地方幹部身份。
1981年,有8萬多名軍官轉業,被充實到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在這之後,更大的安置任務接踵而來。1982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撤銷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51萬官兵集體轉業到鐵道部和原配屬的國家各部委。
1982年以後,人民解放軍幹部轉業走上正軌,每年大約有4萬名幹部轉業到地方工作,再沒有出現過成建制的部隊集體轉業的情況。
四、70個軍保留部隊現狀掃描
2003年,人民解放軍進行第10次大裁軍,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時期陸軍的70個軍,在陸軍只保留了18個軍,並逐漸發展成為集團軍。
這18個軍中有當年第一野戰軍中的1個軍;第二野戰軍中的4個軍;第三野戰軍中的4個軍;第四野戰軍中的8個軍;華北軍區野戰軍中的1個軍。18個集團軍分佈在瀋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蘭州、成都7大軍區,成為解放軍陸軍的機動作戰部隊。
現役18個集團軍,分別為:第1、12、13、14、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軍。
陸軍中保留的18個軍發生了三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從騾馬化發展成摩托化和機械化。1985年,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機械化集團軍試點,目前全軍陸軍機械化部隊的數量已經超過半數。
第二個變化是由步兵軍轉變為多軍兵種合成的集團軍。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在提出人民解放軍裁軍百萬之前,就醞釀組建人民解放軍的集團軍。1980年3月,他在軍委常委擴大會上指出:要根據軍隊裝備不斷改進的情況,搞些合成軍、合成師,這樣便於合成訓練,便於指揮員熟悉特種兵的指揮,把平時訓練和戰時使用結合起來。這些問題都要當作制度問題、體制問題作進一步研究。接著,在一個未來作戰研討會上,鄧小平又指出:有的同志提出來,過去我們也設想過,比如一個軍,組成一個合成軍,有炮、有坦克、有導彈,炮包括防空的,實際上就是一個集團軍。不久,鄧小平提出可以先搞一些軍作試驗。1983年,中央軍委根據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轉變”的指示,經過反覆論證,於1984年4月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的集團軍。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人民解放軍以步兵為主體的陸軍軍全部改變成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在此之前,人民解放軍的步兵軍不包括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種,這些兵種都自成體系,戰時臨時配屬給步兵軍。目前人民解放軍陸軍的集團軍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航空兵等諸多軍兵種,集團軍編成內的各軍兵種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原陸軍軍,步兵不再是老大哥,專業兵種的數量超過了步兵,炮兵的數量居第一,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推薦關注微信查詢“老兵微刊”
第三個變化是隸屬部隊的編制變化。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關於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命令各野戰軍所轄縱隊改稱軍,當時軍的編制是軍、師、團、營、連、排、班的編制;現在部分集團軍改為軍、旅、營、連、排、班編制,作戰單元逐步小型化、合成化、模組化。在陸軍軍的變革中,不僅步兵的數量大大減少,騎兵、司號兵等不適應現代戰爭的兵種和專業被取消,偽裝部隊、特種偵察兵、氣象兵等新型兵種專業不斷產生。
人民解放軍陸軍由70軍演變成18個集團軍的最大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實現了人民解放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歷史性轉變。
第1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1949年2月改稱解放軍第1軍,轄第1(頭等主力師)、2(頭等主力師)、3師(賀炳炎任軍長,廖漢生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6月同第3軍合併為新的第1軍。2003年最終稱為第1集團軍,屬甲類。
第2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稱為第2軍,轄第4(頭等主力師)、5(主力師)、6師(王震任軍長兼政委)。1953年3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整編成南疆軍區,所屬部隊大都整編成新疆農業建設部隊。
第3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2兵團。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3軍,轄第7(頭等主力師)、8、9(主力師)師(第一任軍長為許光達,政委朱明)。1952年6月與第1軍合併,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西北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所屬部隊兩個師合編到第1軍,兩個師改編成炮兵和空軍。
第4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2兵團。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4軍,轄第10、11(後起之秀)、12師(王世泰任首任軍長,張仲良任政委)。1952年9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中央軍委城防高射炮兵學校,所屬部隊改編成炮兵和鐵路公安部隊。
第5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22兵團。
前身是新疆民族軍。1950年1月10日在伊寧改編為第5軍,轄第13、14、15師(法鐵伊·伊凡諾維奇·列斯肯任軍長,頓星雲任政委)。1954年10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新疆哈薩克自治區軍區,後改編成伊犁軍區,部隊改編為農建師。
第6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2兵團。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6軍,轄第16(主力師)、17(頭等主力師)、18師(羅元發任首任軍長,徐立清任政委)。1953年5月該軍番號撤銷,與西北軍區航空處合編成西北軍區空軍,所屬部隊改編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建部隊。
第7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7軍,轄第19(主力師)、20、21師(彭紹輝是首任軍長,孫志遠任代政委)。1951年10月5日該軍番號撤銷,軍部充實到第一高階步兵學校,部隊改編成炮兵和空軍。
第8軍:
屬第一野戰軍直接下轄。
前身是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1949年3月改稱第8軍(姚任軍長、王長江任副軍長),轄第22、23、24師。1949年5月29日該軍番號撤銷,軍部與綏蒙軍區合併為綏遠軍區。
第9軍:
屬第一野戰軍第22兵團。
由新疆起義國民黨軍整編第42師在1949年12月29日改編而成,轄第25、26、27師(趙錫光任軍長,張仲瀚任政委)。1952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改編成新疆農業建設兵團第7、8、9師。
第10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0軍,轄第28(主力師)、29(頭等主力師)、30師(杜義德任軍長,王維綱任政委)。1952年4月25該軍番號撤銷,軍部和一個師調歸海軍,其餘部隊改編為裝甲兵和調歸華北軍區。
董存瑞:第11縱隊(第11軍前身)32師96團2營6連2排6班班長
第11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1軍,轄第31(頭等主力師)、32(主力師)、33(主力師)師(曾紹山任軍長,鮑先志任政委)。1952年10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空軍第5軍,其182師改編為鐵道兵,32、33師分別調歸第16軍和第60軍。1969年以昆明軍區部隊重建第11軍,轄第31、32、33師。1985年再次被撤銷。
第十二軍31師向上甘嶺地區開進增援
第12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
前身是晉冀魯豫軍區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2軍,轄第34(主力師)、35(頭等主力師)、36(頭等主力師)師(王近山任軍長兼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12集團軍,屬乙類。
第13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所屬第10、13旅以及豫西軍區部分部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3軍,轄第37(頭等主力師)、38(主力師)、39師(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2003年最終稱為第13集團軍,屬甲類。
第14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所屬的第11、22旅以及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110師。1949年2月改編為第14軍,轄第40(頭等主力師)、41(主力師)、42師(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委)。2003年最終稱為第14集團軍,屬乙類。
15軍歡慶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第15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5軍,轄第43、44(主力師)、45(後起之秀)師(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61年3月改編成空降部隊第15軍。
第16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和豫皖蘇軍區獨立旅。1949年2月改編為第16軍,轄第46(頭等主力師)、47(主力師)、48師(軍長尹先炳,王輝球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16集團軍,屬乙類。
第17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
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1949年3月改編為第17軍,轄第49(主力師)、50、51師及1949年3月組建的補訓師(王秉璋任軍長,趙健民任政委)。1952年3月17日撤銷,所屬三個師分別改編為興仁軍分割槽、鎮遠軍分割槽和獨山軍分割槽。1968年8月26日武漢軍區部隊重建第17軍,轄第49、50、51師。1973年2月9日再次被撤銷。
1951年18軍進藏,西藏和平解放
第18軍:
屬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
前身是晉冀魯豫軍區所屬豫皖蘇軍區部隊和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20旅。1949年2月改編為第18軍,轄第52(頭等主力師)、53、54師(軍長張國華,譚冠三任政委)。1952年3月17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稱為西藏軍區。
第19軍:
屬第二野戰軍直接下轄。
前身是中原軍區所屬的陝南軍區。1949年5月改編為第19軍,轄第55(主力師)、57師(劉金軒任軍長,張邦英任政委)。1952年7月1日該軍撤銷,改編成陝西軍區,所屬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第57師改編成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其餘部隊番號撤銷。1969年以蘭州軍區部隊重建第19軍,轄第55、56、57師。1985年再次被撤銷。
第20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0軍,轄第58(頭等主力師)、59(主力師)、60(主力師)師(劉飛任軍長,陳時夫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0集團軍,屬乙類。
第21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1軍,轄第61(頭等主力師)、62(主力師)、63(主力師)師(滕海清任軍長,康志強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1集團軍,屬甲類。
第22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2軍,轄第64、65(頭等主力師)、66(主力師)師(孫繼先任軍長,丁秋生任政委)。1958年2月該軍被撤銷,與其他部隊合編為守備部隊。
第23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949年2月1日改稱第23軍,轄第67(主力師)、68(主力師)、69(頭等主力師)師(軍長陶勇,盧勝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改稱第23集團軍。2003年該軍被撤銷。
第24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稱為第24軍,轄第70(頭等主力師)、71(主力師)、72(主力師)師(王必成任軍長,廖海光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改稱第24集團軍。2003年該軍被撤銷。
第25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25軍,轄第73(主力師)、74(頭等主力師)、75師(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委)。1952年7月20日該軍番號撤銷,編為空軍,所屬部隊一個師調歸空軍,其餘調歸第23、20軍和江蘇軍區。
第26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1949年2月改稱為第26軍,轄第76(頭等主力師)、77(主力師)、78師(張仁初任軍長,王一平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6集團軍,屬乙類。
第27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7軍,轄第79(頭等主力師)、80(頭等主力師)、81(主力師)師(聶鳳智任軍長,劉浩天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7集團軍,屬甲類。
第28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1949年2月改為第28軍,轄第82(頭等主力師)、83(主力師)、84師(朱紹清任軍長,陳美藻任政委)。1985年改稱第28集團軍。1998年該軍被撤銷。
第29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1949年2月改為第29軍。轄第85(主力師)、86、87師(胡炳雲任軍長,張藩任政委)。1950年11月18日該軍番號被撤銷,被改編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所屬一個師調歸軍委空軍,其餘調歸福建軍區。1969年以福州軍區部隊重建第29軍,轄第85、86、87師。1985年再次被撤銷。
第30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1949年2月改為第30軍,轄第88、89(主力師)、90師(謝振華任軍長,李幹輝任政委)。1950年1月16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海軍,所屬部隊分別調歸第20、26、27軍。
第31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31軍,轄第91(後起之秀)、92(主力師)、93(主力師)師(周志堅任軍長,陳華堂任政委)。2003年最終稱為第31集團軍,屬乙類。
第32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
前身是山東軍區所屬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新編第5、6師。1949年2月改編為第32軍。轄第94、95、96師(譚希林任軍長,彭林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
第33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
前身是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和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59軍。1949年2月改編為第33軍。轄第97、98、99師(張克俠任軍長,韓念龍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3個師改編成公安師。
第34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
由華東軍區所屬江淮軍區部分部隊和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77軍第132師合編而成。1949年2月改編為第34軍,轄第100、101、102師(首任軍長何基灃,趙啟民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軍機關一部組建華東軍區航空處,另一部和部分部隊改編為華東公安部隊。
1949年4月23日,35軍將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
第35軍:
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
由魯中南縱隊和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96軍合編而成。1949年2月改編為第35軍,轄第103、104、105師(軍長吳化文,何克希任政委)。1950年1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及軍屬炮兵團改編成華東海軍,所屬三個師分別改編成紹興軍分割槽和杭州警備區。
第36軍:
屬華北軍區第23兵團。
前身是國民黨軍第111軍。1949年12月改編為第36軍,轄第106、107、108師及暫編騎兵旅(劉萬春任軍長,康健民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2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建築工程部隊,部分部隊歸兵團直接領導。
第37軍:
屬華北軍區第23兵團。
前身是國民黨西北新編獨7師等部。1949年12月編為第37軍,轄第109、110、111師及暫編騎軍旅(張世珍任軍長,帥榮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2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建築工程部隊,部分部隊歸兵團直接領導。
38軍萬歲軍
第38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1948年11月改稱第38軍,轄第112(頭等主力師)、113(頭等主力師)、114(主力師)、151師(軍長李天佑,政委梁必業)。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38集團軍,屬甲類。
第39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1948年11月改稱第39軍,轄第115(頭等主力師)、116(頭等主力師)、117(主力師)、152師(軍長劉震,吳法憲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39集團軍,屬甲類。
第40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1948年11月編為第40軍。轄第118(頭等主力師)、119(頭等主力師)、120(主力師)、153師(軍長韓先楚,政委羅舜初)。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40集團軍,屬乙類。
第41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第41軍,轄第121(頭等主力師)、122(主力師)、123(頭等主力師)、154師(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2003年最終稱為第41集團軍,屬甲類。
第42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1948年11月1日改編為第42軍,轄第124(後起之秀)、125、126(主力師)、155師(萬毅任軍長,劉興元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42集團軍,屬乙類。
1950年43軍與40軍渡海解放海南島
第43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3軍,轄第127(頭等主力師)、128(頭等主力師)、129(主力師)、156師(洪學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委)。1961年8月該軍被撤銷。1968年9月重建第43軍,轄第127、128、220師。1985年10月再次被撤銷。
第44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4軍,轄第130(頭等主力師)、131(主力師)、132(主力師)、157師(軍長鄧華,吳富善任政委)。1952年10月該軍番號撤銷,軍機關併入中南軍區海軍機關,131師調歸海軍青島基地,其他兩個師分別調歸第54、43軍。
第45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5軍,轄第133(主力師)、134(主力師)、135(後起之秀)、158師(軍長黃永勝,政委邱會作)。1952年10月該軍番號撤銷,與第44軍合編為第54軍。
第46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6軍,轄第136(主力師)、137(主力師)、138(主力師)、159師(軍長詹才芳,李中權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被撤銷。
第47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1948年11月1日改編為第47軍。轄第139(頭等主力師)、140(主力師)、141(主力師)、160師(梁興初任首任軍長,周赤萍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47集團軍,屬乙類。
第48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
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8軍,轄第142(主力師)、143、144、161師(賀晉年任軍長,陳仁麒任政委)。1952年3月15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第21兵團兵團部,所屬部隊改編成公安部隊和工程部隊。
第49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
前身是東北軍區第12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9軍,轄第145(後起之秀)、146、147、162師(鍾偉任軍長,袁昇平任政委)。1952年1月8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為空3軍軍部,所屬部隊改編為公安部隊和轉隸其他部隊。
第50軍:
屬第四野戰軍直接下轄。
由原國民黨軍第60軍起義後改編。1949年1月2日改編為第50軍,轄第148、149、150、167師(曾澤生任軍長,徐文烈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10月該軍被撤銷。
第51軍:
屬第四野戰軍直接下轄。
由武漢以南賀勝橋、金口起義國民黨軍第19兵團改編。1949年7月改編為第51軍,轄第211、212師(張珍任軍長,楊春圃任政委)。1950年9月24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中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合併。
第52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21兵團。
由在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一部改編而成。1949年11月改編為第52軍,轄第214、215、216師(王勁修兼任軍長,楊樹根任政委)。1951年9月2日該軍軍部和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第21兵團直轄。
第53軍:
屬第四野戰軍第21兵團。
由在長沙起義的國民黨保安部隊為基礎改編而成。1949年11月改編為第53軍,轄第217、218、219師(彭傑如任軍長,王振乾任政委)。1951年9月該軍軍部撤銷,所屬部隊歸第21兵團直轄。
第54軍:
屬第四野戰軍直接下轄。
由原第45軍和原第44軍各一部合編組成。1952年10月改編為第54軍。轄第130、134、135師(丁盛任軍長,謝明擔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54集團軍,屬甲類。
第55軍:
屬第四野戰軍直接下轄。
前身是第48軍軍部及144師和第49軍145師、第21兵團215、219師等部。1952年10月改編為第55軍,轄第144、215、219師(陳明仁任軍長,王振乾任政委)。1985年10月31日該軍番號被撤銷。
第56軍:
該番號未使用。
第57軍:
該番號未使用。
第58軍:
屬第四野戰軍直接下轄。
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及其改編的桐柏軍區。1949年2月改編為第58軍,轄第172、173、174師(孔慶德任軍長,方正平任政委)。1949年9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機關與河南軍區機關合並,所屬部隊調歸河南軍區和湖北軍區。
第59軍:
該番號未使用。
第60軍:
屬華北軍區第18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8縱隊。1949年2月1日改編為第60軍,轄第178、179(頭等主力師)、180師(王新亭任軍長兼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番號被撤銷。
第61軍:
屬華北軍區第18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13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1軍,轄第181(頭等主力師)、182、183師(韋傑任軍長,徐子榮任政委)。1952年7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歸第60軍和川北軍區。
第62軍:
屬華北軍區第18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15縱隊。1949年2月1日改編為第62軍,轄第184(主力師)、185、186師(劉忠任軍長,袁子欽任政委)。1952年7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西康軍區,所屬部隊改編成公安部隊和西南軍區部隊。
第63軍:
屬華北軍區第19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3軍,轄第187(主力師)、188(頭等主力師)、189(頭等主力師)師(鄭維山任軍長,王宗槐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該軍被撤銷。
第64軍:
屬華北軍區第19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4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4軍,轄第190(頭等主力師)、191(頭等主力師)、192(主力師)師(曾思玉任軍長,王昭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98年該軍被撤銷。
第65軍:
屬華北軍區第19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8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5軍,轄第193(頭等主力師)、194(主力師)、195師(邱蔚任軍長,王道邦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65集團軍,屬乙類。
第66軍:
屬華北軍區第20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1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6軍,轄第196(主力師)、197(主力師)、198(後起之秀)師及獨立第55師(軍長肖新槐,王紫峰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被撤銷。
第67軍:
屬華北軍區第20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67軍,轄第199(頭等主力師)、200(主力師)、201師及獨立第53師(韓偉任軍長,曠伏兆任政委)。1998年該軍被撤銷。
68軍203師奇襲白虎團,取得戰利品:白虎團旗
第68軍:
屬華北軍區第20兵團。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8軍,轄第202、203(後起之秀)、204(主力師)師及獨立第25師(文年生任軍長,向仲華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番號被撤銷。
第69軍:
屬華北軍區直接下轄。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7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9軍,轄第205、206、207師(周彪任副軍長,漆遠渥任副政委)。1949年5月該軍的番號撤銷。
第70軍:
屬華北軍區直接下轄。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14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70軍,轄第209、210師(政委甘渭漢,石志本任副軍長)。1949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歸第67軍和華北軍區。
西北軍區獨立第1軍:
屬第一野戰軍直接下轄。
由甘肅岷縣起義的國民黨軍甘肅省保安部隊一部和國民黨軍第120軍一部在1949年9月改編而成(周祥初任軍長,張希英任參謀長)。1949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縮編為獨立1師,所屬部隊調歸第62軍指揮。
西北軍區獨立第2軍:
屬第一野戰軍直接下轄。
由寧夏中衛地區起義的國民黨第81軍在1949年12月改編而成(馬靖任首任軍長,甄華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歸寧夏軍區。
西北軍區獨立第3軍:
屬第一野戰軍直接下轄。
由甘肅武都地區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9軍在1949年12月改編而成(蔣漢誠任軍長,黃忠學任政委)。1950年9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編入西北軍區所屬部隊。
補充:
番號沿用(師):1-55、57-167、172-174、178-207、209-212、214-220。
56師:1969年組建第19軍時新建番號。
168師:1949年5月由華北野戰軍熱河軍區第20軍分割槽組建168師,屬遼西軍區。
169師:1949年5月組建,屬遼東軍區。
170師:1949年4月組建,屬遼西軍區。
171師:1949年4月組建,屬遼東軍區。
175師:此番號未使用。
176師:同上。
177師:同上。
208師:1949年5月,由第四野戰軍165師改為平津衛戍司令部獨立步兵208師。
213師:此番號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