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臭寶兒媽#
“現在孩子的嘴巴真是太厲害了,你說一句,她叭叭叭不停,一點都不好管”。每次樓下和小朋友們玩,時常聽到家長的感嘆。現在的小孩子接收資訊早,思想也比我們小時候要成熟一些。到了四歲以後,都形成了一套自我思維。當你說一句,你家孩子能夠條理清楚地“狡辯”,恭喜你孩子教得很好哦~。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當然這個尺度很難去把握,當你無理也要辯三分,態度還極其囂張,憤怒之火噌噌就往上冒,頭髮都要冒煙了。可是又一時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實在感覺憋屈。可能就只剩下一句:你聽我的就對了,我都是為你好,也不會害你。孩子也會覺得很委屈,怎麼都是你對,我就一點自由都沒有嗎?我要自由!!!美好的一天就此破壞。
老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小時候,基本都是在這種理念下成長起來的,沒有狡辯的機會。不聽就打。等我們做了父母,受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是刻在骨子裡面的。我們也清楚現在提倡科學教育,應該尊重孩子的思想,必須從惟家長命是從,不允許爭辯的單向說教模式向善於雙向交流的方式轉變。改變粗暴教育,形成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規範。
“媽媽,你這樣不講理,我為什麼只能週末玩遊戲,週一到週五就不行。”7歲的大妞大聲說,“我有玩遊戲的自由”,聽到這個我非常惱火。一是因為她要玩遊戲,一是對我說話的態度。這哪裡求我讓我給她玩遊戲啊。越來越沒大沒小了,這樣和我說話。小時候要是我和我媽這樣說的話屁股早開花了。真是慣的!“我說不行就不行,週一到週五是學習時間,天天都想著玩遊戲,還有心思上課嗎?”我拿起平板電腦就刪除了遊戲軟體。對著她怒斥:“你有玩遊戲的自由,但是規則就是規則,你必須遵守,我是媽媽,你就得聽我的”。大妞“啊”的就開始哭了,扯著嗓子撕心裂肺哭,“你把我最喜歡的遊戲刪除了,我討厭你”聽到這樣哭,我覺得腦仁都一跳一跳地疼。看她這樣我就更生氣了,“啪啪”打了兩下她的屁股。“你打我,你不愛我了”我“啪”的關上臥室門就出去,不理她。看我出去,她就哭得更厲害了。哭了有10分鐘看我不理她,跑到客廳裡面抱著我開始抽噎,我這時候也冷靜下來了。看她眼淚鼻子一把的,也有點心疼。也開始反思,有啥不能好好說的呢,還打了她。就是因為她和我爭辯,不服從管教?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就陪她躺下,為今天的以“權”壓人,向大妞道歉。大妞撅著嘴偏過頭想了一會說,“沒事,媽媽。我原諒你了”。
“你太棒了寶貝,我鄭重向你道歉。媽媽不該著急的,更不該打你”。聽我說完,大妞鑽到我懷裡,悶悶地說,“那我也向你道歉,我不該那樣的口氣對你說話”。
“嗯,我們下次都注意”。
關於遊戲的問題,我們也重新進行了討論。她表示不會因為遊戲影響自己作業,我也傳達了學生的最重要任務是學習,遊戲是娛樂休閒的工具的觀點。我們彼此說服,相互妥協。我對的論點也表達了肯定。她很開心地笑了。最後一致決定,週一到週四不玩遊戲,週五做完作業可以玩,週末在限定時間內遊戲,每次不超過20分鐘。
其實,爭辯就是各抒己見,相互說服的一個過程。有利於親子思想的溝通交融,從而化解矛盾,達成共識。
透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在爭辯過程中孩子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信、自強,也是他心理的一種宣洩。心理學家認為,爭辯能夠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爭辯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得想法得到表達,知道怎樣傳達自己得意志,爭辯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得路。辯論的勝利會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聰明的父母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是一視同仁,溝通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把孩子作為一種獨立的個體,非自己的附屬品。不會把這種爭辯看作不敬,而是一種自我意志的表達。
透過一些觀察也會發現,與家長的爭辯是發生在孩子最認真,最高興的時候。只有家庭關係和諧時才會發生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在爭辯中我們也不怕丟了面子,也不要擔心因此會對我們產生不尊重,他們也是講道理的。透過這種爭辯,孩子也會認為父母開明,講道理,也會願意和你溝通,也會更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長,而不是“暗度陳倉”。會從心底認同、信賴你。透過爭辯也會變得更加自信。道理都說明白了,辨清楚了,他也更願意去遵守規則,做事也會更加地認真。不是嗎?
#大家好,我是擁有兩個孩子的臭寶兒媽。在孩子教育路上磕磕絆絆探索前行中,希望我的寶貝可以擁有自信樂觀的性格,也希望可以認識更多的家長,多多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
期待留言交流,碰撞良好教育的火花[啤酒][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