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快樂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快樂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那如果我們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應該如何療愈自己呢?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說到,我們生長在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裡面,那我們就會變為有毒的孩子,這裡的有毒指的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環境,導致我們的身心不能快樂的成長,童年生活過得不快樂。那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有哪些呢?下面我們用其中三點來分析,你就明白了。
一.“他們當時不過是想幫我”
小時的候我比較調皮,有時候妹妹搶我的玩具,我又搶回來,然後妹妹就哭,還並且告狀是我搶她玩具還打她,理所當然我就被罵甚至被打。直到現在我一度認為媽媽打我是愛我,是為我好,可我心裡的委屈卻一點也沒減輕。
二.“你不是故意的,不等於你沒有傷害我”
我有個同學從小媽媽就不在了,爸爸對他不管不顧,大多數時候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他的姐姐只比他大一歲,很多時候他都是在照顧姐姐。爺爺奶奶要去幹農活,也不怎麼有時間照顧他們,很多時候他是既當媽又當爹。因此他比同齡人要成熟很多,也無法享受快樂的童年。如果有不快樂的童年,那我們應該如何去療愈呢?我們首先要去面對現實,父母讓我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我們可以把這些責任還回去,即使雙親不在了,我們也要承認父母曾經傷害過我們,讓我們揹負不該揹負的責任。儘管他們也不是故意的。但這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抱怨父母。這是真實,當我們去面對這個事時,我們就釋懷了。
三“為什麼不能讓我過自己的生活?”
認識一個叫小晴的妹妹,她中專畢業以後就想去學幼兒教育。無奈成績不理想,考不上幼兒教育,只能選會計專業。當他跟媽媽講起這個事情時,媽媽說,“你數學成績都不好,選什麼會計專業?你會算賬嗎?”小晴也不知道要選什麼專業,他媽媽嫌這個專業不好,那個專業不好,一直拖著後面開學了也沒定奪,於是就一直待在家裡面。
其實不管我們曾經受過什麼樣的傷害,我們要勇於面對。我們可以跟父母溝通,我們長大了有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自己做主,讓父母放手。再者我們是要去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因為這一切我們才會更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