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他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的心發生共鳴,我們自身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那麼怎樣去對準這個音調?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走近學生,用如春風化雨般的語言和他們交流,去叩啟他們心靈的大門。孩子心靈的大門一旦叩開了,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裡找到答案。
走進孩子的心靈,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靈之音。有這樣一個故事:某校一個小學生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老師為此找其母親談話。母親知道後,沒有打罵孩子。在臨睡覺前,他問兒子:“告訴我,為什麼你那麼早出去,卻總遲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見母親沒有責怪的意思,就說:“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母親聽後哭了,第二天一早,母親就跟兒子一起去了河邊看日出。面對眼前的景色,她感慨萬分:“真是太美了,兒子,你真棒!”這一天,兒子沒有遲到。放學回家,兒子發現書桌上放著一塊精緻的手錶,下面壓著一張紙條:“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
文中的母親懂得愛。愛孩子沒有粗暴的責問,無情的懲罰,而是選擇了傾聽。傾聽之中,融入了對孩子的愛、寬容、耐心和激勵。
反思我們的教學,很容易找到能說會道的教師,但很難找到善於傾聽的教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教師能否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能否用心聆聽學生的心聲,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過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對話、雙向交流的過程。為實現平等對話,教師必須認真傾聽學生說話,並且在傾聽中樹立這樣的信念: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每個孩子都有被尊重和信賴的需要。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學生才能更加信任老師,達到和老師以心換心,以師為友的程度。
走進孩子的心靈,我們要注意從語言上呵護孩子。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個樵夫救了一隻小熊,母熊對他感激不盡。有一天,母熊特意安排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款待他。翌日早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滿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雖怏怏不快,但嘴上卻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一下吧。”樵夫照他的話做了。若干年後,樵夫又遇到母熊,問它頭上的傷好了沒有。母熊說:“你砍的那一斧頭,當時痛了一陣子,傷口癒合後,我就忘了,不過,你那次說的話,我卻一輩子也忘不了。”由此可見,語言傷害有時超過肉體傷害,因為它刺傷的是心,是靈魂。
這個故事能否用來檢測我們的教育呢?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是否有類似的語言傷害呢?學生在做錯題、檢測不好、犯錯誤時,我們做老師的在做工作時是否注意到了心平氣和呢?這是我們萬不可使用侮辱性的語言批評學生。否則,老師一句過激的話,會像利劍一樣刺痛學生的心,會傷害學生的自尊,甚至會毀了一個學生。
走進孩子的心靈,教師要學會附耳細說。韓國有一個官員黃喜,有一次微服私訪路過田間,看到一個農夫駕著兩頭牛耕地,就大聲問:“你這兩頭牛哪個更棒?”農夫看著他一言不發,等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夫附到黃喜的耳邊小聲說:“邊上的那頭牛更好。”黃喜很奇怪,問:“你幹嗎用那麼小的聲音說話?”農夫道:牛雖是畜類,心卻和人是一樣的,如果我大聲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他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裡分辨出我對他們的評價,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裡會難過……”
一位農夫,對待一頭牛,尚知講究方式、方法,不妄加評論,唯恐傷了他的心,令他難堪、難過。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如何尊重孩子時說:“教師的最細緻、最艱鉅的任務之一,就是愛護並發展孩子的自尊感;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學生的心靈。”我們有的教師對於一個天真單純的孩子,偶爾有點過失,便耿耿於懷,還要當著同學的面追問、訓斥,無視孩子的自尊心。難道我們還不如一個農夫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這位農夫,對偶爾有過失的學生,講究點方式、方法,注意維護一下學生的自尊?
另外,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要有寬闊的胸懷、廣漠的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投入感情,投入愛。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能讓老師們在愛的基礎上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能讓老師們走進學生的心靈,在那廣闊而迷人的新天地裡探求教育的根源,發現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