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以下為粉絲問答,分享與你。
問:老師您好!請問:一、為什麼父母愛雞娃,尤其是當媽的愛雞娃,好像在激自己,好像自己的娃就是個天才,不雞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祖宗,這是為什麼?二、孩子(才能)基本上天生的,後天培養起不了根本作用,比如牛頓,冼星海,莫言等;三、我兒子初中,語文英語沒有補過課,但是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數理化成績中上,無論怎麼補都很難提高,何解?他是否學文科好?謝謝。
答:首先我要跟你說,雞娃是短期的手段,而成才是長期的目標。在為了高考衝刺的時候可以雞一下娃,但同時不能忘了這孩子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點特別重要,所以要先提出來。
接著回答你的疑問。“雞娃”是指的是父母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讀好書、考出好成績,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讓孩子去拼搏的行為。與此相對的是普通孩子,也叫“普娃”。還有升級版“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種類也很多,例如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
當前的問題是教育內卷和雞娃大戰,舉全家之力,將資源和關注傾注到一個孩子身上,而忽視了孩子成長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大家被手段綁架忘了目的,忘了教育的初心是什麼。
熱播劇《小捨得》更是借演員之口,道出全民教育焦慮,“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擾在於,將來我們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們畢業的那些院校。孩子長大後,收入不如我們,職位也沒有我們高,這或許是我們必須學著接受的事實。”
說白了,就是怕我們的下一代階層下滑。階層晉升的社會通道板結化,可下滑的通道永遠是開啟著的。
可問題是,一路升級打怪式的應試教育並不能保證你家雞娃的成功,更不一定保證成才了。
為什麼?考試的能力不代表生存的能力,更不代表創新的能力。未來大機構大公司考察一個求職者的是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能升級打怪只能證明你會學習,能吃苦和扛壓,未來能加班罷了。而這,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誤入歧途的。因為機器人比你還能加班,還從不抱怨呢。
我的微博釋出過@肖鋒:楊先生100歲了[蛋糕]。除了諾獎外,他創了多個記錄。但這位學長給我最有教誨的是這句話:教育就是發現偏好,培養偏好,發展偏好(幸運的話就把它變成飯碗)。
這條微博廣為傳播,說明楊先生的觀點被廣泛認可。這個世界上只有某些事對你最有價值或讓你最有價值,其他都是扯淡,或頂多是敲門磚(比如高考)。
最後那句“幸運的話就把它變成飯碗”是我自己加的,楊先生只大致說了前面的話,我提煉成三個短語。這一段話後來被得到的羅胖引用了,引發粉絲強烈反響。“用體育來打個比方吧,20%的詹姆斯,20%的梅西,20%布雷迪,20%費德勒,20%張繼科,這樣的全面發展有意義嗎?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做一個100%的C羅吧?”“全面發展指的是不要有短板,而不是各方面齊頭並進。發展偏好指的是發展特長,而不是專攻一項不及其餘。”
其實,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教育理念落後,其實是現行的應試教育內捲了。
“雙減”像止痛藥,暫緩了教育內卷壓力的疼痛,但壓力還在。什麼壓力?升學的壓力呀!
再說一遍,這個世界上只有某些事對你最有價值或讓你最有價值,其他都是扯淡,或頂多是敲門磚(比如高考)。請家長務必明白這一點。
雞娃是暫時的手段,成才是一生的目的。
怎麼成長呢,這可是一生的課題,需要明確方向,與雞娃結成團隊關係,一步步逼近目標。
就你提出的疑問,個人當然有天賦,天賦不需要強化只需要給予寬鬆的環境。鋼琴大師不是重複磨鍊出來的,反覆彈奏只會強化匠氣而不會造就大師,造就大師的是開闊眼界,多多見識與體驗,將這些融入音樂中。這樣,一首曲子中才能彈出跌宕起伏,山高水長。
文科強就讓雞娃開闊眼界,引導他多讀有趣有緣的書;理科弱就要補短板,畢竟要應付高考。考完後趕緊追尋內心的目標,渡船為渡人所設,一旦上岸就要丟下船隻直奔初心了。
簡單講,文科要開眼界,理科要補短板,但更重要的是,你發現雞娃的人生方向和個人偏好了嗎?在其中再找到一個飯碗。
好,歡迎大家到微博@肖鋒,功夫財經APP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