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號子誕生於武陵山區
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區
是我國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區
豐富的歷史文明和獨特的民族文化
奠定了民歌豐厚的土壤
湘西的“馬桑樹兒搭燈臺”
鄂西的“龍船調”“黃四姐”
渝東南地區的“太陽出來喜洋洋”、“黃楊扁擔”、“木葉情歌”
等一大批優秀民歌便蘊育於此
並蜚聲海內外
她的誕生地重慶市黔江區鵝池鎮南溪村
淵源要追溯到唐朝
它的雛形是土家族農民
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
涉及土家族歷史、地理、民間傳說
傳達出許多古老的歷史文化資訊
它是土家族音樂文化的遺存
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同時又能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藝術特點
南溪號子的主要特點為
一人領唱,兩人扮尖聲,數人幫腔
從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應和
在天野之間蕩氣迴腸的天籟之聲
2006年
南溪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溪村有著“十對男女九對歌,十首山歌九情歌”的說法
南溪號子的歌詞多屬即興創作
無伴奏樂器,多以情歌為主
靠口頭傳唱得以世代相傳
沒有文字記錄,愛唱山歌的人
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唱什麼
往往是一首山歌開始由一個人唱
大家喜歡自然就會在人群中傳唱
發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農村集體化、公社化時期坡上幹活的人唱起號子兩岸應和,聲調宏壯那時是南溪號子的鼎盛時期
我自深谷溪流來
“鷺鷥死在田坎上,白鶴攏來哭一場,雖說不是同林鳥,大家都是‘打魚郎’……”
說起吼號子,老人頗有些興奮,“那是祖輩上傳下來的東西,個把人不能吼,要人多才得行。一人領,多人和,幹起活路來才解乏鼓勁。”
不攀高雅天成趣
58歲的楊正澤,在演唱隊伍裡算年輕的,說起號子的曲調如數家珍:喇叭號
南溪號子、大板腔、九道拐、南河號、三臺聲、打鬧臺……從內容上看,除了從勞動、生活中積聚了土家人的情感智慧和幽默樂觀天性,還涉及不少歷史、地理和土家民俗文化,民間傳說的內容。
“南溪山高兩面坡,男女老少愛唱歌,沿河兩岸號子起,‘炸’斷悠悠南溪河……”61歲的胡興澤和64歲的阮中英老人說起號子中的情歌,更是興致盎然:
“太陽出來曬白巖,情妹出來‘曬呵咳’(呵欠);
情妹‘呵咳’我不愛,我愛阿妹好人才……”
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給記者數說起動人的歌詞。如《六月薅草》的對唱:
(男):六月太陽像把火,你把涼帽借給我。
南溪號子
(女):你要涼帽你拿去,六月太陽不曬我。
(男):薅草鋤頭把把長,麥根草帽遮太陽。
(女):只要你心合我意,我來薅草你歇涼……
正是這些動人的歌調,陪伴著這些土家老人的記憶,呵護著他們的滄桑人生。
風流哪堪“風流”破
楊再方老人說,他10來歲上坡幹活時,就開始吼號子了。號子不要人教,只要融入勞動人群,就會情不自禁,口口相傳,宣而洩之。
馮廣香現在經常扮“領腔”,她說小時候就愛唱,特別喜歡號子,但爺爺奶奶不准她學,按土家人的規矩,女人未出嫁前不許去吼號子。於是她悄悄跟著大人哼,幾十年下來,也積累了一肚子號子。她說她的感情離不開號子,她的文化也是號子教的,例如號子中的民俗地理常識:
問一聲,踩倒鋤頭向根生,鋼鐵出於哪州縣?鐵匠生於哪州人?
唱一聲,我來幫你說原由,鋼鐵出於青州縣,鐵匠出於柳州人。
又如:
酉陽(古時酉陽南溪轄)有個十字街,
南溪有個歇馬臺,
只說酉陽修得好,
沒得南溪情妹乖。
但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文革時期”,南溪號子便陡遭厄運。李元碧老太回憶說,那時候號子被說成是黃色“風流歌”,學校衝出來的紅衛兵到處破四舊,公社、大隊都層層嚴令不準再唱號子。楊再方、胡安祿老人說,他們都親眼看見唱號子的人被揪到公社去挨鬥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何時溪流載歌來
幾位老人說起近年南溪號子的命運,不禁憂喜參半。
他們說,這些年鵝溪鎮和南溪村的變化太大了。村寨早已通電通話,電視和行動電話也覆蓋全村。但隨著土地下放到戶,集體勞動形式基本結束,特別近年青壯年大量赴外打工,號子實質上已無發展,逐趨衰落。不過進入本世紀後,號子的特殊魅力仍被政府關注,區、鎮的文化專幹專門來收集、組織演唱過號子。南溪號子也多次參加區縣的文藝匯演,老人中也有幾位獲得過歌王、歌師傅的稱號。
保護措施
對南溪號子曲目在整理、收集的基礎上結集出版中小學民歌教材,擴大南溪號子的影響;
在鵝池鎮、南溪村的中小學成立南溪民歌演唱隊,由民間號子手和文化專幹傳授號子唱法,培養青少年對號子的興趣;
黔江區政府定期舉辦民歌比賽,促進南溪號子的傳承和發展。
南溪號子走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