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
一個52歲的半老頭晚年得子,得到卻是一個被街坊鄰居公認為痴呆的兒子。在所有人感到遺憾並表示同情的時候,老卡爾並沒有沮喪。他用整個心靈去澆灌他的孩子,得到的是那我們瞠目結舌的收穫:小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8.9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神童們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授學,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
這個真實的、令人驚歎不已的故事發生在距今200多年前的德國小鎮,發生在一個清貧的鄉村牧師家庭裡。老卡爾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培訓,沒有特殊的教育理念,更沒有聘請過一分鐘家庭教師。就是憑著一個父親對孩子執著的信念,鑄就了這麼一個天才的誕生。捕捉老卡爾的成功之處,輔之我們的教育教學,我談以下三點感悟。
一。堅守一種信念
老年得子,原本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當一個痴呆兒子誕生時,面對親戚朋友的安慰和同情,老卡爾說:我很悲傷,但是我不會絕望。上帝怎樣安排我的孩子誰都無能為力,但我卻要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短暫的悲傷後,他便開始了堅守對小卡爾的一種信念:我一定要儘可能開發他所有的潛力,我相信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老卡爾說到做到。從小卡爾出生第3天起,他就開始為小卡爾精心挑選食物,經常抱這孩子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他透過為孩子朗誦詩歌、唱德國民歌來訓練小卡爾的聽覺,用鮮豔奪目的布制小貓、小狗、小鹿來刺激小卡爾的視覺,買來五顏六色的美麗小球和木片和小卡爾做各種遊戲來開啟小卡爾的智力。出生15天就向小卡爾灌輸各類詞彙,一歲時給小卡爾每天講幾個故事,6歲時開始教小卡爾學習法語、義大利語……老卡爾為孩子的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把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留給了孩子,他是用實際行動去詮釋了什麼是父愛。於是我不由的想到我們老師,師愛也是一種把全部心靈和才智獻給孩子的愛。這種愛是深沉的,它蘊含在為所有學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使學生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覺得這種愛的真誠。但,愛是不容易的,教師不僅要愛“金鳳凰”而且要更愛“醜小鴨”,我們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的過失,用期待的心靈去對待他們的每一步進步,用欣賞的目光關注他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讚許他們的每一份成就。這樣,知識的傳播借愛的力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心靈的塑造借愛的感染會水到渠成。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相信“天生他才必有用”。
二。追求一種境界
老卡爾的執著固然值得尊敬,更可貴的是他對最優教育方法的不懈追求。為讓小卡爾更好的掌握各種知識,培養小卡爾的各種能力,老卡爾可謂是煞費苦心。他總會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遊戲或方法來開發小卡爾的智力。如在開發小卡爾記憶力、觀察力時,他在水果盤放各種水果,然後讓小卡爾閉上眼睛,一起玩“什麼不見了”和“什麼進來了”的遊戲,把《聖經》中故事編成紙牌用遊戲的方式教。在發展小卡爾想象力、創造力時,老卡爾在給孩子講故事講到精彩部分打住,鼓勵孩子去想象創造,和小卡爾各交一個想象的朋友—內裡和魯西,父子倆單獨在一起時就請出兩個想象的朋友一起玩,盡情發揮各自的想象空間。編故事、編歌謠、編謎語、編動作、挖溝渠、搭房子、做園藝,只要老卡爾想得到的教育方式他全部付諸實踐。老卡爾說:只要能滿足兒子的求知慾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我決不惜體力、腦力和金錢。如今,創新教育已成為當前社會的共識,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其中教學方法是橋樑和紐帶。要實現教學方法的最最佳化,首先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再則我們要創新教學方法。當然,要改良我們的教學設計、方法,就必須要我們經歷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反覆打磨的過程。一旦我們教師創新教學設計、最佳化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那麼最終學生的創新潛能也會被得到有效的開發,我們追求的理想結果也就會水到渠成了。
三。收穫一種思想
老卡爾如此精心培養他的孩子,但他沒有半點的功利色彩。當他的孩子取得超過同齡人幾倍的成就時,面對來自國王、公爵以及社會各界對他們父子倆讚許聲,老卡爾沒有半點驕傲,他一方面禁止任何人當面表揚小卡爾,另一方面教育小卡爾:“被人中傷而悲觀的人固然愚蠢,但稍受表揚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老卡爾自身也沒有半點沾沾自喜,也只是一再對所有幫助過他和小卡爾的人表示感謝。老卡爾的思想精髓無外乎“淡泊”二字,他說:“我只是想把兒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僅有的一點智慧,盡力把他培養成健全的、活潑的、幸福的青年”。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像老卡爾一樣執著的教師,他(她)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堅守在崗位上,不辭辛勞,嘔心瀝血地為祖國培育英才而在甘守清貧。當學生們學有所成,甚至有些卓有成就之時,他(她)們的內心卻有了“驀然回首”的超越。就在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人間一種最純潔的愛驟然昇華。收穫這樣一種淡泊的思想,我們便可以醉心於祖國的教育事業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