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全園佔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區面積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 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儲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崇慶皇太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主要景點
[8]
建築格局
頤和園全園佔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區面積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 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文物收藏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蒐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餘件,清廷內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國力轉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咸豐五年(1855年)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豐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園在內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軍野蠻焚掠。據英法聯軍劫掠後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餘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鐘錶、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餘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舉辦活動
“頤和秋韻”桂花文化展
頤和園 桂花
頤和園的桂花來源於清朝宮廷,經過幾代人的養育,不斷探索、擴充套件和創新,盆栽桂花已發展成為頤和園的品牌花卉。從2002年開始,頤和園每年均舉辦“頤和秋韻”桂花文化節,以容器古樸、花香濃郁、花期應時、樹形完美為特點,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頤和園品牌花卉的藝術精品文化。同時,又以盆栽的形式,參加了中國首屆和第二屆桂花文化展覽以及中國花卉博覽會、園博會等賽事,均獲得了最高獎項 。
“傲骨幽香”梅花、蠟梅迎春文化展
2012年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頤和園諧趣園涵遠堂會舉辦首屆梅花、臘梅“兩梅”盆景藝術展,集中展示梅花、臘梅、迎春、黑松、五針松、紫竹等13個品種52盆盆景。 [22] 此後,“兩梅展”每年均有舉辦。2017年期間總共展出近200盆以梅花與臘梅為主的花卉盆景,其中約70盆是古樁梅花,樁齡達到近百年。
重要事件
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頤和園東宮門外右側建一小型發電廠,稱“頤和園電燈公所”,供給頤和園電燈照明。該所與城內“西苑電燈公所”同為北京最早的發電設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苑、頤和園電燈公所兩套發電機組及電燈裝置均被毀壞。1902年,清政府籌銀12.49萬兩重修西苑與頤和園兩處電力設施。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苑電燈公所恢復發電;同年五月,電燈重新在頤和園亮了起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經頤和園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國軍隊首先侵佔頤和園。以後,日、英、意軍又相繼佔據。頤和園在被佔期間,所存珍寶被侵略者搶掠一空,不少建築再遭焚燬。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2日,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終年50歲 [
歷史沿革
金明時期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餘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 、甕山泊、西湖。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定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
選址造園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這張“設計圖”,是頤和園建造之初的設計圖,出自宮廷畫師、建築設計師郎世寧之手。此圖對中國早期的皇家建築設計、研究、地理環境學等各學科有著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頤和園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北宮門
鼎盛時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 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鑑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餘株。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
破壞與重建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燬。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復。頤和園儘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係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簷改為單簷,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燬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鉅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闢為對外開放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