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延安,幾乎所有人都達成了共識,尤其是朱德、彭德懷、賀龍這樣的軍事指揮員,毛主席的戰爭策略是對的:中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建立敵後根據地、堅持游擊戰是必要的。
而在一年前,支援他想法的人少之又少。大家認為游擊戰是怯戰的表現,是打不了日本人的,要打日本人,就要正面和日軍作戰。然而幾場血戰之後,即便我軍在平型關大捷取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朱德、彭德懷也意識到現有裝備的差距,硬拼毫無勝算。事實驗證了毛主席戰爭策略是正確的。他贏得了一線軍事指揮員們的尊敬。
無論是在抗日戰爭中,還是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的戰爭策略、軍事指揮都無人匹敵。
反觀國民黨中上,過軍校的不在少數,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陳誠、顧祝同、薛嶽,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何應欽,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孫立人都學過很多軍事知識。他們寫出好幾本軍事理論專著,對於軍事理論,他們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他們也打敗過各路北洋軍閥,軍事指揮能力也不差。可他們就是無法戰勝毛澤東,為什麼?
可能一部分原因是絕大多數軍校培養的是中下層軍官,這也許是受普魯士軍事體系的影響。而上過軍校的中下層軍官普遍有兩個特點,一是戰術能力優秀但戰略眼界狹窄,二是思維比較僵化,對於軍事家們的理論專注研究很深卻無法跳出這些書本看待戰爭。可以說,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毛主席沒有上過軍校,他才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從革命的角度,有機地將政治和軍事問題結合起來看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且國民黨將領們在軍校學的是西方正面真刀真槍拼殺的那一套軍事理論。那種作戰策略追求決戰決勝,是從騎士時代流傳下來的。而身處裂變時代,毛澤東並不像其他人那樣主張全盤西化,盲目崇拜西方的任何東西。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官兵一致,上下平等,每個士兵都明白為誰而戰,有超出常人所理解的凝聚力,意志力和執行力。尤其是優待俘虜政策,自井岡山斗爭始,直至解放戰爭,很多人在被俘後主動加入紅軍解放軍,由此,使敵人越打越少,我軍越打越多。而國民黨軍隊,自上而下的貪腐註定了他們不知為何而戰,既定戰略戰役目標因為沒有執行力而土崩瓦解,這就是軍隊建設,思想建設的重要性。
毛主席最偉大的地方我覺得在於他雄大的戰略佈局和跳脫時代侷限和認知侷限的戰略眼光,和他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這一點真的學不來的,無論上過多厲害的軍校,學過多淵博的知識,沒有這種能力都不足以帶領中國走出當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