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瀋陽11月4日電 題:英雄讚歌永流傳——重溫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那些經典名篇
新華社記者黃燕、於力、於也童
首次對外報道志願軍入朝參戰的訊息是怎樣發出的?抗美援朝紀念館珍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手稿背後有什麼故事?第一個報道烈士楊根思的記者為什麼要在長津湖鏖戰前夕與他碰碗壯行?
71年前,為宣傳報道抗美援朝這場偉大的正義之戰,新華社先後派出50多名記者、編輯赴朝,深入戰鬥前沿,採寫了大量有影響的報道。在新華社建社90週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譜寫的英雄讚歌。
毛主席親自修改第一條志願軍入朝參戰的訊息
1950年11月7日,新華社播發題為《朝人民軍在中國志願部隊援助之下已在朝鮮西北部取得重要勝利》的電訊,這是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我國首次公開披露志願軍參戰情況的戰報。
新華社研究院新聞史研究室主任萬京華長期從事新華社社史研究,包括抗美援朝報道研究。她說,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初,出於戰略考慮,中央決定對外不公開發布任何訊息。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毛澤東決定透過發表戰報對外公開志願軍入朝作戰的訊息,並親自修改。稿件11月7日發出,900多字,電頭為“新華社朝鮮北部某地七日電”。
這一天,恰巧是新華社19歲生日。
新華社的抗美援朝報道是在黨中央、毛主席和志願軍首長的關懷和具體指導下進行的。毛主席不僅多次對新華社作出具體報道指示,還親自審閱、修改和撰寫了不少重要新聞,確立了抗美援朝報道的指導思想。
新華社記者從牆報上發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每每聽到這段激昂的旋律,總能把人們帶回那片充滿硝煙的戰場。
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內,一個展廳的顯著位置懸掛著印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簡譜的圖片。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抗美援朝研究專家張校瑛介紹,曲作者周巍峙1993年將手稿捐獻給紀念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紀念館還收藏了詞作者麻扶搖捐贈的立功證書和勳章。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迅速唱響朝鮮戰場和祖國大江南北,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意義的歌曲。它的誕生與新華社有一段奇妙的淵源。
1950年10月中旬,新華社派記者陳伯堅隨志願軍部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他也是第一位隨志願軍入朝採訪的新華社記者。
入朝前,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陳伯堅到某炮兵部隊採訪時,看到牆報上貼滿各種決心書,其中一首詩引起他的注意。這首詩是當時陪同他採訪的連隊指導員寫的,陳伯堅立即把這首詩抄在筆記本上,並略做修改,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把“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
進入朝鮮戰場後,陳伯堅將這首詩引用到一篇戰地通訊中,新華社於1950年11月25日播發後,《人民日報》次日以《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為題刊登,這首詩被醒目地排在標題下面。音樂家周巍峙看後很受感動,當即為這首詩譜了曲,後來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由於報道沒有提及詩的作者,也未署記者名,所以這首歌在發表之初,詞作者署的是“志願軍戰士”。後經陳伯堅提供線索,這首詩的原作者麻扶搖終於被找到。
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這些閃光名字的背後
電影《長津湖》上映後,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楊根思烈士墓前,出現了一架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殲-15模型和幾張殲-20戰鬥機的照片,背面寫著“我們有了先進戰機,強大空軍!”
“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很多被寫進中小學課本,不少戰鬥英雄都長眠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經常有群眾自發來祭掃,表達緬懷之情。”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人員王春婕說。
英雄的名字家喻戶曉,英雄的事蹟感人至深。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新華社戰地記者最早報道他們事蹟的。
1950年12月24日,新華社播發了本社記者發自朝鮮的新聞通訊《不朽的楊根思英雄排》,報道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三連連長楊根思抱著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事蹟。楊根思的英雄事蹟很快傳播開來。
萬京華說,在朝鮮戰場上首次對外報道楊根思英勇犧牲事蹟的是新華社記者華敏。在楊根思入朝作戰前,華敏就採訪過他。在長津湖鏖戰前夕,老友重逢,他們以飯碗代酒杯相碰,相約再聚首。楊根思犧牲後,華敏眼含熱淚採寫了這篇著名的通訊。
1952年2月4日,新華社播發了本社記者戴煌發自朝鮮前線的新聞通訊,報道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偵察隊文書羅盛教捨身搶救落水朝鮮少年的英雄事蹟,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外,由記者石峰、王玉章採寫的《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通訊員鄭大藩採寫的《偉大的戰士邱少雲》等報道也都感動了億萬讀者。
在新華社90年的光輝歷史上,無數新華人在黨和國家需要時,冒著硝煙戰火,用手中的筆記錄歷史,讚頌英烈,謳歌和平,用生命寫下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