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反擊英國遠征軍
1883年11月5日(農曆十月初六),蘇丹反擊英國“遠征軍”。
英軍在凌晨6點30分擊敗馬軍的第一次反攻
19世紀70年代以後,蘇丹成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蘇丹人民受著埃及蘇丹和英國殖民者的雙重壓迫,一支以馬赫迪為首的人民起義軍誕生了,“寧拼千條命,不繳一文稅”,“建立普遍平等、處處公正的美好社會”的口號,響徹了整個蘇丹大地。
馬赫迪是一位富有軍事才能的起義軍領袖,他知道自己的部隊裝備差,人員又都缺少戰鬥經驗。因此,他果斷地把隊伍拉進地勢險要、群眾基礎好的卡迪爾山區,成功地粉碎了政府討伐軍接二連三的圍剿。並以該地為根據地,不斷壯大隊伍,作好進攻的準備。1882年,馬赫迪親率起義軍走出山區,向政府軍發起了攻擊。1883年初,他攻佔了蘇丹的第二大城市烏拜伊德,震動了全蘇丹,把全國武裝鬥爭形勢推向高潮。英國殖民當局和赫迪夫政府為了挽回這一局面,調集了一支裝備精良,包括步、騎兵和炮兵在內共1.2萬人的遠征軍,向馬赫迪起義軍發動了猛烈地進攻。戰鬥開始於1883年11月5日,馬赫迪巧妙地採用一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把敵人誘至烏拜伊德以南的希甘,然後一舉把遠征軍緊緊包圍了起來。在起義軍的猛烈攻擊下,遠征軍的司令官希克斯被當場打死,遠征軍這支部隊也徹底垮了。從希甘戰役勝利以後,敵我雙方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起義軍的實力超過了敵軍,促進了國內民族民主聯合陣線的形成。
英國遠征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根據英、法協議,派遠征軍前往法國,部署在法軍防線左翼。遠征軍編成2個軍,轄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共7萬餘人,由皇家飛行隊(飛機63架)提供支援。戰爭結束時,總兵力達65個師150萬人,編為4個集團軍。J.D.P.弗倫奇將軍和D.黑格元帥先後任司令。1914年8月23日,遠征軍開始與德軍作戰。曾參加馬恩河戰役、佛蘭德戰役、伊普爾戰役、索姆河戰役和康佈雷戰役等。1918年配合其他協約國軍隊對德軍發起總攻。戰爭中,遠征軍在西線發揮了重要作用,首次使用坦克並大量使用飛機,促進了英國軍事技術和軍兵種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再次向法國派遣遠征軍。至1940年5月法國戰局開始前,編有10個師(其中9個師部署在法國北部),司令為J.戈特。後因戰局惡化,於5月26日~6月4日撤回本土,重灌備損失殆盡(見敦刻爾克撤退)。為扭轉局勢,其中3個師於6月中旬重返法國,與法軍並肩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再次撤回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