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廣東和重慶仍未解放,但蔣委員長已逃往臺灣,無疑這便是內戰的結局。此後兩年多,尚沒有一位國家元首前往北京進行國事訪問,對這個剛剛誕生的新中國表示敬意。
直到1952年9月,在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三個年頭,蒙古人民共和國黨的領導人澤登巴爾才來到北京,成為第一個訪問人民中國的國家元首。令人感到驚訝不解的是,蘇聯人並沒有率先做出這種表示,這或許是因為鋼鐵般的斯大林正在走向他生命的終點。1953年3月,這位蘇聯的獨裁者和領袖病逝於莫斯科,北京的毛澤東寫了一篇出人意料的而又明顯言不由衷地悼念文章。悼文中說:“人們都知道,斯大林同志熱愛中國人民,認為中國革命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國革命問題上,他獻出了崇高的智慧。
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是第二個訪問中國的外國領導人。1953年11月,他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晤。至少這是對中國人參加朝鮮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無私奉獻和巨大犧牲(包括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的一種表示。
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非共產主義國家的政府首腦是印度的尼赫魯,他在1954年10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儘管幾年前,毛澤東還打電報給印度共產黨表示良好的祝願。在電報中,毛澤東告訴尼赫魯的國內對手說,依靠勇敢的印度共產黨人,“……印度決不會長期處於帝國主義及其合作者的羈絆之下。自由的印度將有一天要與自由的中國一樣,作為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主義大家庭的一員而出現於世界……在1953年夏季朝鮮戰爭停火期間,尼赫魯證明了他所領導的印度真正地獨立於當時世界任何陣營之外。
對中國人來說,朝鮮戰爭使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毛澤東在1952年夏天的一個講話中指出,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用於“抗美援朝戰爭的費用,和國內建設的費用大體相等,一半一半”。在1952年,對於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來說,這筆戰爭開支無疑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確有著特別重要的政治意義,它證明了中國人能夠戰勝美國人。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這是因為美國雖然在“武器上是強大的,但是在道義上得不到支援,是弱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