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不再如學生一般,手捧歷史書回憶那段沉重的歷史時,電視劇等影視作品成為了我們最直觀感受那段戰爭的依據。
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我們對八路軍的印象尤為深刻,那麼,在1937年的時候,當時的八路軍有三個主力師,作為主力一般的存在,被分為三個師的部隊各自有多少兵力呢?在瞭解這個問題前,需要先清楚何為八路軍。
一、八路軍
或許大多數人對八路軍三個字十分熟悉,但可能有些人並不清楚,八路軍實際上是當時陸軍的番號。
儘管在各種抗日戰爭的影片當中,大多數人認為,八路軍就是當時抗日戰爭的主角,但實際上,八路軍在作戰中所處的位置是臨時編組的戰役,在戰爭結束以後,就會被立即取消,直到全面爆發戰爭時,為了統一戰線,這才有了八路軍這個稱號。
雖說是指揮地位,但當時的八路軍並不是中央軍,他們都是地方軍隊。因為當時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屬於水火交融的情況,雖然同意了全面抗戰的路線,但是心並不齊,尤其是蔣委員長對於共產黨方面有許多的考慮。
因此,在國共第二次合作談判當中,紅軍的主力改編為國軍的番號,而這個第八路軍就是我們常說的八路軍。對於這支軍隊,蔣委員長並不放心,所以部隊改編以後,在軍力和裝備方面都進行了多輪談判。
二、委員長的擔憂
幾次談判之後,西安事變發生了,而正是因為這次意外,才讓委員長沒有一直鑽牛角尖。
西安事變過後,蔣委員長要求將改制部隊編成四團編制,他認為八團兵力已在15000人以上,不能再多。
1937年二月,第二次的改變進行中,此時,蔣介石表明:紅軍可以改編為三個師九個團,但是不允許組成單獨的指揮機構。
從多次改變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蔣委員長其實並沒有真正接納這些改編部隊。
當時的紅軍情況,光是在陝北就有七萬多人,可是這七萬多人的軍力也要分層次數字,雖然聽起來數量十分龐大,但是其中包括了“老弱”和地方軍。
這支軍隊裡面紅一方面軍有24000人,紅二方面軍有11500人,紅四方面軍有14800人,而陝北紅軍有14000人,至於其他的紅軍直屬隊和學員,大概有一萬人。
這些雖然並不全都是精兵良將,但這個數字還是引起了蔣委員長的不適,所以在最終的敲定內容當中,又將部隊的精壯兵力和老弱兵力進行了分化。
其中,精壯兵力改編為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及其直屬炮、通訊等45000人,這三個國防師上設總指揮,軍餉待遇參照中央軍,對於當時的我方紅軍而言,這是我們能夠保證自己的將士最好的協議。
因為多次改變,我們也充分認知了蔣委員長的意見,所以也進行了多次退讓,然而,幾次三番之後,最新協議依然得不到委員長的滿意,無奈之下,軍隊的領導總攻和紅軍人員的安置問題也要重新修治,直到七七事變爆發以後,才終於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達成一致。
八路軍的下屬有三個師,分別為115師,120師和129師,每個師有14000人,而總部直屬隊有3000人,總共45000人。
八路軍三個師的改編其實是以原先的三大方面軍為主進行的,雖然當時已經有了協議在前,但並沒有嚴格按照編制進行。
115師原本是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團,在經過改編以後,原來的紅一軍團改編為343旅紅15軍團、344旅紅一師和師獨立團,至於紅74師及其部分紅軍,都改編了師直屬的炮兵騎兵和輜重營。
三、三師的戰力
120師由原來的紅二方面軍的第二軍團、第六軍團、28軍獨立第一師、第二師等組成的,這支軍隊的組成部分較為混雜,但全師也是14000人,只屬於師部的編制,除了上述的炮兵,騎兵和輜重營以外,還配置教導團、特務營、工兵營,比起115師而言,配置更加全面。
至於129師,它是由紅四方面軍第四軍31軍、陝北紅軍第29軍30軍等部隊所組成,這隻師的力量,除了有二旅四團的編制以外,還配備了與120師差不多的直屬師教導團。
在進行改變以後,統一戰線的參與者,除了正規的八路軍以外,還有陝北的地方部隊,這些部隊大概有一萬多人的存在,雖然整治並沒有完全,但是索性爭取了大部分人的權益,使其在戰爭當中沒有被軍餉等問題影響到。
除此之外,與蔣介石溝通過後,最終確定的方案使得八路軍在這場戰爭當中都獲得了足夠的後勤支援。打仗多的是在沙場之上消耗多日的事情,連基礎條件都沒有,那麼在戰場上靠著雙手與敵人拼搏,實在是一件十分殘忍的事情。
縱觀八路軍的發展歷程,人們能夠發現,這支軍隊從當初的三四萬人發展到了近百萬之眾,可以說,軍隊的號召力和魅力都有了大大地提升。
倘若說,這支軍隊是純靠裝備補給培養出來的,實在是難以服眾,因為,他們都是在戰爭當中,憑藉自己的能力和表現獲得的吸引力,這些前輩無一例外都在戰場當中奮勇拼殺,並且在中國的抗戰史上留下了十分璀璨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