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朝代,它的經濟文化繁榮,但重文輕武的政策卻讓軍事上顯得有些拉跨。不過,這也使宋朝成為了文士的巔峰時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朝皇帝重用讀書人,也重視教育,皇帝本人也每天都要學習,以此來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經筵制
宋真宗繼位後,他依然保持了愛讀書的好習慣,為此還專門建立了皇帝讀書的制度——經筵制,為皇帝設立了侍講和侍讀。
一塊讀書的就叫侍讀,一些皇帝雖然年齡比較大了,治國手法已經相對成熟了,但是他們依然會挑選一部分大臣來和他一塊讀書。
還有一些侍講的大臣,比如像宋仁宗做皇帝的時候只有12歲,他治國理政這一塊還不太成熟,所以由大臣來給他侍講,比如說專門講《春秋》、講《論語》。
這就是侍讀和侍講這樣兩種學習的形式,所有侍讀和侍講的官員,都叫經筵官員。它對於皇帝治國理政能力的提升,對於皇帝道德操守的培養,對皇帝人格的完善,都是非常有利的。
有意思的是,這些老師並不怎麼害怕皇帝,相反,他們很放鬆,有些老師很幽默,有些老師則嚴厲到讓皇帝都害怕。
皇帝的老師們
天章閣,它是北宋皇宮裡的一座建築,其遺址就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市的龍亭。天章閣原本存放著宋真宗的文卷和手稿,後來,這裡被當作給皇帝解讀經典的課堂。在這裡給皇帝上課的老師,稱為天章閣侍講,宋朝仁宗皇帝曾在此上過課。
仁宗皇帝的老師中有位叫楊安國的,他是山東人,說話比較幽默風趣,講課時愛用市井俚語,常常把皇帝和一旁的小宦官都逗得大笑,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楊安國此人算是老資格的侍講,曾被仁宗皇帝稱讚為是個純樸厚道的人。 然而,厚道的楊安國也偶爾會有不按套路出牌的一面。
有一次,楊安國講到孔子的一句名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意思是說,只要願意拿十條幹肉作為學費來見我,我從來都願意教誨他。
解釋完大意後,楊安國可能覺得皇帝學知識都是在白嫖,於是忍不住對仁宗說道,“官家啊,你看古時孔子教學生,也是要學費的啊!”
此話一出,有的大臣低頭暗自發笑,也有的侍講被驚出一身冷汗,敢向皇帝要課時費,這是誰的部將?
不過,仁宗皇帝也的確對得起仁宗這個諡號,乾脆宣佈獎賞每位侍講十匹專門用來寫字繪畫的細絹。
面對皇帝補交的課時費,楊安國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然而其他侍講卻沒他這麼勇,這簡直完全沒在怕啊。仁宗皇帝見此情景後,幽默地說道:“你們不要獎賞的話,楊安國的面子往哪裡擱呢?”此話一出,眾位侍講也就放下心來,拿著獎賞高興地回去了。
相比於仁宗皇帝,宋哲宗就沒那麼好運了,他的老師很嚴、相當的嚴、特別的嚴,嚴到什麼程度呢?“存天理,滅人慾”!
沒錯,就是那個提出要求人們嚴格規範自己慾望的,著名理學家程頤。
程頤為人嚴肅,凡事一本正經,甚至連蘇東坡的學生秦觀,因為一句“天若有情,天也為人煩惱”,而被程頤批評為“蒼天具有至高無上地尊嚴,你怎麼能隨便侮辱呢?”
作為哲宗皇帝的老師,程頤更是認為,老師就得有個老師的樣子,所以,他上課的時候很嚴肅,當時的哲宗皇帝還是個孩子啊,面對如此嚴厲的老師,要說心裡沒點陰影肯定也是沒人信的。
一天,正是春風拂面的季節,哲宗皇帝在花園看到一株新發芽的垂柳,畢竟還是孩子心性,於是隨手摺下一根柳枝玩耍。老師程頤看到這一幕,就很嚴肅地批評哲宗皇帝,萬物復甦的季節,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不可隨意催折。玩得正開心的小皇帝聽了這話,一下子沒了興致,只好嘴裡嘟囔地走了。
老師們的治學風格有的嚴厲、有的風趣,雖然碰到什麼樣的老師純屬看運氣,不過宋朝皇帝的學習熱情大體上還是很高的。
史書記載,神宗皇帝讀起書來經常廢寢忘食,他經常對侍從說“聽讀方樂,哪裡知飢”,可以說是達到了“書中自有千鍾粟”的境界。
尊師重教
面對侍講的老師,皇帝們都相當尊重,比如神宗皇帝上課前,都會先正衣冠,然後拱手拜師,態度極為謙恭。
關於皇帝應該如何尊重老師,在宋神宗時期還發生過一場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老師在給皇帝講課的時候,是應該坐著還是站著。
當時是王安石執政做宰相,他主張“師道尊嚴”,無論是皇帝還是一般的皇子,老師都應該坐在那兒,一張座位表示了皇帝對老師的尊重。
宋神宗本人覺得王安石的說法有道理,不過又不好獨自拍板,他便讓大臣們一起在殿上討論。大臣們引經據典,爭論到最後是誰都說服不了所有人,於是最終就乾脆擱置了爭論。不過此後老師站著講課的情況卻比從前多了些變通,老師們在面對小皇帝時可以有自己的座位坐著講課,而面對年齡較大的皇帝時,一般則選擇站著講課。
文教興盛
宋朝皇帝們的尊師重教,從另一個方面也算促進了當時教育的發展。北宋的東京汴梁城內,除了原有的國子學和太學之外,甚至還有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等專門學校。
宋仁宗時,朝廷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招募學生。到宋徽宗時,全國各州縣的學生已有十五六萬之多,而且學生的食宿全部由官府負責。
除了官辦學校,當時還有許多私人學校,其中以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以及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最為著名。
各地的學子們在啟蒙後,經過一定的基礎教育,便會選擇到這些書院就讀,繼續深造。范仲淹就是如此,他原本在家鄉苦讀,為了追求更高的學問,於是便離開家鄉到了應天書院讀書。
在應天書院學習的日子裡,范仲淹的刻苦讓人側目。寒冬臘月的時節,看書疲倦了,就用刺骨的冷水洗臉讓自己保持清醒。後來,范仲淹進士及第,不僅成為了一代名臣,更是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北宋教育不僅培養出像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這樣的一批文人官員,還催生出了宋詞、宋畫。最後,更是培養出了數學、天文學、冶煉和造船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使得各個領域都到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