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一位名叫楊州平的少年正風塵僕僕的從吉林趕往昆明,他聽說雲南講武學堂正在招生,便立志一定要考進這所學校,而他也確實做到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講武學堂炮兵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最後毅然決然的前往廣州,奔赴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說到這裡,這位青年的經歷與上個世紀許多投身革命的中國愛國青年相比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實際上,這位滿腔熱血投身中國革命的青年實際竟是一位朝鮮人,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會來到中國,加入到中國的革命事業中來呢?
原來,楊周平只是一個化名,這位青年名叫金勳,1898年,金勳出生在朝鮮平安北道,他的父母都是朝鮮革命者。日俄戰爭後,日本開始逐步侵略朝鮮,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朝鮮徹底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作為從革命家庭出生的孩子,12歲的金勳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了朝鮮的革命運動中,並逐漸成長為平壤的學生運動領袖。
十月革命爆發後,反抗列強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鼓舞了朝鮮人民,1919年,朝鮮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三一”運動,作為學生領袖的金勳加入了這場運動,並積極奮戰在抗日救國的第一線,在一次革命活動中,金勳認識了同樣是窮苦家庭出身的革命女青年金錦珠,他們並肩奮鬥,在這種相互扶持的日子裡慢慢產生了愛情,最終成為了一對革命伴侶。
但不幸的是,朝鮮轟轟烈烈的“三一”運動最終失敗了,日軍開始大肆屠殺革命者和朝鮮人民,而金勳也遭到了日本軍警的通緝,已經沒有辦法在國內繼續革命活動。為了保障金勳的生命安全,朝鮮革命組織安排他前往中國避難。1919年秋天,金勳渡過鴨綠江來到了中國,而金錦珠則留在朝鮮繼續進行革命活動,這對新婚夫妻就這樣匆匆分別了。
金勳來到中國後,順利地考入了位於吉林省的一所由朝鮮愛國人士所創辦的武官學校,他在學校中刻苦學習,學到了不少帶兵打仗的本領。1920年,日軍派重兵進入我國延邊地區,想要一舉消滅這裡的朝鮮反日軍隊,當時剛從武官學校畢業的金勳恰好在延邊地區擔任“北路軍政署”的教官,便加入了反抗日軍進攻的陣營,他帶領一個連的部隊青山裡伏擊日軍,一舉擊斃了日軍迦納聯隊長,讓軍隊士氣大振。
可好景不長,由於日軍力量強大,朝鮮反日軍最終還是敗下陣來,經歷了這次失敗的金勳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他閉門不出好幾日,終於想通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生活在中國的朝鮮人如果想為朝鮮民族解放再盡一份力,那就必須跟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
在認識到這個道理後,金勳便南下考入了雲南講武學堂,成了朱德,葉劍英等人的學弟,他在學校以第一的成績畢業後,又遠赴廣州,進入黃埔軍校擔任教官,在廣州期間,他與多年未見的妻子迎來了重逢。
原來,遠在朝鮮進行抗日救國運動的金錦珠在一次任務中暴露了身份,為了躲過敵人的追殺,她辭別家人,獨自一人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在廣州,金錦珠得到了中央黨組織的幫助,得以與丈夫團聚,兩人在中國分別給自己改了中文名,金勳改名為楊林,金錦珠則改名為李秋嶽。
夫妻團聚後,在丈夫的影響下,李秋嶽也下定決心投身到中國革命中去。1925年,夫妻二人參加了東征戰役,楊林帶領學員在前線拼殺,李秋嶽則在後方陣地開展政治宣傳,鼓舞士氣。在黃埔軍校,夫妻二人能力得到了黨組織的注意,這一年的秋天,兩人相繼被髮展入黨,成為了光榮的共產黨員。
1925年11月,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廣州成立,楊林憑藉著出色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水平,加入了這支隊伍,並被安排擔任第三營營長,與此同時,他的妻子李秋嶽考入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代女兵。
正在兩人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熱血奮鬥的時候,國民黨叛變革命,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了,許多共產黨員陷入了危險之中。為了儲存革命的有生力量,黨組織決定將楊林,李秋嶽夫婦派往蘇聯,系統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蘇聯的革命經驗。夫婦二人前往蘇聯後,刻苦學習,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突破了語言障礙,掌握了俄語,在蘇聯的學習讓兩人的思想和本領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三年後,二人學成歸國,恰逢九一八事變,組織考慮到楊林夫婦是朝鮮人,便把他們派往東北,發動延邊朝鮮族民眾奮起抗日。
在延邊地區,他們夫妻二人並肩作戰,積極進行抗日演講,廣泛地發動了朝鮮族群眾,先後建立了三隻工農赤衛隊,增強了東北的抗日力量。1932年,楊林被中央軍委派往江西的中央蘇區工作,此時妻子李秋嶽正懷著身孕,即將分娩,無法跟隨前丈夫前去江西,楊林便安慰妻子,等孩子出生後,你調養好身體,再來團聚。於是李秋嶽含淚送別了丈夫,繼續留在東北進行抗日工作,可兩個人都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
這一年秋天,楊林在地下交通員的接應下,跋山涉水到達了江西,成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與戰爭委員會的參謀長,他協助周恩來參加擴軍工作,總共發動了兩萬多名群眾加入紅軍隊伍。1933年,他又擔任紅軍第二十三軍軍長,指揮隊伍進行了反圍剿作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得到了紅軍總司令朱德的高度評價。後來,組織上考慮到楊林曾先後進入三所軍事名校學習,又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便將他調任到紅軍大學擔任總教官,楊林為了低調行事,便改名為畢士悌。
畢士悌在江西持續抗日的同時,他的妻子李秋嶽在東北也沒有閒著,1932年秋天,中共滿洲省委將李秋嶽任命為縣委婦女委員,為了更好地完成黨組織分配的工作,李秋嶽毅然決然的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託付給了一戶農民,也不顧自己剛生產完虛弱的身體,立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革命事業中。
李秋嶽在東北,帶領婦女會的同胞為游擊隊打水做飯,縫補衣物,救治傷員,成為了東北抗日部隊後勤的重要力量,許多紅軍戰士都親切的叫她“李黑子”,還與當時擔任珠河區委書記的趙一曼同志並稱“黑白二李”
畢士悌跟李秋嶽這對朝鮮夫婦,分隔在中國兩地,卻心連著心,他們拋棄兒女情長,服從組織安排投身革命的精神感動了許多戰士,也受到了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人的高度讚揚。1934年,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會上,毛主席會見了中共滿洲省委代表何成湘,透過何成湘的彙報,毛主席得知了楊林夫婦的情況,他體會到夫妻二人難以團聚的辛苦,便立即指示中央交通機關把李秋嶽從東北接到江西來,讓他們夫妻團聚。訊息傳到李秋嶽那裡,她非常的欣喜,在得知這是毛主席親自下的指示後,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但就在她收拾好行囊準備趕往中央蘇區時,卻陰差陽錯未能成行。
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畢士悌也跟著大部隊離開了江西,踏上了萬里長征之路,由於離開的匆忙,畢士悌與李秋嶽失去了聯絡,兩人又一次失去了團聚的機會。
在長征中,畢士悌經歷了慘烈的湘江狙擊戰,二克遵義,三渡赤水,搶渡金沙江等艱苦卓絕的戰役,屢次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1936年2月,紅軍東渡黃河,準備東征,軍委決定,由畢士悌帶領75師充當先鋒,率先渡河,但當部隊到達山西石樓賀家坳乘船開往對岸時,卻不幸被敵人察覺,為了不耽誤作戰進度,畢士悌當機立斷下令強渡,他一邊冷靜指揮,一邊拿著槍追擊敵人,在槍林彈雨中,畢士悌不幸腹部中槍,當戰友想要檢視他的傷勢時,畢士悌趕忙說:“不要管我,快繼續前進”由於失血過多,畢士悌陷入了昏迷,意識不清的時候,他卻還喃喃自語的問道:“毛主席過河了沒?前方大部隊怎麼樣了?”當聽到戰友說大部隊都已勝利過河時,畢士悌臉上露出了微笑,放心地合上了眼睛,光榮犧牲了。
由於夫妻二人失去了聯絡,所以畢士悌的死訊並沒有傳到千里之外的東北,李秋嶽還在珠河地區堅持抗日,等待著與丈夫重逢的那天。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她擔任了中國珠河中心縣委委員,繼續參與後勤工作,為游擊隊製作軍服,運送物資。除了做這些後勤工作外,李秋嶽還利用自己的民族身份優勢,深入到朝鮮族民眾中去,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秘密發展了許多朝鮮族群眾加入共產黨,僅用了五個月,就建立起了四個抗日武裝組織。
延邊地區抗日鬥爭的發展,讓日軍如臨大敵,派出大量軍警搜捕共產黨員,李秋嶽上了日軍的通緝名單,1936年8月,正在為紅軍做軍鞋的李秋嶽不幸被偽滿警察逮捕。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她一聲不吭。在敵人勸她寫悔過書的時候,她一筆一劃地寫下“中國東北得到解放,我的祖國朝鮮也能解放,作為亡國奴要求解放自己的祖國是沒錯的!”面對意志堅毅的李秋嶽,日軍覺得她無藥可救,於9月3日將她押赴刑場殺害,李秋嶽在臨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便義無反顧的走上刑場,英勇就義。
毛主席曾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燦爛的五星紅旗上,染有朝鮮革命烈士的鮮血”,像畢士悌,李秋嶽夫婦這樣曾為新中國甘灑熱血的外籍紅軍戰士,值得我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