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4月,我軍基本殲滅了長江以北的老蔣部隊。並開始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準備渡江戰役,但就在這場解放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打響以前,敵軍調集了70萬精銳部隊來守備著長江防線。而他們的指揮官是湯恩伯和白崇禧這些名將,我軍這面是120萬人。表面上看我軍兵力是佔著很大的優勢,但這次作戰是涉及到渡江作戰。並且老蔣部隊除了這70萬人以外,還有2個海軍艦隊和4個空軍部隊。也就是說我軍即便在兵力上佔著優勢,但作戰還是十分艱難的。但這次作戰時間僅僅一個月,而且短時間就殲滅敵人這支精銳部隊。那麼問題來了?老蔣的部隊為何在短期內被殲滅?
新進來的小夥伴麻煩點個贊加關注,您的支援是我們創作的最大的動力。好了,我們繼續說。
我軍勝利的法寶
廣泛的群眾基礎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和參加過這次作戰的人回憶道,原來我軍在作戰前便獲得了最重要的一個法寶,那就是廣泛的群眾基礎。
其實早在1948年的時候,我軍便開始準備這次行動。當時便開始動員當地的老百姓參加這次作戰,這裡的老百姓因為在部隊來到這裡之前,就聽說我軍是一支仁義之師,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於是群眾自發選擇為我軍當嚮導,這些人配合游擊隊在長江沿岸觀察,並繪製出一份詳細的地圖。這為我軍制定正確的作戰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為作戰勝利構成了前提條件。
此外在這場作戰開始以前,我軍便獲得了將近300多萬的民工。他們承擔起運糧,修路等重要任務。其中第三野戰軍有不少是華東地區的人,他們之前在蘇皖地區戰鬥的。這些戰士在渡江戰役以前算是履行了自己一定會回來的諾言,指戰員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戰役即將打響,村裡的鄉親們眼含著熱淚為戰士們送行,盼望著戰士們英勇殺敵,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也祈盼他們平安歸來。
合理的戰鬥部署
此外我軍上級在1949年的初期,便決定給予幾大野戰軍的戰士們休息的時間。除此之外,便是讓部隊指揮官提前訓練戰士們水上的作戰能力,還有加強思想方面的教育。
更重要的便是根據以往作戰的經驗,總結出可能在戰場上出現的情況,並針對性地想到了作戰的應對方法。這次作戰華東野戰軍改編成為第三野戰軍,該部隊接到命令以後便很快傳達到了部隊各個區域。
敵軍內部的混亂不堪
同時我軍還在準備採用心理戰對老蔣的部隊內部進行瓦解,爭取到一些敵軍起義。並且據我軍偵查員觀察來看,長江中下游的江面是最窄的。並且江陰要塞的敵軍早已加入到我軍,能夠接應我軍的渡江的部隊。
另外在作戰計劃的方面,我軍把整個戰役分成了三步走。第一步便是先渡江,然後對駐守在這裡的敵人展開攻擊。第二步在完成對敵人的合圍以後,開始控制浙贛一線,以此階段敵軍撤退的方向。第三步便是圍殲包圍之地,這樣一來便能夠達到一舉殲滅敵人的效果。
而老蔣這面固然有著比較先進的海空軍,但此時他們的內部早已亂得不成樣子了。在1949年的1月下旬,由於之前作戰杜聿明軍隊被殲滅以後,敵人的主力部隊遭到致命的打擊。
其實用來部署在長江沿岸和保衛南京的部隊非常少,老蔣為了他的利益不得不開始進行一些部署。首先便是命令湯恩伯來擔任殘餘部隊的指揮,主要是負責以長江為起點,蘇浙皖贛的軍事防線。過了幾天以後,老蔣便找見了幾位將領。並指出將長江防線劃為兩個戰區,以湖口的東西為界限。
西面是白崇禧的25萬多人駐守,東面是歸湯恩伯的45萬人駐守。此外他們還制定了京滬杭的作戰方針,這便是以長江防線為基點,以滬杭地帶為重點。
意圖是與我軍進行持久戰,守住淞滬為目的。這個計劃老蔣只告訴了白崇禧,但湯恩伯的作戰計劃是保密的。但有一次他們召開軍事會議的時候,有一個將領指出我軍很可能以蕪湖以西作為登陸點,因此應該以這裡為重要守備地區,確保南京的安全。但是老蔣卻堅持要守備上海,並且他們覺得只要上海能堅持半年的時間,到時候我軍將會陷入被動。
他們這時候主要是想著能得到美國的援助,對此湯恩伯制定了作戰方案。大致是以守備上海為重點,構成強有力的工事。
並且讓機動性強的部隊支援江陰地區,總之便是希望部隊之間能夠加強配合。但是這樣的計劃在老蔣軍隊內部遭到了反對,湯恩伯接受這樣做是因為現在其實無論怎麼樣,都無法阻止我軍渡過長江的計劃。只是希望能夠盡力保持更多有生力量,就這樣雙方總是無法達成一致的建議。
那個時候,老蔣內部早已混亂不堪。都已經到了危機的時刻,他們都無法達成統一的建議。這便為老蔣的部隊失敗埋下了禍根,並且在另一方面來說我方人員在這之前便早已潛入到敵人內部工作,爭取到敵人的很多部隊。這樣大大減少了我軍渡江的難度,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林遵。
他當時是老蔣部隊海軍司令,當時便率領25艘艦艇和一千多人在南京起義。同時在武漢方面,19兵團的司令更是帶領著2萬多人起義。江陰炮臺的官兵起義,對我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裡水流最為急促,並連線上海與南京,老蔣的部隊曾經在這裡進行了設防工作。其實我軍早在1947年的時候便開始對這裡進行了瓦解,當時這裡的任務為確保在60裡以內的防區,控制住幾個能夠控制的港口
。以此確保我軍經過這裡的時候,儘量避免戰事的發生。這裡曾經還發生過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當這裡的官兵起義以後,我軍在進行登陸戰的時候,老蔣駐守的部隊還曾經想要前往請求增援。結果要塞得到請求以後自然是馬上開炮,但炮彈自然是打到了敵軍的陣地,瞬間便讓敵軍發生了潰敗之勢。
並在武漢配合我軍的渡江行動,除此之外還有駐守在長沙的陳明仁也帶著部隊起義。
值得一提的便是這兩個人都是白崇禧的心腹,因此他們兩個人的起義給白崇禧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一下子失去了武漢,長沙。其實老蔣部隊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內部出現了問題。其次便是由於長期的敗仗,老蔣內部計程車氣非常低很多人覺得這場戰鬥根本沒有機會獲得了勝利。
我軍穩定的部署
反觀我軍這裡是一片生機,渡江部隊包括了二野和三野的部隊,包括一部分四野的部隊。這些部隊剛剛經歷過三大戰役,可謂是處於士氣如虹的狀態。其中四野的12萬將士由平津地區一路南下,並威脅著武漢。
他們主要是與中原軍區的隊伍牽制著白崇禧的部隊,並配合二三野戰軍進行渡江作戰。此時我軍經歷了與敵人的三大戰役以後,力量早已發生了很大的逆轉。無論是武器裝備,士氣還有戰略方面死死壓住了老蔣的部隊。
因此綜合這些原因,說明我軍能夠短期內突破長江地區其實算是正常的事情。老蔣軍隊內部已經是一片頹廢,白崇禧和湯恩伯這兩名主將在大戰來臨的時候依然是心懷鬼胎。因此在面對我軍強大的作戰部隊,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戰。整個渡江戰役差不多四十天的時間,我軍面對敵軍海軍和空軍優勢下,靠著木船前進。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我軍還是一舉摧毀敵人的長江防線。
這樣的軍事行動解放了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為我軍解放祖國以南地區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我們可以說我軍的勝利似乎是必然的事情,即便是給老蔣的部隊更加精銳的部隊也沒有意義了。其實從抗日戰爭的時候開始,老蔣的部隊內部始終都沒有達到內部統一,其實關於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其實中國軍隊是有可能拖垮日軍的,但就因為他們內部心懷鬼胎造成後來多少悲劇的發生。直到解放戰爭的時候,儘管他們的部隊經歷過抗日戰爭的洗禮,各方面都好了很多,但是依然解決不了內部分裂的問題。
反觀我軍自始至終都是強調上下一心,並一直牢記解放人民群眾的宗旨。我軍得到民心以後勝利成為了必然,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我方領導的部隊更是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在前線數次擊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這與老蔣領導的軍隊形成了鮮明對比。只能說正是因為我方的先進思想,才會造就強大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