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後,協約國在巴黎召開會議,討論戰後國際秩序及利益分配。
會議開場,法國總理克里蒙梭慷慨激昂地發表如何將德國“大卸八塊”,最大限度削弱德國,以便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美國總統威爾遜對此不屑一顧,看出法國人居心不良,肢解德國對美國毫無益處,有違盎格魯人“大陸均衡”戰略。英國佬勞合·喬治也不同意肢解德國,顯然思維方式和美國人是一樣的,但是喬治對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及戰爭賠款興趣極大。
威爾遜提出構建“國聯”,以後有什麼利益糾紛大夥上國聯解決,不能再這樣訴諸武力,並且把構建“國聯”與處理德國事項綁在一起。英法對“國聯”興趣不大,畢竟是老牌帝國主義,在世界橫行霸道慣了,突然弄出個“國聯”,這不是給自己帶枷鎖嗎?構建“國聯”可以,但是必須和處理德國分開。
義大利想要阜姆港,以此作為在巴爾幹半島的前進基地,英法美集體反對,義大利代表奧蘭多憤而退出“和會”,英法美沒有在意,反正這“孫子”在戰爭中也沒怎麼出力,而且腳踏兩條船。
日本想要中國青島,英法同意,威爾遜堅決反對,日本人說,我們和中國政府有協議,這是日本與中國之間的事情,威爾遜還是堅決不同意。顧維鈞電傳北洋政府,要來了「對日21條」秘密洩露給法國媒體,輿論瞬間炸鍋,全部在聲討日本,覺得日本真不是東西,這麼欺負中國。日本迫於壓力,退而求其次,要在“國聯”加上一條“各民族之間平等”,英法美堅決反對,如果同意了這條,那麼殖民地的統治根基就動搖了,這麼三巨頭萬萬不能接受的。日本人覺得受了侮辱,你們這些白人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如果拿不到中國青島就拒絕在會議上簽字。
中國在會議召開之前就和美國駐華大使商量好了,合情合理合法提出自己的主張,要回被德國佔領的青島,連會議發言稿都是美國人起草的,威爾遜也答應了在“和會”上全力支援中國要回青島。當時國內最優秀的一批青年學生對美國好感尤為強烈,對威爾遜也是如此,覺得美國人堅持“正義與道德”,是列強世界的典範。
會議開了差不多半年毫無進展,威爾遜一心撲在構建“國聯”上,這是他個人政治生涯的成就,也是美國接過世界霸權的起點,為了爭取英法日的同意,所以對於日本要中國青島的主張妥協了。
訊息傳回中國,輿論瞬間炸鍋,中國在一戰派出十萬勞工挖戰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作為戰勝國之一,居然沒有拿回青島,「對日二十一條」是何時簽訂的?人民為什麼不知道,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憤怒到了極點,爆發史上著名的“五四學生運動”。這些決定中國後來命運的傑出青年集體“左轉”,他們恨北洋軍閥,恨日本帝國主義,恨美英法帝國主義,恨威爾遜,他們弱肉強食,在國際關係上拋棄了起碼的“良知與正義”。
兩年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四年後國民黨改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自此,中國近代史由這些愛國青年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