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戲劇化評論員
原創,轉載須註明作者和出處
PART 1 民國前期取消府,縣名代替府名
現行的行政區劃,很大程度繼承自民國,而不是直接承於明清府州。明清的府州制度,第一次被改革,是北洋政府時期的省-道-縣行政區劃制度。以江蘇省為例,清代比明代人口增長很多,某些大府已不適合管理,於是增設了與府行政地位相同的州。這種州不是散州(不轄縣),而是直隸州,江蘇省設有太倉直隸州(原蘇州府)、通州直隸州(原揚州府)和海州直隸州(原淮安府)。
北洋時期,府消失了。道本來在清朝比較虛,沒什麼權,但這時期是實權,一個道相當於幾個府的集合。很大一個變化是,由於取消府,道管轄縣,很多城市將府名改用了縣名。例如:蘇州改為吳縣,南京改為江寧,廣州改為番禺,廬州府城改為合肥,這一輪改得很廣。很多大城市後來改回去了,一些中等城市就沒改回來。
南京國民政府時代,覺得道太大,變相恢復了明清的府州制度——行政督察區,也就是類似於地級市。依據《市組織法》,這段時期的省轄市極少,江蘇省1930-1935年沒有市,浙江省長期僅有一個杭州市,安徽省第一個蚌埠市建於1947年。於是,專員駐地基本是在縣城,後來很多這些縣的名稱,按部就班成為地級市名稱,很多府名丟失。
PART 2 古代地名十分講求美觀
按年均產生人數計算,古代進士相當於院士,舉人相當於正教授。地方上的事情,主要由這些人與士紳商量著定,參與性不太廣泛,屬於精英團隊管理模式,認知高度統一。社會上的思潮,對於改變地名這種大事,除非歷史關頭,一般不太容易發生。
府的名稱,自然比縣聽上去大氣,字型也力求美觀,文人比較追求風雅,有時藝術追求也會融入在地名之中。以安徽阜陽為例,即使拆分江南省,蘇皖兩省仍是自稱江南,例如江蘇省泗陽縣在公文書寫時一般是作“江南淮安府桃源縣”。民國北洋政府廢府,潁州府沒了,府城只能叫阜陽縣,弄到現在就是阜陽市。阜陽名字還可以,並不比潁州差,所以拿來舉例。這是好的,但是有些地方,名稱隨縣後,就沒有府好看、好聽了。
河南清代部分府名,每個都很大氣
後來,府的名稱在很多城市被用於區名,算是一種變相紀念。
客觀地說,古代很多府州名,是很不錯的。
PART 3 儘量不要改,若改需慎重
改名影響會很大,只要過得去,還是不改為好。哪個地方都有幾個歷史名稱,改名不宜頻繁,不然會帶來長期的混淆。筆者看到某些清代文獻時,就十分頭大,因為和現在沒幾個對得上。現在既然已經習慣,再改一遍不知道又得頭大多久。
相對清朝,江蘇基本沒改,即使改名的都因為重名,鹽城臺北(臺灣)、淮安桃源(湖南)、徐州新安(河南)。
經濟發達省份,改名的相對不多。江蘇、浙江、廣東,與古代地名匹配率較高,而且發達省份的特殊地名也非常少。因為這些省份開發率高,見過的世面也大,相對寵辱不驚。
總之,為了保證穩定性,能不改還是不改為好。
對於某些城市,如果非要改名,與其一個一個申報,看得別的城市心裡癢癢,有樣學樣,不如未來擇機搞一次批次改名,直接按明清地名改,大致錯不了。當然,儘量還是少改為好。
作者:戲劇化評論員
原創,轉載須註明作者和出處